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眶鸻巢址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4-7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样方法在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对金眶鸻(Choradrius dubius)的巢址进行了调查研究。金眶鸻于4月中上旬迁来野鸭湖,5月初开始产卵。野外共发现金眶鸻的巢45个,其中水库岸边28个,岛上17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巢址及附近无巢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影响金眶鸻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植物种类、植被密度、距水源的距离、植被高度最大值、干草比例等。这说明金眶鸻倾向于在植被物种丰富度较高、植被较高、密度和盖度较大、距水源较近的地方营巢。巢址选择除了与隐蔽、食物、水、种内竞争等有关外,还与巢的保温性能有关,而巢的隐蔽性与食物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认知影响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us)营巢的主要环境因素,于2011年6~7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对须浮鸥的巢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本次调查中共发现须浮鸥巢73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须浮鸥巢址及附近无巢对照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须浮鸥属于集群营巢,而影响须浮鸥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下水深、巢距植物距离、巢周明水面积、植物高度、植物密度和巢距干扰源距离.其中,前3个因素影响须浮鸥生境中食物的供给条件,后3个因素影响须浮鸥巢的隐蔽条件.须浮鸥选择巢址的条件是能提供丰富食物且具有较好隐蔽条件的生境.  相似文献   

3.
高寒沼泽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和预警区,了解高寒沼泽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揭示其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以及高寒沼泽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巴音布鲁克高寒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线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位和草丘微地貌对巴音布鲁克沼泽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现在样地内的湿地植物共39种,隶属于19科22属;地表水水位直接影响沼泽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随着地表积水的增加,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二者显著负相关(n=11,R2=0.77,p0.001);随着水位的变化,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依次增加。水位与草丘盖度显著负相关(n=11,R2=0.63,p0.001),随着水位的升高,草丘盖度逐渐减小;草丘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丘间(p0.001),与丘间相比,草丘增加了45%的物种数,物种丰富度与草丘盖度显著正相关(n=11,R2=0.79,p0.001),草丘盖度越高,沼泽物种越丰富。草丘微地貌主要通过增加表面积和生境异质性来促进沼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于2015年8月,在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渥洼池湿地,设置了52块采样地,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植物盖度下,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芦苇叶片中的平均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比分别为215.20~453.65 mg/g、9.64~25.80 mg/g和1.19~2.98 mg/g,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分别为12.25~40.81、96.46~316.02和4.35~15.34。芦苇叶片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在低盖度下最大,碳氮比在高盖度下最大,碳磷比和氮磷比在中盖度下最大。芦苇叶片全碳含量、全磷含量与所有土壤理化因子都不相关;全氮含量与0~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40~60 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n=52,p0.05),与0~60 cm土壤含盐量显著正相关(n=52,p0.05);芦苇叶片碳氮比与0~20 cm、40~60 cm深度土壤含盐量和40~60 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n=52,p0.05);芦苇叶片碳磷比和氮磷比与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n=52,p0.05)。氮元素是研究区中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土壤碳氮储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阐明乌拉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碳氮储量分布与变化规律,利用相关性分析、随机森林与SHAP解释方法确定影响土壤碳氮储量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可通行路线网格布点法,在保护区内布设61个调查点,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测定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乌拉特梭梭林保护区内土壤全碳和全氮储量在空间上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点,其中核心区的全碳储量(1429.91 g·m^(-2))显著高于缓冲区(1194.09 g·m^(-2))和试验区(986.36 g·m^(-2));不同区域的全氮储量差异不显著(P>0.05),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分别为76.79、62.39、51.28 g·m^(-2);pH、电导率、梭梭树高度、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和草本生物量在3个区域差异显著(P<0.05)。影响梭梭林保护区表层土壤全碳储量的关键因子为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容重、梭梭树高度、植物密度和pH,SHAP分析表明土壤容重、pH与土壤全碳储量呈负相关,其余因子与土壤全碳储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影响土壤全氮储量的关键因子为土壤全氮、土壤全碳、电导率、容重、土壤含水率、梭梭树高度、植被盖度、碳氮比和植物密度,SHAP分析表明土壤容重、碳氮比与土壤全氮储量呈负相关,其余因子与土壤全氮储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基于SHAP值计算的平均因子贡献率表明,保护区内较低的植物密度是限制土壤碳氮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同时发现,当梭梭树的平均高度高于2 m时对土壤碳氮储量的贡献有显著提升,因此加强对保护区内梭梭林的管理对提升土壤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重庆开县汉丰湖岸带植被样方调查,研究初冬三峡水库高水位蓄水后该区域的植物群落构成与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为库区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简化重要值取代传统方法,在调查时记录植物的盖度和高度,通过植物所占的体积来计算该物种的重要值。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共有维管植物41种,分别隶属于22科39属,其中,以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种数最多,优势科、1属1种现象明显;植被生活型组成多样,175 m水位线以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而其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并出现经济树种与园林绿化树种;植物分布区系共12种,类型多样,热带分布物种占属总数的47.5%,具有显著优势,其次是温带分布物种占32.5%,说明该区植物区系具有从暖温带向热带过渡的亚热带地带性特点;随着距湖岸线距离的增加,群落优势种从湿生过渡到中生,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汉丰湖岸带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在距湖岸线距离梯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是在最高水位线175 m之后达到峰值。水文机制是干扰该区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建议在进行湖岸带生态恢复时,应根据不同高程的水文条件选择具有相应生活史特征的植物。  相似文献   

7.
闽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江河口湿地共有鸟类118种,其中有冬 候鸟72种,夏候鸟12种,留鸟19种、旅鸟15种。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14种,福建省重点 保护的鸟类21种,并有中日或中澳协定保护的鸟 类104种。共有维管束植物109科294属408种(含 亚种、变种)。有红树林、沙生植被、浅水植被、 沼泽植被4种植被类型和18个群系、22个群丛。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61种,隶属于4门30科50属, 其中,节肢动物甲壳纲的种类最多,有13科23属 31种,其次为软体动物,有14科24属27种,有 浮游生物176种,其中浮游藻类97种,隶属于5门 45属;浮游动物有79种,隶属于6门62属。根据 闽江河口天然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的丰度、多 度、生态功能,将其分为3个层次进行保护和开发 利用:即重点保护类;保护性开发类;适度开发 类。  相似文献   

8.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 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 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 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退化草原轻耙处理过程中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多年样方资料的统计分析,对退化草原群落轻耙处理后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植物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群落耙地恢复过程中,整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物种分布的均匀性指数随演替过程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也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恢复后期有所升高,且物种分布的均匀性是造成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与多样性指数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冷蒿(Aartemisia frigida)、洽草(Koeleria cristata)的密度和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变蒿(A.commutata)的密度与多样性指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与耙地处理后的恢复年限(11 a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以密度为指标的多样性指数Dn=3.579-0.665Lnx(r=-0.9185);以生物量为指标的多样性指数Dw=4.4-0.7696Lnx(r=0.8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