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儿喝不喝水无论是在烟波浩渺的海洋,还是在江河湖泊中,人们都可见到许多鱼儿总是口一张一闭,很有规律。有人认为这是鱼儿在喝水,错了,这是鱼的呼吸动作。那么,究竟鱼儿喝不喝水呢?根据鱼类对盐分调节的原理,认为海产硬骨鱼是要喝水的,这是因为海水浓度比硬骨鱼类的血液和体液浓度高,由于渗透作用,鱼体内的水分不断散失到海水中去,鱼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遭破坏,必须喝一部分海水来调节。海水既咸又苦,人不能喝,但鱼可以喝,因为鱼类鳃上具有一种独  相似文献   

2.
广盐性硬骨鱼能够在盐度变化很大的环境中生存。淡水渗透压约为0.1×10-3渗mol/kg,海水的渗透压约为1000×10 -3渗mol/kg[7],而硬骨鱼体内的渗透压为250×10-3~500×10-3渗mol/kg,因此 ,在高渗环境下 ,鱼会丢失水分 ,而当通过肠道大量吸收水分的同时又会有许多盐分随之进入体内 ,此外 ,高渗环境中各种离子也会通过鳃和皮肤被动地扩散到体内。鱼体内过多的盐分会被鳃等渗透调节器官排出体外 ,从而达到水和离子的平衡。相反 ,在低渗环境中 ,鱼会丢失盐分 ,同时又有水分扩散到体内 ,此时除了…  相似文献   

3.
1鲑鱼生活在海洋中,而产卵却要游到河里,具有这类生活方式的鱼类称为回游鱼类。这种生物现象包藏着使科学家们感兴趣的许多奥秘,下面就是一例。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鲑鱼的血液中也同人体一样,含有少量盐份,其成分高于河水但低于海水。与人类不同的是,鱼类直接受到外界含盐浓度的影响,渗透作用力求使鱼类体内和体外的含盐度保持平衡,而鱼的体内又具有一种盐分自我平衡调节机制对抗这种作用。那么,鲑鱼在海洋与河流  相似文献   

4.
蒙古裸腹溞在海水鱼类育苗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海水鱼类的苗种培育中,继轮虫之后的适口活饵料仅卤虫幼体和桡足类.然而卤虫缺乏海水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单独作为稚幼鱼的饵料;桡足类因发育期过长不适合于大量培养,靠天然海域捞取受季节、气候等限制,来源很不稳定.根据淡水鱼类育苗的经验,枝角类蒙古裸腹是一种繁殖快、耐受力强、营养价值高、易大量培养且为稚、幼鱼所喜食的食物.  相似文献   

5.
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的各种硬骨鱼类,它们体液的渗透浓度是比较接近和稳定的,但它们所生活的外界水环境的盐度却相差很大,鱼类为了维持体内一定的渗透浓度必须进行渗透压调节,鱼类调节渗透压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它们对水环境盐度变化的耐受力。研究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能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譬如通过研究  相似文献   

6.
紫红笛鲷白点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泽平  李沫 《海洋科学》2001,25(8):10-11
紫红笛鲷 (Lutjanusargentimaculatus)俗称红 ,为暖水性大型底层鱼类 ,是粤琼两省沿海网箱和渔养殖的名优种类。环境适应性强 ,海水、咸淡水都能养殖 ,甚至淡水中也能正常生长。在自然海区网箱养殖的紫红笛鲷很少发生暴发性的海水小瓜虫病 ,而在室内培养池里 ,当环境适宜时 ,海水小爪虫大量繁殖 ,疾病迅速蔓延 ,对紫红笛鲷产生极大危害。海水小瓜虫又称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irritans) ,是一种纤毛虫类寄生虫 ,主要寄生于海水鱼的皮肤、鳍、鳃、眼角膜等处 ,对鱼的种类和个体大小没有明…  相似文献   

7.
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0年代以来,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向着多品种和批量化方向发展,各特优种类不断增加,人工种苗为海水网箱和池塘养殖提供大量苗源,科研教学单位的多项育苗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开始进入种苗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迄今为止,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成功的种类至少有14科30种,1999年大黄鱼的育苗量已超过3亿尾,其他年产种苗千万尾以上的海水鱼类有美国红鱼、花鲈、免状黄姑针、真鲷(春季生殖群体)和花尾胡椒鲷;年产种苗数百万尾的有黑鲷、勒氏笛鲷、断斑石鲈、免鱼和斜带髭稠等种类。石首鱼科鱼类已成为人工繁殖和育苗的主要对象。本文还针对福建海水鱼类增养殖的问题,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8.
用冷冻海水小球藻培养轮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虫培养在海水鱼类幼体培养中是一个关健性问题。影响海水鱼类幼体生长和存活最主要的饵料因素是n-3系列的长链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它包括20碳5烯酸(EPA:20∶5 n-3)和22碳6烯酸(DHA:22∶6 n-3),而对淡水鱼品种DHA则不是主要的。为了解决鱼  相似文献   

9.
将海水鱼类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从盐度为26.6的海水直接转入淡水,考察渗透压的急剧降低对黑鲷的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及其受体(growthhormonereceptor,GHR)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1)黑鲷从海水直接转入淡水后48h有33%的鱼死亡,对照组无死亡现象;(2)黑鲷在转入淡水48h内其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肝脏及鳃中GHR及GHRmRNA含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3)黑鲷在转入淡水48h后其肾脏中GHR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肾脏中GHRmRNA含量在24h及48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从GH含量看,黑鲷从海水环境到淡水低渗环境与鲑鳟鱼类从淡水到海水环境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有差异,而黑鲷肾脏中GHR的含量变化可能参与黑鲷对外界环境渗透压的这种急剧降低的适应性调节。  相似文献   

10.
海水鱼为啥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而生活在海洋里的鱼,整天泡在里面,岂不是比家中腌制的鱼还要咸吗?其实不然,妙就妙在海洋鱼类有一套绝妙的办法,使自己的肉一点不咸。这一套绝妙的办法便是:在海水鱼类的鳃丝上生有一种鳃丝排盐细胞(又称泌氯细胞),这种细胞可以把由血液带来的盐分及时地排出体外。由于这些细胞高效率工作,使鱼体始终保持着使它能生存的极低的盐分。海鱼的  相似文献   

11.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沐官岛海湾水库库区典型底质(砂质粉砂)的原状/扰动土样和地表水(海水和淡水),采用土柱和水槽试验测定了3.5m/s风速或上覆水盐分浓度、pH和温度作用下底泥盐分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计算出底泥盐分的释放通量。试验结果发现,底泥的盐分释放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1)风的作用能促进底泥盐分释放。在风的作用下,上覆水中盐分浓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规律性:表层水体(水土界面之上4cm水位至水体表面)盐分浓度均匀分布,底层水体(水土界面至4cm水位水体)盐分浓度非均匀分布,且在3cm水位处盐分浓度最小。(2)上覆水中盐分的浓度抑制底泥盐分的释放。(3)pH值≤7时,底泥盐分释放几乎不受影响;pH值7时,底泥盐分释放略有增加;(4)一定温度作用下盐分浓度在水体中非线性分布,在水-土界面至7.5cm水位处为高盐分浓度区,7.5cm水位至水体水面盐分浓度含量较低。温度的升高促进底泥盐分释放。  相似文献   

12.
海洋藻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各种各样的酶不断地催化着无数的生化反应,完成其新陈代谢过程,而决定这些酶促反应强弱的酶活性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简要概述了物理因素(如光照、温度及水流)、化学因素(营养盐离子或分子的浓度、形式、海水介质的pH)、生物因素(藻体形态、组织的类型及海藻的年龄)对海洋藻类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海洋藻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各种各样的酶不断地催化着无数的生化反应,完成其新陈代谢过程,而决定这些酶促反应强弱的酶活性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简要概述了物理因素(如光照、温度及水流)、化学因素(营养盐离子或分子的浓度、形式、海水介质的pH)、生物因素(藻体形态、组织的类型及海藻的年龄)对海洋藻类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贻贝作为海区60Co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翡翠贻贝(Mytilus viridis Linnaeus)为材料,研究它在含有不同浓度60Co、137Cs的海水中培养一个月,不同组织器官对单核素和双核素的积累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再经过一个月的排放实验,对这种线性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翡翠贻贝的足丝、软组织、外壳、体液等组织器官能高水平地积60Co累,而以很慢的速率排出体外,其积累量与各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排出实验对线性关系没有影响,这种贻贝可以用作污染海区60Co的指示物。  相似文献   

15.
鱼类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项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很大成就。国外学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冷水性鲑鳟鱼类及某些海水鱼上,而国内以研究四大家鱼及其他淡水鱼类精液的超低温保存居多,只有少数学者研究如真鲷、黑鲷、花鲈、大弹涂鱼等海水鱼类精液的超低温保存。本文就开展鱼类精液冷冻保存研究的意义、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的基本生物学原理,及有关鱼类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现状等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6.
海水鱼类白点病的病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 caryon irrtans Brown),多寄生在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鳍、眼膜等上皮组织中,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海产纤毛虫类。因为此虫大量寄生在海鱼的鳃组织等部位,而使鳃组织受到破坏,失去正常功能,引起病鱼窒息死亡。在一般情况下,用药物治疗又很难在  相似文献   

17.
矿物质是鱼类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海水鱼类虽可通过饮用海水直接摄取,但是这些矿物质并不能满足鱼类的全部需求,在饲料中还必需予以添加,因此研究海水鱼类对矿物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是我国北方最有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目前黑鲷养殖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开展黑鲷营养需求和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报道了黑鯛对Ca,P,K,Mg和Mn的需求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吕文超 《海洋科学》1981,5(1):52-53
两极海域海水的表面温度只有1.85℃。生活在这个水层中的生物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就是适应低温。如果把南极海域中的某种鱼放在4℃的海水中,它们就不能自由地游动;如果放到7℃或8℃的海水中就会很快死掉。 那么,它们适应冷环境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陈晓琳  刘镜恪  周利 《海洋科学》2004,28(11):61-63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它们是海水仔惟鱼正常生长和成活所必需的,尤其是廿碳五烯酸(EPA,20:5 n-3)和廿二碳六烯酸(DHA,22:6n-3)业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脂肪酸的重要作用与它们在细胞膜磷脂结构中的特殊位置有关。此外,海水鱼不能把亚麻酸(18:3n-3)自身生物合成为EPA和DHA,所需要的EPA和DHA只能从饲料中摄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生物技术的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张培军 《海洋科学》2002,26(3):23-25
我国海水养殖业在经过了海带、对虾、扇贝三次养殖高潮后 ,目前正遭受病害的困扰。近年来 ,虾、贝类的大规模死亡时有发生 ,个别年份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绝产的恶性事件 ,直接影响到我国水产业的发展。有关专家认为 ,从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来看 ,直到淡水鱼类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后 ,淡水养殖业才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因此 ,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兴起 ,必将带动整个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搞好海水鱼类的养殖 ,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 ,尤其是要利用生物技术手段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并为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未来的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