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秀容 《地理研究》1999,18(1):45-52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 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综合采用质性和定量方法,从社会阶层、物质环境和消费方式等层面研究佛山岭南天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并分析原住民在绅士化过程中的情感特征。结果发现,物质环境改造加速了地方社会阶层的更替,原住民大多被游客、中产阶级和房产投资者所替代,空间利用方式呈现出高度商业化特征。旅游绅士化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的环境改造和经济发展,却衍生出阶层更替、社会排斥和空间隔离等副产品,使传统的本地化生活空间转变为“资本空间”与“消费空间”。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不同于一般城市更新,街区更新应以地方性为落脚点,尊重原住民的情感与历史记忆,不应简单通过商业化手段推进历史街区更新。  相似文献   

4.
论北极原住民的人口结构与社会问题——以加拿大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近十几年来加拿大北极北极原住民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口结构年轻化现象.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尤其是年轻男性高的自杀率更应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这给原住民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我们在关注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军事安全问题,不应该忽视祖祖辈辈生活中这土地上的原住民当下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原住民权利与中国北极地缘经济参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气候变暖和海冰消融,北极地区将迎来一个新的地缘经济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参与北极地缘经济开发利用将成为必然选择。原住民是世世代代居住于北极地区的特殊群体,在未来北极地区的大规模经济发展过程中,原住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国际法和北极国家的有关规定,原住民团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拥有特殊权利,在土地使用、产业活动等领域拥有特殊地位。中国在未来参与北极地缘经济进程中,应切实尊重原住民的相关权利,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顾及原住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剖析了在荷兰殖民统治、经济民族化以及后民族化等各时时期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人经济的发展;论述了华人族群为当地社会进步及经济繁荣所作重大贡献。论文阐明华人自成为印尼公民,就已认同当地;强调华人经济是当地民族经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指出赋予印尼华人族群少数民族资格及民族平等权益,尊重和保护印尼华人合法地位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自发组建的非政府组织到北极事务中颇具影响力的权力组织,原住民组织已经成长为北极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利益攸关方。在获取北极事务参与权及实施行动决策中,北极原住民组织展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视角观察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原住民组织的发展历程,发现:(1)北极原住民组织强调基于文本生产的知识权力获取方式;(2)制度性参与是原住民组织的主要行动路径。北极事务参与权的获取及针对性行动策略的实施帮助原住民组织成功影响和重塑了北极的治理理念、身份认同与地理空间,推动北极地区向着善治和良治发展。通过对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案例的解析,可以为中国拓展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合作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胥夷  刘苏 《热带地理》2021,41(3):472-484
现象学着重关注人的经验问题。在绅士化失所研究领域里,当研究视角从关注物质空间转变为空间经验时,“生活世界”成为了基本的出发点,这体现为从“直接性失所”往“间接性失所”的转变。以列斐伏尔的“表征的空间”为基础,围绕象征要素对失所经验展开定性分析则成为主要的研究路径。以此方法论,对重庆市下浩历史文化社区经历绅士化凸显出的失所经验进行分析,发现:1)失所经验在社区原住民、移民与游客群体中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原住民的失所经验体现为其世代传承地方要素的丧失,导致“存在内部性”的丧失;移民的失所经验表现为移情载体的消失,导致其自由生活方式的丧失;游客的失所经验体现为彻底商业化导致其寻根体验地的消亡。2)移民在社区中开展的文化商业活动起到了嫁接内部本真社会空间与外部消费空间的作用,导致本真“社会空间”被中产阶级消费空间所置换。  相似文献   

9.
试论印度尼西亚华人对该国经济国际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剖析了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过程;指出后民族化时期产生的华人企业集团为印尼实现工业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阐明华人广泛的对外社会联系,世界性华商组织的成立,以及世界华商电脑网络的开通,使印尼华人为推动该国经济走向世界起着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跨国经营尤其是投资国际化中,华人大企业集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论文强调华人经济是印尼民族经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印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汉文化深刻影响着各少数民族文化,但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其影响的程度、内容与机制均有不同表现。从空间角度出发,在民族文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与定性解释相结合,概括得出汉文化与云南沿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总体程度倾向于融合、文化冲突与融合点相对集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文化冲融的具体文化特性等四大特点,并从历史的、文化发展水平、民族空间分布格局、地理区位因素及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等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梁育填  周政可  刘逸 《地理学报》2018,73(8):1449-1461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海外华人华侨网络曾经积极促进外商对华的直接投资,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再次扮演积极的作用,是当前经济地理领域尚未充分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经典的区位选择问题切入,探究海外华人华侨网络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关系,利用2001-2016年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国家的数据,通过混合逻辑模型回归分析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从整体上看,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规模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 从投资时间上看,海外华人华侨规模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显著性呈现扩大趋势,说明华人华侨在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存在较大潜力;③ 从投资的行业和环节上看,不同行业和不同职能部门的企业在东南亚投资中海外华人华侨在其投资区位选择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企业2005~2015年对东南亚直接投资的项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东南亚直接投资的国家选择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不回避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倾向于开拓新的国家市场;相反,民营企业倾向投资政治风险低的国家,投资与中国贸易联系紧密、相对市场规模较大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差异,为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杜芳娟  朱竑 《地理研究》2013,32(5):881-890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Forests and deforestatio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from ecolog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ints of view. These implications are examined for the case of malaria,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which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for various biomedical and entomological reasons. In addi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particularly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ovements of population, which need to be examined for their role in the spread of malaria. Examples drawn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specifically Thailan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5.
肖池伟  封志明  李鹏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28-1236
橡胶生产关乎国计民生,特别是天然橡胶,其与钢铁、石油、煤炭并称四大工业原料,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本文基于FAO橡胶数据库,从全球、区域、国家等层次定量分析了1961-2013年全球橡胶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探讨了影响橡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间格局上看,1961年以来全球橡胶总产增速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橡胶主要生产国(主产国)产量占全球的90%以上,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增长特征。②就空间格局而言,橡胶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产国集中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其中以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最为集中,但其产量差异显著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③种植面积是主产国橡胶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少部分国家(如中国、泰国)受橡胶单产水平的影响明显。④全球橡胶生产由传统“三巨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向“双核(泰国和印尼)”集聚,东南亚主产国橡胶林由海岛国家向中南半岛扩展,且中南半岛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全球橡胶主产区中的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cent economic turmoil in East Asia which has been linked to the convulsive nature of global capital movements. East Asia, once the site of rapid capital accumulation, lost its economic momentum beginning in July 1997 with a series of currency devaluations, culminating in a net outflow of private capital within a year. International capital's ability to disembed the region, however, has been highly uneven over space. That China,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are far more territorially resilient while others like Indonesia, Thailand, and South Korea initiated major political changes suggests that the geography of crisis is far more complex than is currently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The concerns of political ecology since its beginnings as a field have been predominantly set in rural areas with limited focus on urban industrial risks. Further, debates on the global South (often from Anglo‐American perspectives) have not fully appreciated the divergent and differentiated perceptions of urban risks and, therefore, 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 within civil society. Instead, work has mainly focused on civil society power relations against the state and industry that are driven by coherent populist political agendas. Against this setting, this paper's contribution aims to better contextualize ‘other’ third world localities in political ecology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urban industrial risks in the upper/middle income (as opposed to rural, low/lower middle income) country, South Africa. In doing so, the paper sheds light on the derelict aspect of civil society contestation, especially along class and ethnic lines, over urban landfill infrastructure as a livelihood resource or a health hazard. The paper draws upon frameworks of self‐reflexivity and reflexive localism as complementary to the mainstream political ecology to illuminate differentiated civil society reflexiveness and therefore, aims to advance the discussion of other political ecologies. The case study of the largest formal landfill site in Africa, the Bisasar landfill situated in Durban, highlights differences underlying power relations and constraints within civil society (in leadership, social networking, resources and mistrust) that have implications for mainstream political ecology notions of civil society coh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