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3种板块绝对运动模型的建立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3种板块的绝对运动模型。即假定太平洋海岭相对固定于下地幔而得到的PRF-ITRF2000的板块绝对运动模型;根据热点资料推得的HS2-ITRF2000板块绝对运动模型和由ITRF2000得到的NNR-ITRF2000无整体旋转的板块绝对运动模型。比较了这3种板块绝对运动模型的利弊,综合起来看PRF-ITRF2000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基于空间数据的绝对参考架。  相似文献   

2.
利用国际联测和综合处理 ,得到昆明GPS站地壳形变速率每年以( -4 .3± 0 .5)mm下沉趋势 ,水平分别以 3 7.5mm ,方位 1 47°± 1 .°5运动。利用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 0 0 0速度场 ,建立最新反映全球板块模型 ,基于最新的ITRF2 0 0 0地球参考架和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估计得到昆明站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每年 -0 .0 1mm呈下降趋势 ,水平形变速率为每年 ( 8.1± 0 .2 0 )mm ,方位 1 3 7°± 1 .°5;并进一步分别基于几百万年地质地磁模型NNR -NUVEL1A和ITRF96、ITRF97模型的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得到较一致的结果 ,说明全球板块运动稳定性与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基于不同板块模型分析了昆明GPS站相对于欧亚板块运动  相似文献   

3.
NNR-MORVEL56板块运动模型描述了全球56个构造板块在无整体旋转参考架下的角速度运动参数。这些板块可以近似描述为单位球上的无重叠球面多边形区域。用ITRF速度场计算这56个板块相对于无整体旋转参考架下的绝对运动时,板块的几何参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详细给出了计算板块几何参数的方法并且编写了FORTRAN90程序以供参考,使得计算单位球上板块的面积和转动惯性张量得以实现。文中的计算方法和程序主要采用球面三角算法和自适应辛普森双积分算法,并对全球56个板块的几何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较为可靠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造块体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ITRF2000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ERS)发表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 0 0 0速度场 ,建立一个完全基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实测结果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 0 0 0VEL。板块的总角动量 |L| =0 .12 7sr M·a-1,即ITRF2 0 0 0不满足无整体旋转的要求 ,与协议地球参考架CTRF定义不符 ,存在整体性旋转  相似文献   

6.
基于作者此前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测地学机制的讨论,进一步根据McCloskey等人应用的INDI板块与AUST板块之间大致呈SW(≈S5)-NE(≈N2)走向的板块边界划分模型,利用GPS站速度资料,估计了沿整个苏门答腊-尼科巴岛地壳破裂带INDI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之间的板块聚敛率,并与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的分布所估计的AUST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问聚敛率结果作了比较;根据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对该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条件下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讨论和2004年主震由AUST板块运动触发的结论可能更符合2004年地壳破裂事件的观测结论。目前的Burma微板块的欧拉旋转参数可能不适合用于对该次地壳破裂事件的测地学估计和机制的讨论;INDI、AUST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是这两者板块间造山带的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7.
结合最新的哈勃参量H(z)观测数据、重子声学振荡(BAO)数据与普朗克卫星观测得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数据,利用马尔柯夫链蒙特卡洛算法(MCMC)对一种相互作用暗能量模型进行了观测限制.这3种数据联合限制得到的各参数的最佳拟合值及1σ误差范围分别为:物质能量密度参数?m=0.266+0.028-0.028,相互作用因子γ=0.090+0.100-0.098,暗能量状态方程参数wX=-1.307+0.263-0.269,哈勃常数H0=74.20+4.66-4.56.相互作用耦合参数γ0表明能量正在从暗物质转移到暗能量.然而,宇宙学常数模型中的巧合性问题在1σ误差范围内依然可以轻微缓解.为了更好地做出比较,还利用BAO+CMB组合数据及单独的H(z)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考察,得到的结果如下:(1)H(z)数据能对相互作用参数γ给出更好的限制结果;(2)ΛCDM模型仍然是与观测数据符合得最好的模型,耦合参数γ与其它模型参数(?m,H0)相互关联;(3)在考虑了暗能量与暗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之后,超新星局域距离阶梯测量与普朗克观测对H0限制结果的冲突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8.
长周期变星的演化和振动一直是引人入胜的课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有丰富的物理内容 ,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们来做河外星系距离的定标者。在本文中详细的计算了在z=0 .0 0 0 5,z=0 .0 0 1 ,z=0 .0 0 5,z =0 .0 1和z=0 .0 2这样一个大的金属丰度跨度下 ,质量为 1 5M⊙ ,2 0M⊙ 和 3 0M⊙ 恒星的演化和振动。在计算中采用了最新的不透明度 ,考虑了星风损失对大质量星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模型都从零年龄主序演化到了中心氦燃烧结束。在文中仔细研讨了混合长参数以及中心对流核的对流超射对演化模型的影响 ,同时在中心氦燃烧阶段蓝超巨星和红超巨星的比值被用来限定模型的参数 (尤其是混合长和对流超射 )。尽管在文中并没有得到和观测一致的结论 ,即随着金属丰度的增加B/R增加。但是 ,通过在低金属丰度区采用对流超射 ,而在高金属丰度区放弃对流超射这一方法得到了与观测更相符合的比值。在新的演化模型的基础上 ,对于大质量星的振动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各项振动的性质用来和LMC ,M3 3以及MW中的RSGs做比较。对于LMC和M3 3中长周期变星 ,理论的周光关系和观测在基频振动模式下很好的符合 ;而对于MW中长周期变星 ,它们更可能在一阶模式下振动。最终 ,得到了金属丰度和周光关系的之间的联系 ,即随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在1999年的VLBI全球解(glb1123)中关于上海VLBI站与国际上13个VLBI站的基线长变化率高精度测定结果,以及日本鹿岛Kashima和Kashima 34两VLBI站分别与国际VLBI站间的相应结果,基于最近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97,估计得到了上海VLBI站和日本鹿岛两VLBI站相对于板块稳定区的地壳垂直形变率分别为-1.91±0.56 mm/yr、-3.72±0.74 mm/yr和-8.81±0.84mm/yr,表明上海VLBI站存在每年近2毫米的下降,讨论并证实日本鹿岛两VLBI站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是不一致的;基于不同板块运动模型的欧拉旋转矢量,估计得到了上述3站的水平形变速率;还估计给出了太平洋板块中部的形变率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对OrionB云中的39个分子云浓核,从它们观测的源半径和分子线线宽,推求它们的数密度和磁场.得到平均磁场110μG,平均密度为8×104/cm3.这些计算值与观测结果一致.对于R>0.2pc的分子云浓核,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推求磁场和数密度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In a previous paper,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ntamination of the nuclear luminosity by the host galax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andard a disk of AGNs. Using the nuclear absolute B band magnitude instead of the total absolute B band magnitude, we have recalculated the central black hole masses, accretion rates and disk inclinations for 20 Seyfert 1 galaxies and 17 Palomar-Green (PG) quasars. It is found that a small value of a is needed for the Seyfert 1 galaxies than for the PG quasars. This difference in a possibly leads to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Seyfert 1 galaxies and quasars. Furthermore, we find most of the objects in this sample are not accreting at super-Eddington rates if we adopt the nuclear optical luminosity in our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12.
区域GPS网实时计算可降水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基GPS气象学测得的可降水量 (PWV )精度好于 2mm ,但在利用区域GPS网实时计算每个测站上空的PWV时 ,要涉及到很多常规GPS资料处理时所忽略的问题 ,如需考虑数据处理软件和计算方式的选择、站坐标的确定和约束、轨道的使用方法、网外辅助站最佳数量的确定、海潮对实时计算PWV的影响以及实时应用于气象服务时的端部效应等问题。利用上海GPS综合应用网获取的 2 0 0 2年 6、7月份长江三角洲地区入梅前后的数据 ,分析了利用区域性的GPS网实时计算高精度的PWV时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探讨了其数据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天文站南山GPS跟踪站的地心坐标精确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AMIT软件 ,采用有基准算法对乌鲁木齐南山观测基地新建GPS跟踪站GUAO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归算 ,结果表明该站观测资料的质量是可靠的 ,并首次获得了该站在ITRF2 0 0 0中毫米级精度的地心坐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绝对自行资料,确定了年轻疏散星团NGC 2244天区恒星的运动学成员概率,并对星团成员概率以及自行矢量的分布、不同成员概率恒星的位置分布情况、径向数密度轮廓等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星团的特征尺度;进一步结合已知的星团距离和视向速度资料,计算了NGC 2244的三维空间运动速度,结果表明NGC 2244是一个典型的薄盘族星团。  相似文献   

15.
整理汇集了迄今最完整的同时具备绝对自行与视向速度数据的 14 4个疏散星团样本 ,计算得出这些星团的 3维空间速度。对银河系疏散星团的空间分布 (采用了更多样本 )和运动学性质进行了若干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6.
We examine 14 plates of the globular cluster M3 (NGC 5272) taken with the 40 cm refractor at the Sheshan station of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The plates span over a period of about 77 years. The positions and absolute proper motions of eight stars in the Hipparcos Catalogue and of 49 stars in the Tycho-2 Catalogue are used as the reference frame. The astrometric reduction is made with the central overlapping principle. The absolute proper motions of 534 stars in a region of about 100' × 100' around the cluster are measured. With the new proper motion data the membership probabilities of the stars are determined. The average absolute proper motion obtained for the cluster is -0.06@0.30 mas yr-1 in R.A. and -2.6@0.30 mas yr-1 in Decl. By combining this result with the known distance and radial velocity of the cluster, we also obtained the Galactic orbit of M3 for a chosen three-component Galactic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7.
Observe是用于制订甚大阵 (theVeryLargeArray ,VLA)观测文件的软件。随着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全面推进 ,利用VLA进行观测研究的中国天文学家逐渐增多 ,Observe软件的使用也日益广泛。简要介绍了Observe的主要功能和应用 ;并结合 2 0 0 0年 12月的观测文件 (AH72 1)的制订过程 ,给出了注意事项 ,供今后的VLA观测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Daye Calendar was compiled in AD 597 in the Sui Dynasty. We investigate the records of sunrise and sunset times on the 24 solar-term days in the calendar. By conver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time units, Chen, Ke and Fen to hour, minute and second, and carrying out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cient records and values computed with modern astronomical theory, we find that the accuracy of solar measurements in the Sui period is remarkably high: for sunrise times, the average absolute deviation is 3.63 min (this value can be further reduced to 3.03 min when erroneous data are excluded), and for sunset times it is 3.48 min. We also find that the observed sunrise and sunset times are strictly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with respect to both the Winter Solstice and the Summer Solstice, with their deviations showing a similar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as well. We give a discussion on the date of observation, the feature of the data, and possible reasons of the deviation.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