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科学联盟(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 2007- 2008)联合委员会(JC)第一次会议于2005年3月7-9日在巴黎召开,标志着“IPY 2007-2008”科学计划正式启动。1 开展国际极地年活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极地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球气候、海平面、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2010年以前,美国环境卫星上的大约一半仪器都将因服役期满而停止工作,这会使气候研究、预防自然灾害和监测陆地利用的观测数据难以为继。为此NASA和NOAh应该对已有和以前规划的卫星项目保证提供长期的支持,在2010和2020年期间执行17个新的卫星项目。这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名为《基地球科学和应用:今后10年和更长时间国家的急需》报告上阐述的观点。这篇在2007年初发表的关系到今后美国天基环境观测发展的重要报告,是200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受NASA、NOAh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委托,就NASA研究项目和NOAh及美国地质调查局业务应用中天基观测的系统方法问题开展的专项研究取得的成果。报告分三个部分,即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的综合战略、使命概述和今后十年研究应用,全面阐述了美国天基环境观测取得的成绩、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报告强调了天基观测对于天气、气候变率和变化、水资源和全球水文循环以及人类健康安全等的重要性。本文摘译自该报告的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3.
<正>南极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SCAR)第1次会议于2014年4月20—23日在新西兰召开,来自22个国家的75名代表(包括两个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自然》杂志于2014年8月7日对此进行了报道。会议强调了南极研究的重要性。南极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0,储存了地球上90%的冰及70%的淡水。南极冰盖变  相似文献   

4.
吴启蒙  吴立广  曹剑 《大气科学》2022,46(2):251-262
地球系统模式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热带气旋(TC)活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之前的研究发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NESM)高分辨率版本可以较好地模拟全球海温分布及TC活动的气候特征.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NESM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年际变化,并与1967~2016年观测的TC活动进行对比.NESM模式高...  相似文献   

5.
Terra卫星及其5种新一代遥感探测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希友 《气象科技》2001,29(1):55-57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SSC)在1988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指导性报告,建议为监测地球变化、测定地球的各种重要信号而建立一项长期战略计划。美国国会迅速作出反应,为此项计划特别拨款74亿美元,到2001年设计并实施该项计划。1991年NASA出台了与该计划相关的地球观测系统计划(EOS),这是一项卫星探测计划,主要是实施对地球变化的监测,而Terra卫星探测计划是此项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中的Terra卫星及其5种先进的遥感探测仪。1 Terra卫星与地球观测系统Terra卫星…  相似文献   

6.
低重力下云物理实验室的简况报告,原载美国气象学会公报1979年第一期。作者是M.H.Davis,H.Weickmann及R.E.Smith等有名望的云物理学家。此报告是1978年8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气象学会云物理委员会的年会上,由H.Weickmann提出的。报告的目的是向委员会成员介绍美国宇航局大气云物理实验室(ACPL)当前的状况。我们感到这对我国关心大气云物理实验的同志来说也会感兴趣的。原报告因篇幅所限只是定性地介绍大气云物理实验室的概况。大气云物理实验室是一个通用的研究设备,由通用电力公司为美国宇航局的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设计并建造的。该实验室是在航天飞机上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7.
正"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简称FE)"科学计划,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大学(UNU)、贝尔蒙特论坛(Belmont Forum)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资助机构(IGFA)等组成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和技术联盟"联合发起的、为期10年(2014—2023年)的科学计划,旨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  相似文献   

8.
水文气象安全问题国际会议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缘起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变化(GEC)问题。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  相似文献   

9.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以下简称“ESSP大会”)于11月9-12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中国政府致辞并出席招待会。他在致辞中说,关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和对待天气气候预报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东海  杜钧  柳崇健 《气象》2011,37(4):385-391
美国国家科学发展的指导机构同家研究顾问委员会(NRC)不久前发表了一份关于天气、气候和水文预报的不确定性的凋研报告.报告强调了预报不确定性信息在终端用户应用气象预报作决策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一个预报如果没有定量地估计它的不确定性,那么该预报是不完全的.该报告中文版的出版工作正在进行中,现藉此机会向读者综合地介绍一下预报不确定性的问题.文中首先讨论了预报不确定性的缘由以及应该如何来科学地对待它.然后介绍了要应对这一问题所要进行的一些具体措施和策略.最后,简要地介绍了美国气象界为此所做的一些努力和计划以供参考.通过上述讨论和介绍,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预报不确定性问题的重视并科学应对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1.
环境卫星已经成为以气候监测和天气预报为目的全球观测系统中日益关键的一部分。但是,正如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NRC)的一份报告((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from Space--Urgent Needs and Opportunities to Serve the Nation:地球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紧急需求与服务国家的机会,2005)中所指出的一样:“目前环境卫星系统正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译者注:由于经费预算紧缩以及支持重点向太空探索倾斜,一些已经批准的极具科学与社会价值的计划与项目不再得到支持,被迫取消、缩减规模或延迟。目前,NASA没有计划在“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平台的6年服役期结束之后替换该系统)。除非立即采取行动,重振美国的地球观测研究计划,并制定一个长期的业务环境卫星发展规划。必须采取措施保障这些计划的不断实施,而且能够得到完善,建造一个低成本、具有灵活性的卫星系统,该系统应是先进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过去的25年中,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行业已经引进和采用了许多卫星技术与设备方面的重要进展。尤其是全球各国的气象环境部门和研究机构,他们对卫星遥感资料的依赖性正变得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变化”的观点出发,综述了近20年来以地球系统整体为研究目标的地球科学体系的发展,新技术的融入使得学科间相互渗透与大跨度交叉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特色,地理科学的研究体系正在不断地扩充与完善。并以自然资源为例介绍了地理科学发展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引 言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变化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 ,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为对象 ,逐步发展成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生物多样性计划 (DIVERSITAS)等4个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科学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 (包括人类自身 )视为一个整体。全球变化中最活跃的物质是碳和水 ,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围绕全球碳循环、全球水资源与水循环、食物与纤维 3大主题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 ,…  相似文献   

14.
应美国缅因州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P.Mayewski教授的邀请并经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国家气候中心阎宇平博士于2004年7月25~30日参加了在德国布莱梅举行的“第28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大会——全球系统中的南极洲和南大洋”,  相似文献   

15.
正为构建高层次的中文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华语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流,中国大洋发现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共同举办"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会议将于2016年7月3—6日在上海举行,具体事宜参照http://www.cess.org.cn。"地球系统科学大会"(Conference on Earth System Science,CESS)是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其目标在于促进学科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年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4],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观点[5]提出全面的质疑.最新的一轮质疑是2012年1月27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Allegre等16位科学家的署名文章[6],认为近10年地球气候没有变暖,呼吁不要压制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声音.这说明尽管全球变暖的证据日益增加、全球变暖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但是对全球变暖这个事实的论证却绝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核心计划,经过15年的研究,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已经进入了第2研究阶段。文章综述了IGBF,计划近10年研究进展,主要有地球系统关键过程研究和跨计划的集成研究两方面。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在研究方向上IGBP将发生变动,包括实现更高层次上的集成研究,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结合更加明确等4方面。同时按照地球系统的结构,指出了对应地球系统各圈层及界面的相关计划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介绍了我国IGBP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1]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的一项综合性地球观测计划,是以增进对全球变化的认识、预测地球系统变迁为科学目的,对陆地、海洋、大气层、冰雪圈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化的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9.
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展望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调研国际国内气候系统模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地球系统模式的定义和它的3个发展阶段:物理气候系统模式、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阐述了未来的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国际国内围绕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所提出的科学研究计划,并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参评模式,回顾了国内外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现状与动态,展望了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希望能对国内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简要回顾美国气候变化研究沿革,分析美国制定和实施气候变化科学计划(USCCSP)的背景,综述USCCSP的研究目标、研究领域和组织管理方式。首先重点阐述USCCSP的关键科学发现以及全球和美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结论,介绍USCCSP综合评估产品。然后论述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NRC)对USCCSP进展的评估,评述未来美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战略框架和领域。最后在归纳美国气候变化研究特色的基础上,阐述对我国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深化基础研究、强化模式创新、推进观测系统和资料系统建设、加强科学评估和应用服务、加快立法进程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