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王志烈  李多武  郑钾 《气象》1981,7(5):2-4
本文根据1949—1978年30年的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在转向过程中(4天)的移动速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台风移这快慢与台风强度和范围关系不大。而台风中心纬度较高时, 出现快速(≥24公里/个时)移动台风的频率较大。对转向前后持续24小时的快速和慢速台风路径段的统计表明,转向以前,24小时平均路径段的方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转向后快速路径段的平均方向比慢速路径段咯偏东一些。  相似文献   

2.
华南台风路径的云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台风结构、环境流场与台风路径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卫星云图的分析也证明,台风云团特征、环境流场的云系结构和台风路径之间的关系[1][2][3]。台风云团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保守性。比较间隔24小时的前后两张卫星云图,发现某些云图特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常常对台风未来的移向移速有指示意义。根据近几年来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应用,分析了1973年到1979年5月至10月影响华南的台风卫星云图资料,结果发现:当台风云团和主要螺旋云带组成“9”字型结构时,台风几乎都向偏西方向移动;当它们的组成呈“6”字型结构时,台风将向偏北方向移动;而它们的组成  相似文献   

3.
1思路引导气流法是利用影响台风移动外力作用的主要因子制作台风路径短期预报的,台风过去的平均移动状态大致是过去基本流场的平均状态,而影响台风未来移动的引导气流,可用附近区域的基本气流来表示,这一区域多数选在台风移动前方6~12纬距之间。因此,本文取台风移动前方约6~12纬距区域的引导气流状态与台风过去平均移动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台风未来移动平均状态的主要预报依据,同时参照台风本身的内力作用和天气分型进行修订,从而建立一种台风路径的24小时定量预报模式。2模式2.1资料和因子本文采用的资料是中央台编制的历史天气图。…  相似文献   

4.
用《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浙江省68个常规气象站12 h间隔雨量资料以及欧洲中心(ECMWF)0.5°×0.5°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浙江省的台风路径和暴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8年平均0.61个/a台风登陆浙江,2004年有3个台风登陆浙江,为1949年以来最多。台风登陆浙江的最早日期为5月27日,最迟为10月7日;6月无台风登陆浙江,以8月份最多,占44%。登陆浙江台风在进入东海时其路径趋势可分为3类:1)西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在冲绳岛及以北区域偏西行进入东海,约50%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一般在三门湾及以北登陆浙江后在内陆减弱消亡。2)西北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24%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冲绳岛到石垣之间进入东海;多数在登陆后转向东北入海。3)北上登陆浙江类。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11%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石垣以西进入东海,一般先登陆台湾后登陆浙江温岭以南沿海地区,之后在浙江东部北上转向入海。3类路径登陆台风其平均过程雨量的中心都出现在温岭,以第2类降水量最大,平均过程雨量中心达199 mm,而且24 h达特大暴雨的都在这类台风中,第1、第3类台风没有出现特大暴雨。台风登陆浙江时,丽水西部、杭州西南部、衢州地区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8807号台风在冲绳岛两侧距我国东海岸不到500公里的洋面上生成,生成后以平均每小时29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快速移动,在移动中强烈发展,于8月7日23时许在象山登陆,从中央气象台编发台风报到台风登陆不足15小时,是一个近海生成的强台风,登陆后经浙北到安徽,过豫西至鄂北减弱为低气压,最后在陕西省境内消失(图1)。这次台风历经浙北近10个小时,所经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大量样本计算分析,试图阐明“RSWA”台风路径预报方法的性能。得出预报结果的优劣主要依赖台风初始位置及前期路径的局部特征(如移动方向和速度),从而找出了“RSWA”的不足之处。 并从预报误差方面展开了对模式性能的讨论。结果表明,“RSWA”用于预报台风路径,尤其是C类台风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且比原方案优越。 经分析表明,一个方法的预报误差,应由模式引起的误差(EM)和台风移动过程中诸因素引起的误差(E_T)组成。而台风移动过程中所引起的误差应是依赖于台风初始定位、初始移动,台风强度及季节等要素的一个连续函数。  相似文献   

7.
7703号台风是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扰动逐渐西移时,于7月17日08时在12.0°N、125.6°E附近发展形成的(中心最大风力18米/秒,最低气压995毫巴)。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在仁牙因附近进入我国南海。入海后移速加快到每小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9415号台风移动过程中,多种物理量及云图的分析,得出台风移行除受500hPa引导气流引导外,日本数值预报产品中的湿区、暖区、辐合上升区、正涡度区对台风路径有很好的指示性。另外,24小时变温、地面风压场以及云的形状、伸展方向、演变情况对强热带风暴的未来移向也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9.
包澄澜  黄觉娴 《大气科学》1977,1(2):153-155
台风总是伴有狂风暴雨。但是,各个台风的降水分布却有着千差万别。最主要的差异表现为两类不同的台风:第一类即绝大多数台风,它最猛烈的螺旋状雨带分布于台风行进方向的右前方(其中较多的是在第一象限)。在台风前部和台风中心区域出现狂风暴雨,而台风中心过境几小时后,风雨就很快减小。第二类为少数台风,它最猛烈的螺旋状雨带分布在台风中心后部。因此台风前雨小风弱,台风过境后才出现剧烈的西南大风和大暴雨。  相似文献   

10.
1986年第15号台风从8月16日生成于菲律宾马尼拉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上(19.1°N、129.5°E)。此台风生命史较长,历时半月之久(8月16日—29日),最强时中心气压达894hpa,近中心最大风力为50米/秒。它从16日生成到23日08时,其移动路径基本上是在西太平洋洋面上不规则地东移,且强度逐渐增强;从23日08时开始,台风有规律地向西北偏西呈抛物线状移动;27日下午在东海转向北北东方向加速移动,横穿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海(图1)。按其移动路径分类,该台风属近海北上转向(或西转向)类。当台风于27日02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台风云状为什么呈“(?)”形及其与台风移向的关系。结果为地转风与热成风的相互作用是台风云状成“(?)”形的原因;台风的短期(24小时)移向,是朝云状“(?)”的短轴且云是顺转那段移动的。 一、云状“(?)”形的成因 台风云状呈“(?)”形,为我们气象工作者所共知,然而为什么是这样,至今还在探讨着。我们在此利用天气、动力学原理,从地转风和热成风(下简称为“两风”)相互作用关系对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冷涡与台风     
刘景秀 《气象》1978,4(8):6-7
夏秋季节,常会出现一些复杂路径的台风,采用常规予报方法往往导致失败。1977年第8号台风就是一例。当7708号台风9月9日北上至冲绳岛附近时,按照一般经验和一些客观予报方法,应予报继续向北偏东(大约30°)方向移动,但在20时台风却突然折向北偏西移动,12小时移向变化达35°,10日08时又出现第二次意外的西折,移向从310°转为270°,6小时移向变化也有40°,台风径直向长江口逼近,并于11日晨正面登陆上海崇明岛(图1),成为建国以来台风第一次正面登陆长江口的特例。  相似文献   

13.
1972年20号强台风出现季节迟(“立冬”前后)、强度强、影响大,转向后移速快(每小时达30—40公里),为近90年来所罕见。 20号强台风11月4日在西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并向偏西方向移动,5日夜间进入南海,6日傍晚台风中心移至中沙群岛东南方海面,移速减慢,并改向西北方向移动,8  相似文献   

14.
钟铨  何夏江  董克勤 《气象》1988,14(7):3-7
本文是两层引导台风预报方案的更新研究试验。在本方案中,采用了以台风中心为坐标原点的移动网格计算环境基本气流,提出了根据850、700和500hPa三层地转基本气流与当时台风移动的接近程度加权计算引导气流的新方法。1987年台风季节,在广州中心气象台实际预报试用的结果表明,本方案的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误差比相应的美国关岛发布的台风预报误差要小,比过去多年两层引导方案的平均误差也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量场的变化与台风移动有密切关系的事实,本文试图从讨论能量场的变化入手,探讨通过预报能量场系统的移动以预报台风移动的方法。通过对7504、7708、7806、7909、7910号台风总湿位能场的分析,发现台风在各层等压面上均对应着闭合的能量场系统(700毫巴以上▽~2E_σ<0,低层▽~2E_σ>0),且两者的移动路径一致。此外,能量通量场和能量通量散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的进路方向有明显的强能量输送带,台风基本上沿着500毫巴能量水平通量散度梯度的方向移动。VE_σ图和▽·(E_σ)图可以作为定性判断台风疑难路径的一种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常规天气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对39个登陆福建不同地段的台风短时强降水空间、时间分布及强降水强度、落区、过程雨量分布及其与登陆时台风强度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福建台风短时强降水规律,结果表明:(1)登陆中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多,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短;登陆北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少,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长。(2)强降水主要时段登陆北部、中部类是登陆前5小时至登陆后5小时,登陆南部及南海北上类是登陆时至登陆后15小时。此外,南海北上类及登陆北部类强降水落区多数在内核区;登陆中部类强降水落区在台风中心附近的频率是几类中最低的,大部分强降水落区在北侧的螺旋雨带上。  相似文献   

17.
吴富山 《气象》1979,5(3):18-20
一、特点概述 7805号台风是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异常路径台风。1978年7月11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一热低压,后发展成台风。中央气象台于15日02时编号为7805号台风。15—18日,台风一直在137°E以东洋面上回旋,后来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08时移到了146°E以东,19日14时又折向西北方向,从20日08时起,台风在28—30°N之间快速西行。23日08时前后在浙江象山县南田登陆,登陆后12小时减弱为低气压。这个台风低压自24日08时开始,大致沿115°E北上,直到26日才在冀北填塞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18.
0216号台风(森拉克)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0216号台风(森拉克)的移动路径,应用MM5对其路径进行模拟,结合GMS逐时的云图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分析其移动路径变化的原因。分析发现,当台风进入弱环境场后,台风东部的热带中尺度低涡与台风互相作用,产生了藤源效应,使台风向西南方向移动;台湾岛地形、沿海槽和台风东侧的新生高压脊是使台风再次向西北移动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对以后类似的台风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误差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锦华  唐家翔  戴雨菡  虞本颖 《气象》2012,38(6):695-700
利用2005 2009年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资料,比较了各类型台风路径、台风登陆位置及登陆时间的预报误差,登陆台风不同阶段以及华东登陆和华南登陆台风的路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CMA在2005 2009年的路径预报水平与1999 2003年的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南海台风预报误差大于西北太平洋。异常路径台风主要出现于南海,三个预报时效(24、48和72 h)异常路径的预报误差平均都小于正常路径。将登陆台风分为远海、登陆期间和登陆后三个阶段,显示登陆期间台风预报误差最大,同一阶段华南登陆台风的预报误差大于华东登陆台风。台风登陆位置在24、48和72 h预报时效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71.1、122.6和210.6 km,48和72 h台风实际登陆时间有70%早于预报时间,平均分别提早8和12 h。比较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24 h路径预报误差,得到南海三种典型登陆台风路径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其与路径预报误差的关系不一样,即误差成因不同。南海倒抛物线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大,其预报误差最小;西一西北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小,其预报误差最大,可能与大尺度环流预报准确性差有关。登陆华东的预报误差小于登陆华南台风的预报误差,这与台风登陆华南时其大尺度引导气流和台风移动的偏差大于登陆华东的台风有关。  相似文献   

20.
1978年第6号台风于7月24日0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6日08时发展为强台风,中心气压975mb,近中心最大风力33m/s,并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移动中又进一步发展加深,至28日02时达最强,中心气压960mb,近中心最大风力42m/s,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逐渐朝长江口以东海面逼近。在强度稍有减弱后,台风稳定少变,29日08时台风第一次转向,缓慢北上;30日08时至1日08时停滞少动,1日08时后第二次转向迅速东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