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广西沿海滩涂资源港口-工业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广西沿海滩涂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从生态适宜性、区位适宜性和经济发展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识别研究区潜在可开发的滩涂资源,分析其港口-工业开发的适宜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成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适宜开发区3个等级,并提出相关开发和保护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在可利用滩涂共39 958hm2,其中25%为限制开发区,21%为适度开发区,54%为适宜开发区。适宜性分区结果呈现差异显著的区域性空间特征,可为广西沿海地市发展港口-工业产业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 GIS 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 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764 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 m 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3.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GIS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 764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m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4.
从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及地质资源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岸线资源等6个评价要素,15个评价因子,4个因子划分等级的多层次海岛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宁波梅山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梅山岛生态红线管控区,将二级管控区划分为适宜性差区。评价结果表明:梅山岛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良好,适宜-较适宜工程建设区面积占比达75.5%,可满足近期规划建设用地需求;近深水岸线区均为适宜-较适宜,其中未开发利用长度6.1 km,可有效支撑梅山岛国际港口城市新城区建设。该评价结果可为梅山岛的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完善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空间分布,进而开展了生态适宜度的功能分区;据此划分了洞头区的生态管控空间,判断了未来海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主导方向,提出了各管控区发展的资源优势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按照生态适宜度值的高低可以清晰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4类功能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3%、50%、18%和9%;前两者为生态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后两者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4类区域可以归并为生态保护、农渔业养殖、城镇开发3类管控功能区.本研究对开展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适宜性评价是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针对缺少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问题,本研究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和可度量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海堤灾害防御能力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指标量化处理标准;引入海堤灾害防御能力指数SDI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指数SEI并进行等级划分;建立防御-生态互斥矩阵,将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划分为优先建设、适度建设和维持现状;最后将指标体系应用于平潭岛裕藩海堤,对其灾害防御能力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裕藩海堤灾害防御能力差,海堤周边生态环境一般,属于优先建设类型;构建的指标体系可用于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开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滨江城市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和开发利用合理性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新民洲港区总体规划区土地为例,基于GIS空间数据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首先依据选择城市的区位、气象、水文和地质条件,以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值;然后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最终通过地图叠加,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新民洲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为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程度取决于对其生态重要性与开发可行性的综合评价.本研究从表征生态重要性的物种、生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反映开发可行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生态重要性-开发可行性互斥矩阵确定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程度.对厦门海域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其18个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性总体偏低,中度适宜开发的海岛共有7个,低适宜开发的海岛有8个,不适宜开发的海岛有3个,评价结果与国家海洋局2011年发布的可供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中厦门海域部分基本吻合.作者建议对厦门海域中度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可据其资源特征进行适度开发;对低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优先保护海岛生态,维护海岛自然属性;对不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重点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必要时进行生境的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中华鲟幼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其栖息选择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温度和盐度4个关键指标,确定了其阈值和最适范围,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法(HS)I进行定量评价。以2004-2010年长江口崇明东滩插网监测的中华鲟幼鱼数据、水质、生物数据进行了适宜性指数法模型的验证,最后结合2006年夏季上海市近岸水体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对适宜性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宜栖息地(0.75≤HSI<1)面积为142 km2,占评价范围的2.2%;适宜(0.5≤HSI<0.75)面积为1 322 km2,占20.5%;一般适宜(0.25≤HSI<0.5)面积为2 098 km2,占32.5%;不适宜(0≤HSI<0.25)面积为2 884 km2,占44.8%。为中华鲟物种保护空缺(GAP)寻找和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庄河沿海12个乡镇岸线利用情况的走访调查,搜集工业投入强度、产出效益、居民出行、服务便利情况和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等多方面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3个维度建立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庄河沿海岸线进行适宜性评价,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分为一般适宜、较适宜、适宜3类;在"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庄河沿海岸线利用的生产适宜区、生活适宜区、生态适宜区,为大连庄河沿海岸线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为辽宁乃至全国沿海岸线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陆地发展空间开发日益饱和及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海域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域海岸带空间资源已经成为多数沿海城市区域面临的重大问题。空间管制是近年来规划界关注的热点理论,是一种调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三亚市海域海岸带空间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阶段特点,采用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构建包括地形地貌、城镇与交通、自然生态、海域海岸带开发利用、未明确用途海域海岸带等5大类因素,23个具体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计算海域海岸带保护与利用适宜性的综合得分;然后结合Arcgis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模块对三亚市海域海岸带进行空间管制分区,分析结果划分为4类区域,即严格管控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最后根据分区结果提出三亚市海域海岸带不同空间管制区域的管控要求与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境系统重要性和开发利用可行性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研究区域特点,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各因子分值量化处理后,定义相应指数,利用互斥矩阵定位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类型分级。研究表明:长三角的生态屏障——九段沙岛,为低度适宜开发型海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九段沙海岛。在开发利用方面,遵循可持续开展角度原则,九段沙应该保护和修复生境系统环境、从严把控开发强度、开展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利用将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可以优化海岸带空间资源配置,统筹协调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是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文章针对海岸带空间的特殊性,构建指标体系,对海口海岸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探讨海口海岸带空间适宜功能类型,并基于GIS 技术进行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海口海岸带主要功能空间类型为旅游娱乐空间、城镇建设空间、农林渔牧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其面积占比分别为16.84%、21.18%、22.54%、35.77%。其中生态保护空间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口市东部片区的东寨港。  相似文献   

14.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地下水热泵和地埋管热泵适宜分区评价体系,进而对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进行综合评价.鲁东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及不适宜区;地埋管热泵经济性分区根据地质条件和投资成本划分为经济区、较经济区及一般经济区;综合分区在适宜性和经济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在适合地下水热泵的地区优先选择地下水热泵.用该方法得出的分区结果合理可靠,为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降雨量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对天津滨海新区芦苇湿地恢复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较适宜开展湿地恢复的比例为21.46%,一般适宜比例为21.87%,不适宜比例占56.68%,其中较适宜湿地恢复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独流减河下游、北塘入海口以及沿海滩涂,海河流域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对未来芦苇湿地恢复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成效预评估,芦苇对TC、TN、TP的年吸收通量约为1.3935×104、0.0258×104、0.0017×104t,能有效地减少入海排污压力和污染物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天津湿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进行评估,旨在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2014年5月、6月和9月对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的调查结果,分别以生物、经济、化学3类评价指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最终计算得到各站位评分。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到秋季的时间变化中,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最优区域的分布存在由近岸向中央区域转移的明显趋势。同时,在评估结果方面,针对评估体系中化学指标的存在与否,莱州湾近岸区域相对于中央区域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7.
以小黑山岛潮下水生层为研究区域,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选划出适宜毛蚶的增殖修复区域。综合文献查阅和咨询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影响毛蚶生存的7个重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底质类型,水温,盐度,溶解氧,水深,pH和氨氮。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将现状调查数据进行插值、重分类和栅格计算,绘制研究区域目标种群生境适宜性地图。结果表明:对于刺参和紫贻贝,研究区域均适宜其生长繁殖,同一物种,相同季节在空间上无站位差异,但各季节的生境适宜性分区变化明显;对于魁蚶来说,东北部海域较适宜增殖,其次为西部海域,四季均以较适宜生境为主,仅冬季出现基本适宜生境。水温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底质类型则是引起生境站位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进而保障海洋强国建设,文章基于科学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15年大连市等14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态健康进行总体评价、差异评价和聚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3个准则层和15个评价指标,涵盖海洋生态自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在发挥专家作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见,主要内容包括构造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从总体来看,14个沿海城市的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正面影响适中,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较好;从差异来看,各沿海城市海洋生态健康状况差异较小,而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差异较大;从聚类来看,各沿海城市均存在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海岛的开发日益剧烈.动态评价海岛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安全状况是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前提;深入分析影响海岛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准确调整海岛发展政策的客观依据,对缓解海岛开发建设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实现海岛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平潭岛的实际情况筛选出34个评价因子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涵盖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采用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通过主成分投影法对平潭岛2005—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探讨了平潭岛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其中生态安全状况最差与最好的年份分别为2006、2011年,2006年的生态安全投影值最小,只有0. 004 1; 2011年的生态安全投影值最高,为0. 178 1.绘制生态安全状况趋势图发现2009—2011年生态安全投影值的变化最为明显.通过灰色关联法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财政总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工业总值增长率、接待旅游人数、城镇人口失业率、水产品总产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耕地年均损失率等9个社会经济指标对平潭岛的生态安全状况起到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综合评价胶州湾生态安全状况,本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对胶州湾生态安全评价进行研究。将胶州湾系统动力学模型分为5个子系统,包括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生态子系统综合分析,选取17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3至2025年的胶州湾生态安全状况。结果显示:按照现状发展,胶州湾生态安全处于中等水平。未来10年,通过人口、经济、环保等方面优化后,情形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