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广水蔡家河地区较为广泛分布的条带状混合岩的成因。 本区条带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桐柏造山带根部的桐柏杂岩内的表壳岩系中。表壳岩系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杨家西湾及曾家老门,由5大类岩石组成: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绿帘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表壳岩系早期经历了区域性混合岩化,后期随元古代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还分别发生了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在杨家西湾混合岩化作用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强,在曾家老门混合岩化作用较为均一.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基体的岩石类型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脉体的岩石类型有:石英岩、富石英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间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的主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绿帘石、斜长石,它们均未因母岩的不同及是否经历了混合岩化作用而显示成分的显著差。基体中的斜长石牌号较脉体中的斜长石牌号稍高,但彼此有重叠。本区斜长石延性系数分布型式相似,没有指示出热液中心.条带状混合岩中发育着极为丰富的变晶结构和  相似文献   

2.
鞍山地区分布有始太古代-新太古代花岗岩杂岩,是研究早期地壳物质组成及其演化的经典地区之一.通过大比例尺岩性调查工作,新近在营城子识别出一套片麻岩杂岩和奥长花岗岩组合,为本区古老岩系的对比、构造格局恢复、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线索.片麻岩杂岩主要由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脉状)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以及黑云母片岩组成,呈不同规模的包体产出于细粒、均匀块状的奥长花岗岩之中.片麻岩杂岩的岩石组合以及复杂多变、明显不均一的岩石组构特征表明具有深熔混合岩的成因特点.SIMS锆石U-Pb定年表明,片麻岩杂岩中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母片岩形成年龄分别为3312±14Ma、3304±7Ma和3324±7Ma~3235±14Ma,明确反映古太古代热事件,此外个别样品中存在3.68~3.60Ga和~3.47Ga继承锆石.细粒黑云奥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14~ 3.13Ga,与全区中太古代岩浆热事件一致.区域对比分析表明:营城子片麻岩杂岩的岩石组合、产状关系和年代学特征与东山杂岩和深沟寺杂岩十分相似,为古大古代(3.33 ~3.24Ga)深熔作用的产物.营城子片麻岩杂岩是鞍山地区另一个保留有古老锆石信息和太古宙早期地壳岩石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3.
辽宁建平地区变质基性岩脉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平地区首次发现的变化变化基性岩脉侵入于太古宙晚期紫苏花岗质片麻岩和角闪(黑云)长英质片麻岩等变质深成侵入体中。普遍含有石榴石是基性岩脉经受变质作用的标志。据地质产状、与围岩接触、结构构造和含有少量石英等特征,可将变质基性岩脉与岩貌特征十分相似的包体岩石-角闪石榴斜长辉石岩相区别,这些特征也是在本区鉴别变质基性岩脉的标志。据矿物共生关系,计算变质基性岩脉变质作用的温度为721-742℃,压力在0  相似文献   

4.
在波罗的地盾,太古宙岩石主要分布在该地盾西南部的科拉、白海和卡累利阿地壳省。卡累利阿东南部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地区:1.沃德河地区,由变质杂岩组成,其包括带状片麻岩、混合岩、斜长角闪岩,根据锆石 U-Pb 年龄测定,片麻岩年龄为3.14±0.03Ga,斜长角闪岩为3.13±0.09。这些岩石在3.1和2.8Ga 事件时受到多期变形作用和多期变质作用的影响。2.莱伊—鲁恰伊河(Lay-ruchey R.)和维格河(Vyg R.)地区,根据岩石的主要和微量元素成分可以识别出两种英云闪长岩,其 U-Pb 年龄分别为3.17 和3.14Ga。第一种英云闪长岩与芬兰东部 TTG 岩套中某些英云闪长岩相似。第  相似文献   

5.
周永胜  林强 《吉林地质》1997,16(1):33-41
根据岩石组合,分布,接触,包裹关系以及结构和构造,吉林省桦甸地区太古宙花岗质林岩为角闪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角闪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为变形前侵入体,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为同变形侵入体,两类花岗质片麻岩的侵位是晚太古宙近东西向构造变形相伴生的岩浆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6.
北京密云太古宙片麻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北京地区密云幅、墙子路幅、高岭幅范围内的太古宙片麻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系列,辉长岩-石英闪长岩系列,晚期片麻岩脉群和小侵入体。研究后液为:①各片麻岩系均为变质侵入岩;②英云阀长岩-花岗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系(TTG)的岩浆来源于深部基性岩的部分熔融;③辉长岩-石英闪长岩系列(gd-qd)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④构造运动引起的矿物晶格变形和摩擦可转换为变质作用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鲁西新太古代地质研究主要是区域性的,对于露头尺度上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对鲁西泰山栗杭地区的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和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岩石十分新鲜,类型多种多样,现象丰富且复杂.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细粒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2.62 Ga和2.63 Ga,可解释为岩石的形成时代.另一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相近,均为~2.57 Ga,其地质意义需进一步工作来确定.奥长花岗质岩脉的形成时代为2.60 Ga.闪长质片麻岩侵入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奥长花岗质岩脉,岩浆锆石年龄为2.52 Ga,存在2.66~2.69 Ga外来锆石.研究表明,泰山地区存在不同时代(~2.7 Ga和~2.6 Ga)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仅根据野外特征难以相互区别.该剖面所记录的岩浆构造热事件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地质演化的缩影,但缺失~2.7 Ga TTG岩石记录.   相似文献   

8.
辽南州地区的太古宙侵入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辽南金州地区的太古宙变质侵入岩,是由得胜片麻杂岩为代表的早期TTG岩系和由亮甲店片麻岩。小黑山片麻岩及赵屯片麻岩组成的晚期石英闪长岩-低硅英云闪长岩-花岗岩系构成的,早期岩系呈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晚期岩系显钙碱性演化趋势,属太古宙常见的两类岩石系列,其源岩来源陆壳,是陆壳角闪岩或石榴角闪岩部分溶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河北遵化英云闪长质(灰色)片麻岩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迁西群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石中可以识别出一套具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这种浅色的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暗色的基性变质岩在野外构成清楚的“双峰式”岩浆分布特征。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化学成分可以把英云闪长质(灰色)片麻岩分成:(中性)斜长岩、斑点状英云间长岩、中—细粒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富钾)花岗质片麻岩及含榴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其中以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铜厂沟金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铜厂沟金矿的矿区地质特征、碎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英云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研究,认为寒武纪碎屑岩原始沉积环境属于海洋岛弧优地槽环境复理石沉积物,复理石沉积物及超基性岩石为主要的矿源岩.提出英云闪长岩脉与超基性岩及绿泥石片岩边缘接触带中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的控矿构造部位,含黄铁矿硫化物石英脉是有利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埕东凸起基底岩石组合、原岩恢复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埕东凸起太古界基底分布广泛,岩石类型丰富。岩心及显微薄片观察表明,岩石组合以花岗片麻岩、二长片麻岩和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各类片麻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古老岩浆岩为主,少量石英岩、变粒岩等变质表壳岩以及云煌细晶岩、钾长花岗岩等年轻侵入岩脉。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区域对比揭示,各类片麻岩的原岩为中酸性侵入岩,属于TTG质片麻岩,而石英岩和变粒岩属于变质表壳岩范畴,原岩为沉积岩。基底岩石构造样式为片麻岩或侵入岩形成构造穹窿,规模较小的变质表壳岩零星分布在周边。盆地基底岩石组合、变质岩原岩恢复与构造样式分析表明,渤海湾盆地覆盖区基底性质与露头区相似,是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认识对弄清盆地基底潜山油藏储层特征与展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深入研究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储层演化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文孝  葛梦春 《地球科学》2013,38(4):715-724
通过大比例尺填图和剖面研究, 将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的"锡林郭勒杂岩"解体分为3大部分: 一套表壳岩、晚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和早古生代酸性侵入岩.在此基础上根据变质岩的岩性组合和变形变质特点, 可将其中的表壳岩化分为4个岩性段: 黑云(石榴石)斜长片麻岩, 间夹多层条纹状斜长角闪岩, 在其顶部多见薄层含磁铁石英岩; 中粗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细粒长英质片麻岩; 混合岩化条带状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含石榴石黑云二长片麻岩夹条纹状斜长角闪岩组合; 夕线石黑云斜长片麻岩, 条纹状黑云斜长片麻岩, 间夹含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通过对比区域内宝音图群、艾勒格庙组、白乃庙群等古老地块的岩石组合, 发现在原岩建造、变质级别、沉积环境等特征上均有区别, 应将这套表壳岩单独厘定为锡林浩特岩群, 它们组成了锡林郭勒微陆块前寒武变质基底岩系, 其地质特征的研究对锡林郭勒微陆块基底的形成和演化及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关系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某些矿物之间的转化及成分的变化,研究变质反应的状态。将区内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依据变质作用演化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的变化推定了PT_t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鲁西莲花山地区新太古代晚期二长花岗岩中的表壳岩包体的形成时代,并探讨与相邻雁翎关地区的雁翎关岩组中的新太古代早期变质火山岩系的关系。本文对表壳岩包体及相关岩石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壳岩包体主要由变质超基性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另含少量(黑云)角闪变粒岩和黑云变粒岩。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角闪变粒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2 757 Ma;侵入斜长角闪岩的奥长花岗岩脉的年龄为2 593 Ma;从变质超基性岩分选出很少锆石,它们普遍遭受强烈变质重结晶,207Pb/206Pb年龄为2 657~2 397 Ma。变质超基性岩具轻稀土亏损型或平坦型稀土模式,斜长角闪岩具平坦型稀土模式,角闪变粒岩具轻稀土略富集稀土模式,虽然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但都无明显Nb、Ta亏损。表壳岩包体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和形成时代可与相邻雁翎关地区的雁翎关岩组中的新太古代早期变质火山岩系对比,形成于大洋环境。新太古代早期表壳岩的原有分布范围应比现在所见到的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扬子地台西缘结晶基底的时代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扬子地台西缘结晶基底变质地层以及岩浆片麻岩中变质地层残片或包裹体中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在康定地区辉长–闪长质片麻岩中,表壳岩包体—糜棱岩化的长英质片岩和宝兴地区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年龄分别为816±8.6 Ma和826±13 Ma,代表了它们的原岩——酸性火山岩和火山凝灰岩的形成年龄;泸定地区变质岩层中长英质糜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年龄分别为816±9 Ma和818±8 Ma,代表了中性火山岩和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茨达地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年龄分别为830±7 Ma和827±10 Ma,代表了其原岩火山–沉积建造的形成时代。以上数据表明,所谓的结晶基底都是新元古代的产物,在形成时间上与盐边群、盐井群等褶皱基底的相一致,只是变质程度上略有差异。因此该区并不存在古老(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6.
刘平华  邹雷  田忠华  冀磊  施建荣 《地质通报》2019,38(10):1691-1710
乌拉山岩群是狼山地区最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一,准确测定其原岩成岩与变质时代,对于进一步探讨狼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狼山地区乌拉山岩群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其伴生的花岗质浅色脉体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碎屑锆石U-Pb定年和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狼山地区乌拉山岩群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碎屑锆石年龄介于2591~1800Ma之间,其中最小一组碎屑锆石年龄为1873Ma,结合其约270Ma的变质年龄,初步限定乌拉山岩群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原岩沉积年龄为1873~270Ma。综合新的研究资料,认为狼山地区乌拉山岩群除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岩外,可能还存在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变沉积岩。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与U-Pb定年结果综合表明,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发育大量变质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69±4Ma,代表狼山地区乌拉山岩群遭受晚古生代末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可能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晚古生代末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此外,采用预剥蚀方法,在乌拉山岩群高硅花岗质浅色脉体高U锆石中,获得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64±3Ma,被解释为乌拉山岩群花岗质浅色脉体的形成时代,代表本区晚古生代造山作用由同碰撞挤压向碰撞后伸展转换的时限。  相似文献   

17.
Amphibolite facies early Archaean Amîtsoq gneisses envelop and intrude the c. 3,800 Ma Isua supracrustal belt, Isukasia area, southern West Greenland. Most of these gneisses are strongly deformed, but in a c. 75 km2 augen of lower deformation, the Amîtsoq gneisses are seen to comprise predominantly 3,750–3,700 Ma tonalitic grey gneisses that were intruded first by thin bodies of mafic to dioritic composition, known collectively as the Inaluk dykes, and then by c. 3,600 Ma white gneisses and finally by sporadic c. 3,400 Ma pegmatitic gneiss sheets. The grey gneisses could have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crust consisting predominantly of basic rocks. The Inaluk dykes are interpreted as strongly fractionated basic melts of mantle origin, contaminated by crustal material. The white gneisses consist mostly of medium grained granite and occur as lenses and anastomosing sheets throughout their host of grey gneisses with subordinate inclusions of supracrustal rocks. The white gneisses have chemistry compatible with formation by partial melting at depth of a source dominated by grey gneisses. The igneous chemistry, including REE abundances, of the grey gneisses and white gneisses has been modified to varying degrees by metasomatism and assimilation reactions during the crystallisation of the white gneisses and also during subsequent tectonometamorphic events. The white gneisses are evidence for considerable reworking by anatexis of sialic crust in the early Archaean, 150 to 100 Ma after its formation. The white gneisses and the pegmatitic gneisses show that granitic rocks s.s. were important in the earliest Archaean, and are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oldest-known sial.Previously at and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Greenland, Øster Voldgade 10, 1350 Copenhagen K, Denmark  相似文献   

18.
大别变质地体的构造样式及变形序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别山区晚太古代大别群变质岩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形过程。在大别变质地块内部识别出两套大型剪切带,它们在该区构造格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变质的上壳岩、片麻岩和剪切带内的变形特点。实际资料说明,剪切带内的褶皱是由于剪切的不稳定性及平行面理局部缩短形成的,这些大型地壳剪切作用多伴随有挤压流动或伸展流动。根据褶皱叠加关系以及剪切带、新成体交切关系建立了大别群总体构造序列。该区提供了一个研究中下地壳作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红透山铜锌矿床是产于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含矿岩系为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石英)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麻岩、黑云石英片麻岩。通过对变质岩原岩进行恢复及构造环境判别,得出变质岩原岩均为火山岩,其中角闪斜长片麻岩与角闪斜长(石英)片麻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麻岩与黑云石英片麻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岩性组合为双峰式火山喷发的产物。为探讨含矿岩系地球化学参数作为找矿指标的可能性,对含矿岩系的主量元素、稀土及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红透山铜锌矿床角闪斜长(石英)片麻岩的Cu元素含量(290.82 μg/g)、SiO2含量(57.24%)、稀土元素总量(53.78 μg/g)、LREE/HREE比值(4.29)及黑云斜长(石英)片麻岩和黑云石英片麻岩的Cu元素含量(88.09 μg/g)、SiO2含量(70.50%)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指标。  相似文献   

20.
孙凯  周肃  赵志丹  张琳琳  刘栋 《岩石学报》2011,27(12):3718-3726
出露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尼木县的变质岩主要由石榴黑云片麻岩和黑云斜长角闪角岩组成.研究表明岩石变质程度达到角闪角岩相-辉石角岩相;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生长环带,角闪石均为钙质角闪石,黑云母大多为铁质黑云母和铁叶云母,长石多为更长石和中长石,少量为正长石.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温度计、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度及压力计计算获得石榴黑云片麻岩和黑云斜长角闪角岩的变质温度分别为619 ~661℃,695 ~ 702℃,压力范围分别为1.86~1.94kbar和3.69~4.56kbar.野外和室内研究认为岩石原岩为冈底斯带南缘叶巴组火山岩及其上部沉积岩,岩石经历了高温低压的接触变质作用.结合已有冈底斯带陆缘岩浆活动特征,对变质岩的形成环境和过程进行了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