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陕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文章利用了陕西省延安、西安、安康三站逐月太阳总辐射和98站的1971-2005年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回归分析方程,推算并分析了全省各地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分布,进而分析了陕西月、季、年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陕北5月或6月最大,关中和陕南7月份最大,并指出了省内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区,在陕北长城沿线,渭北高原次之;为陕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太阳辐射对陕西省气候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晓东  曹雯  伍琼  岳伟  段春锋 《气象科学》2021,41(2):245-252
利用1961-2015年黄淮地区8个辐射站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资料,分别评价6种常用的太阳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估算模型在黄淮地区的适用性,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迭代等方法,对辐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的辐射最优化估算模型.结果 表明:童宏良公式和邓根云公式分别在估算太阳总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时的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3.
锡林浩特市太阳辐射变化及相关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10年锡林浩特气象站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降水量、气温以及总云量的观测资料,运用5a滑动平均及最小二乘原理等方法,分析了锡林浩特市1990—2010年来的总辐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气温、降水、日照、云量等的变化以及与太阳总辐射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太阳总辐射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但四季太阳辐射量在近21a的年际波动略有不同。相关要素分析表明,太阳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和夏季、秋季气温有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和春季、夏季的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近40年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雪芬  陈东  付祥健  郑银鹤 《气象》1999,25(3):21-25
首先把河南省不完整的太阳辐射资料,用经验公式推算到近40年(1960~1997年)的资料。并把只有总日射资料的站,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直接辐射、散射辐射资料。在此基础上,用方差分析找出太阳辐射的周期变化规律,发现河南省太阳总辐射具有减少的趋势,直接辐射也呈减少趋势,散射辐射北部、南部呈减少趋势,中部呈增多趋势。初步研究证明,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增加是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太阳能资源及其利用区划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61-2006年长春和延吉两站逐月的太阳辐射资料、全省各个气象站同期的日照百分率和水汽压资料,以及吉林省各地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资料,计算了全省各地各月及年的太阳总辐射值。利用太阳总辐射计算值分析了全省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区划。分析得出,吉林省月、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年太阳总辐射基本呈东少西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太阳能资源区划中,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长春市西部、通化市西北部以及白山市大部太阳能资源属于三级,长春市北部和东部、辽源市大部、吉林市、通化市大部、白山市北部和延边州大部属于四级。  相似文献   

6.
以1960-2019年全国99个气象台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和839个气象台站的气温日较差为基础数据,利用Bristow-Campbell太阳总辐射估算模型,对中国地表太阳总辐射进行空间化模拟,分析了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表太阳总辐射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受地形海拔因素影响很大;青藏高原一带的地表太阳总辐...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中东部太阳辐射变化及相关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二连、通辽、海拉尔3个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内蒙古中东部(1961-2007年)近47年来的总辐射变化规律。探讨了气温、降水、日照、云量等要素的变化及与太阳总辐射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我区东北部太阳总辐射呈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变化趋势虽不明显,但近20年的年际波动明显不同。相关要素分析显示,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和夏季气温有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总云量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艾笙  钟强 《高原气象》1993,12(2):147-155
本文利用1991年“黑河实验”期张掖,化音,沙漠站1月、4月、8月、10月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晴天总辐射、地表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得到了不同下垫面、不同季节的地表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函数关系及各站晴天总辐射与太阳高度角的函数关系的拟合公式,并讨论了这种关系在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反演地表反射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一级辐射站测量、记录的直接辐射为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是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散射或云的反射,从天空2π立体角以短波形式向下到达地面的辐射;总辐射是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到达水平面的总量.因此,一般情况下,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这是由于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的直接辐射比水平面上的直接辐射大的缘故,太阳高度角小时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济南、福山太阳辐射的气候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济南、福山地面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太阳辐射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0到90年代,济南地面太阳总辐射量、直接辐射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福山变化趋势不明显;90年代以后,济南地面太阳总辐射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南宁太阳总辐射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宁气象站1961-2009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近49年来太阳辐射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来年太阳总辐射呈弱下降趋势,下降突变点为1964年,线性下降速率为28.9 (MJ/m2) /10a,其中下降主要发生在1961-1992年,1993年后显著增加;春、秋和冬季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和全年相似,夏季则呈弱增加趋势。分析表明,总云量和表征气溶胶多少的能见度是影响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2.
复杂地形下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太阳辐射在不同区域及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差异,借鉴国内外太阳辐射最新研究成果,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及各种可能的影响因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坡向以及地形遮蔽因子,建立了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进而利用纵跨山西南北的3个辐射观测站的5年逐日太阳总辐射晴空观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适用可行.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的时空变化以及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变化特征,可望为区域小气候变化以及区域植被、农作物所应用的小气候指标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姚熠  张开华 《贵州气象》2011,35(6):10-13
为了给遵义市太阳能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根据行业标准《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整理了遵义气象台30a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建立了两种回归模式,分别推算了各县市、各乡镇的太阳总辐射,分析了全市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太阳辐射的利用价值,并提出了太阳能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谭文  古书鸿  廖留峰  张波 《气象科技》2018,46(2):316-323
利用贵州省2011—2015年10个太阳辐射站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月拟合太阳辐射计算参数a、b,结合相应站点的地理信息(纬度和海拔高度),建立参数随地理位置变化的分月模型,进行1962—1990年威宁站独立样本检验,利用2001—2010年贵阳站数据与海拔分区法进行比较;结合1981—2010年85个常规气象站日照时数资料和相应站点的地理信息推算累年各月太阳总辐射量,并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用分月参数模型计算贵州省太阳辐射误差更小、精度更高,提高了太阳辐射计算的准确率;贵州省气象台站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3415.76~4737.04 MJ·m~(-2)之间,西部和西南部多,北部少,其中年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威宁,最低值出现在务川。  相似文献   

15.
基于焉耆国家基准气候站1993-2012年逐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观测资料以及和静、巴音布鲁克1961-2012年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回归分析方程,推算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对比分析了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资源稳定性及可利用价值等方面对和静县太阳能资源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2年和静县平原及山区太阳总辐射均呈减少的趋势,平原地区7月太阳总辐射最多,山区5月最多,最少值均出现在1月;平原地区属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山区为丰富区;平原地区及山区太阳能资源均较稳定;平原地区年平均可利用太阳辐射的天数为286 d,山区为267 d;平原和山区一天中上午和中午是最有利的利用时段。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地区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4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56个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利用1991—2010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初步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太阳能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年内太阳辐射呈单峰型,5月最高,4—8月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时期;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在1990年之前呈显著下降,之后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在环渤海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下降幅度最大的集中于京津塘周边地区以及山东中南部地区;四季总辐射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降幅略高,秋、冬两季降幅略低;1991—2010年环渤海地区太阳总辐射呈西北部高,向东、南方向递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五道梁地区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分析了1986年中美联合考察期间五道梁站的地面辐射平衡的气候学特征。五道梁地区夏季直接太阳辐射强,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以分子散射和臭氧吸收为主。总辐射中以散射为主。光谱反射率中太阳短波反射率为0.13,太阳红外反射率为0.25,雪面上二者接近;反射率受土壤湿度影响明显,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各波段反射率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地表比辐射率约为0.90。地表净辐射和地面热源强度大。太阳紫外辐射大,占总辐射的比例也大。  相似文献   

18.
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全国27个气象站1971-2000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按照经验公式法、多因子综合法和Prescoff公式法等三种计算方法对太阳总辐射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际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验公式法计算误差较小,但系数不易计算;多因子综合法易于计算,但误差相对较大;Prescoff公式法计算结果误差很大,不适用于太阳总辐射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四川144个气象站1971~2014年的逐月日照时数数据和四川6个辐射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数据,以气候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四川144个气象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值。基于44年四川太阳辐射的平均分布和EOF分析的第一模态,将四川分成3个区域,并研究了四川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四川年太阳总辐射从东南往西北随海拔升高呈阶梯式增加,结合年太阳总辐射EOF第一模态可把四川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川西高原、攀西地区和四川盆地;(2)川西高原年总辐射随时间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攀西地区年总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四川盆地总辐射变化不大,有缓慢下降趋势;(3)20世纪70年代四川大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是正距平,80年代除川西高原和雅安地区外基本是负距平,90年代是负距平,2001~2014年除攀西地区外基本是负距平。   相似文献   

20.
姜明  史静  张长春  李晓波  徐庆恒 《气象科技》2014,42(6):1009-1013
应用典型的辐射资料质量检验方法、辐射数据变化特征分析、人工与器测日照对比分析及太阳总辐射与相关辐射要素间的统计分析对天津市宝坻国家级基本气象站站内的太阳辐射观测系统试运行期间的辐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试运行期间数据到报情况理想,总、散射辐射观测数据的BSRN的质量检验合格率为100%,直接辐射合格率为85%,净辐射通过了仪器阀值质量检验;太阳辐射值及变化特征符合理论实际;人工与器测日照时数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6),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及散射辐射之间的线性变化与历史经验结论吻合。总体来看,宝坻太阳辐射系统观测数据可用性较高,能够满足日常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