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使用20世纪70年代地形图和80年代以来4次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和兴化湾海岸及滩涂变迁情况。分析闽江口重点港口区岸线变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评价岸线变迁对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沙湾海岸线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海陆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对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外对三沙湾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5 a的卫星遥感资料,解译出4个时相的三沙湾海岸线,定量分析海岸线变化趋势,并研究海岸线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25 a的三沙湾海岸线总体长度呈增长趋势:1988-1996年岸线总长度变化不大;2003年较1996年增加约6 947 m、增长约11.5%;2003-2013年岸线总长度增加较为明显,2013年较2003年增加约24 128 m、增长约39.6%,其增速约为1996-2003的3.4倍。砂质岸线长度基本稳定,基岩和泥质岸线长度有所减少,人工岸线在逐年增加,这主要是滩地围垦、港口建设和海岸人工改造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海岸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过渡地带,是人口最为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全球超过50%的人口和60%的GDP总量集聚在离海岸线不足100 km的区域。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1975—2018年间的大陆海岸线数据,并基于GIS平台,对海岸线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空间位置变迁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大湾区大陆岸线时空变化明显,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75—1995年,岸线长度上升明显,岸线类型格局变化显著;1995年后,岸线长度增长较缓,但建设用地态势增长强劲。(2)大湾区大陆岸线整体形态上不断曲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长;空间位置变化上,大陆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年平均速率达9.91 m/a,向海延伸最远的地方出现在洪奇门至蕉门和虎跳门至鸡啼门岸段附近,最大值可达197.88 m/a。(3)大湾区大陆岸线的开发利用程度及人类活动干预程度处于逐渐增强的趋势,人为影响主要体现为港口码头建筑岸线及围填养殖岸线。(4)大湾区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是岸线演变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是岸线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在20世纪末,发展速度对海岸线的影响最大;在21世纪初,发展强度则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岸线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祎萍  李瑞敏  王轶  曹峰  徐为 《地质通报》2011,30(11):1752-1756
海岸带地质环境的演化集中表现是海岸线的变迁。基于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演化方式、危害、防治对策等因素的分析,建立影响-状态-结果(CSR)的海岸线变迁的调查指标体系。在调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抽取压力、状态、应对(PSR)指标, 建立中国海岸线变迁的监测指标体系。这对科学评价、监测和管理海岸带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SPOT-5和GF-2影像数据,对海南岛西北部地区海口市南渡江—东方市2005年和2016年2个时期的海岸线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并对其10 a来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0 a间,海南岛西北部海岸线时空变化显著,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工开发建设; 人工海岸线增幅达到113%,其占比由2005年的24.3%上升至2016年的51.6%; 除部分淤泥质海岸线和砂质海岸线转化为人工海岸线外,自然海岸线以侵蚀为主,局部地区有少量淤积。不同地区海岸线变化特点不同: 儋州市和澄迈县海岸线资源丰富,开发力度较大; 临高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自然海岸线以侵蚀为主,淤积少; 东方市和澄迈县海岸线侵蚀较少,较易淤积。分析结果可为海南岛西北部海岸线调查、开发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津冀海岸线现状、变化特征及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覆盖全区的3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以及对滨海新区和滦河口2个典型区更深入的案例研究(包括回溯至1870年、1950年的基准岸线及逐年遥感信息),对津冀沿海海岸线现状进行解译和分类,并分析岸线变化特征及成因。津冀沿海现状岸线总长度894km,可以划分为自然岸线、半开发岸线和人工岸线3类,长度分别为90km、329km和475km。1950年以前为自然因素主导的岸线变化,1950年以后变为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向海推进,逐渐加强的人类活动至2010年达到顶峰。在全球海面上升和区域地面下沉的大背景下,海岸线的自然演化趋势应该是向陆蚀退,但是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变化却表现为违反自然趋势的向海推进。今后,向海推进最前沿的围海造陆区将受到来自海洋越来越强烈的影响,亟需加强监测和防护。兼顾环境保护与开发两方面的长远需求,建议赋予海岸线新的定义与内涵,划定岸线保护红线,恢复部分岸线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遥感方法分析珠江口伶仃洋的海岸线变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学杰 《地质通报》2007,26(2):215-222
对伶仃洋1979年以来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提取的岸线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图,得到近几十年来海岸线变化的特征,认为南沙区和蛇口半岛是岸线变化最快的2个区,而淇澳岛区和交椅湾区的变化相对较小。南沙区岸线变迁以沉积作用和围海造地形成的岸线向海延伸为主,延伸速率从1966年至2000年明显增大,2000年后有减缓的趋势。蛇口半岛区主要以码头、池塘等人工建筑形成的岸线向海延伸为主。从岸线变迁、悬浮沉积物分布及其沉积作用来看,伶仃水道西侧以沉积为主,可能不适合于大规模的码头建设。珠江口岸线变迁最主要的环境效应是河道变窄、增长,造成排洪不畅,上游的洪涝灾害增多。  相似文献   

8.
马宏伟  冯雨林  崔健  李霄  齐雷 《地质通报》2014,33(10):1578-1581
利用遥感影像的时空分布特点,选择1970—2010年间的5期遥感影像资料对辽河三角洲地区的岸线变迁进行遥感解译。结果显示,每2期相邻影像所在时段内均有新增土地。4个时段新增陆地面积具体为:1970—1980年间,15.52km2;1980—1990年间,40.55km2;1990—2000年间,70.14km2;2000—2010年间,17.33km2。通过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2个方面,进一步对岸线变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应用遥感技术,从海岸线长度和曲度两个方面分析辽东湾北部海岸线变化,研究区域海岸线变化规律和趋势.选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的MSS、TM、ETM+系列数据,法国SPOT/4-5系列数据和国产陆地卫星ZY-1 02C数据等多源遥感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信息自动提取结合的方法,监测了自1973~2012年辽东湾北部海岸线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辽东湾北部海岸线长度和曲度均呈增加趋势,尤其是1997年以后,为快速增加时期,其中中段岸线增速最快,西段岸线次之,东段岸线居尾.人为因素是辽东湾北部海岸线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陈曦  倪金  邴智武  赵旭 《地质与资源》2011,20(5):354-357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形图、历史海图,定量分析了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结果表明,自1909年以来,辽宁省海岸线的构型和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陆地面积也相应增加.在全省范围内,从时序变化看,1909~1932年期间,海岸线变化最大,陆地面积增加最多,年增加速率也较快,1950~1980年期间,海岸线变化速率最小.从空间上看,各地段的岸线变化极不均衡,主要变化区域是辽东湾北部淤泥质海岸,大连附近的基岩岸段变化最小,最大的变化区段是双台子河段、复州湾和大洋河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