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瞬变电磁法(TEM)在鄂尔多斯市某煤矿的工程勘查中的应用为例,简要阐述了瞬变电磁法的工作方法、数据采集和整理、资料解释以及所用设备等方面的内容和受地形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和分辨能力强的优点.说明瞬变电磁法(TEM)在工程地质勘查中效果良好,圆满地完成了拟建工程场地一定深部地质构造的勘查任务.并证明了工程物探亦能为一定深部勘探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甘肃省某矿区内的煤矿采空区积水分布情况,利用瞬变电磁法(TEM)对区内的采空区进行了探测,对于低阻特征的采空区,采用不同深度顺层切片进行综合分析,利用voxler软件对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三维成图解释。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对采空区富水性分析有着较好的辨别能力,将三维解释技术应用于采空区探测及积水性分析中,可直观清晰的识别采空区的空间位置,这为今后采空区积水分布情况的探测提供了新的解释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当前水工环地质勘查现状入手,简要介绍水工环地质勘查中各项先进技术及应用范围,使瞬变电磁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探地雷达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以提升水工环地质勘查水平。  相似文献   

4.
烧变岩含水层由于其裂隙发育,连通性好,且大多能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因此富水性强,在新疆地区往往是煤层开采的主要水患。本文结合新疆榆树泉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查的实例,运用水文地质钻探与瞬变电磁法联合分析研究了矿区下5煤烧变岩含水层的富水性、富水范围等特征,效果较好,取得了较为可靠的水文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5.
采空区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如何有效地通过勘查手段达到防灾目的。谷里铜矿开采区地面经历多次塌陷,进行了多次回填与整平,但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需对该区域进行评估与验证。对于塌陷区采用瞬变电磁法(TEM)、微动探测等有效的综合地面物探方法,查明采空区范围、走向和倾向。结合以往资料,利用微动和瞬变电磁成果,综合研究两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目前国有资源整合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老空积水危害大的问题,为研究上覆采空区积水对其下综采工作面安全回采工作的影响,以张双楼煤矿93604工作面为例,通过对其水文地质情况及上方7~#煤层的采掘情况分析,采用井下全空间瞬变电磁法综合设计探测方案,对工作面上覆岩层及7~#煤采空区赋水情况进行探测。通过三维处理及分析,得出工作面内及上方区域赋水情况,分析导致其呈现低阻的原因,据此针对性的制定放水设计及安全回采方案。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准确、有效的探测工作面覆岩水害分布情况,可为资源整合矿井采空区下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使用综合性(电阻率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法、直流电测深与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测量法、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法、重磁法)的地球物理办法对A市活断层进行探测,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等方法,可以对活断层位置、产状与形态的探测发挥巨大优势。本文还对各个区域的多环境复杂等相关因素,使用新型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可以加强探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日后的活断层探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强  胡核  李卓群 《西部资源》2013,(3):145-146,154
通过对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发现勘探区内玄武岩与围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电性差异,而运用三维地震方法无法准确地确定其底板埋深情况。基于此种原因,我们选择了大定源回线瞬变电磁法在目标区域上进行了探测。通过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分析整理及成图,结合地质及三维地震资料,基本确定了玄武岩底板的埋藏深度、喷发通道及底板界面的展布情况,为煤田工作区下一步工作的布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亚声频电磁测量技术是一种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目前在澳洲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地质找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亚声频电磁测量系统做为该技术的硬件部分,担负数据采集与处理任务,在技术体系中处于支撑地位。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指标、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以供我国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矿区防治水害的对策与矿山企业运营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矿山必须充分了解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同时落实好相关的防治水害工作。水文地质特征对研究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内蒙古榆树井煤矿为例,对其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其防治水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岩土工程勘察在我国当前工程勘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想提升我国整体的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就必须要按照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施中的要求,将工程勘察中的技术应用明确,这样才能保障在相应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处理中,能够提升岩土工程勘察水平。鉴于此,本文针对浅析岩土工程勘察的意义及其新技术运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技术应用及相关意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巴格贝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好,本文利用音频大地电磁(AMT)及瞬变电磁测深法(TEM)多种物探手段进行了勘查,通过结合已有磁法、电测深成果及矿区地质特征分析了深部低阻、高极化特征的隐伏矿体及其分布范围,预测了找矿有利部位,钻孔验证在低阻异常区见工业铅锌银多金属矿体,证实综合勘查方法在本区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为邻区类似矿产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阿尔玛勒煤炭勘查区位于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伊南煤田东段。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第三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及零星的石炭系。南部、东北部含煤地层与基底石炭系、二叠系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开采地段内未发现有断裂构造,构造类型初步可确定为简单类构造。根据物探勘探原理:不同岩性的地层或地质体的电性特征是有差异的(如煤层的电阻率值是砂泥岩层的数倍),利用EH4和瞬变电磁等物探综合方法,依据多数据解释及矿区地质条件和收集以往煤矿开采资料来确定勘查区的采空区及隐蔽地质灾害,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艾彬  黎夏  卓莉  钱峻屏 《热带地理》2007,27(4):317-322
阐述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的基本原理,概括了国内外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D-InSAR模型,针对长时间序列的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应用较多的是基于相干点目标选择,相关的技术包括PSI、SBAS、CRT、CTA。通过多景数据的套合达到消除大气误差相位的目的。进一步总结了相关D-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降方面的应用进展。相关研究表明,D-InSAR技术能够应用于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并且能够达到较高精度,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处理流程。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测的时间尺度也在不断扩大、进一步拓展D-InSAR的试验区域。多种数据的结合和补充、方法的有效结合以及与传统的GPS、水准仪测量方法的结合是今后进一步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出了多种防治技术。作为其中的重点技术之一,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重视抗滑桩施工的安全技术的研究。本文将简单阐述抗滑桩施工的工艺,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安全技术要点,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数字煤矿"框架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煤矿信息是一种活跃的、动态变化的、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的多源信息,信息的合理化管理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问题的预测和防治工作。该文分析煤矿信息化的概况,提出了“数字煤矿”的基本概念,探讨“数字煤矿”的体系结构和相应的关键技术体系。结合“数字煤矿”框架体系,分析了“数字煤矿”在矿区安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采用瞬变电磁和地质雷达综合物探手段对掘进工作面端头进行全方位探测,初步判定了涌水源和导水通道,利用水化学分析资料进一步验证了物探判定涌水水源的科学合理性,推测涌水源旅行距离,为下一步的注浆堵水和掘进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水文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
煤矿在国家能源构架中属于重要支柱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注入了持久的动力。而随着煤矿技术理念和设备的更新,其生产安全性逐年提升,但由于煤矿开采本身具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加大了开采难度。因此,需以新视角看待煤矿"一通三防"危险源,并以现代技术进行预控,从而提升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于此,以"一通三防"技术控制预防为主,在分析低瓦斯煤矿危险源基础上,探究智能化视野下,低瓦斯煤矿危险预控技术措施,望对相关人员在该领域工作和学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采矿引发的地表塌陷、河水断流、地下水疏干枯竭、房倒屋裂、农业歉收等地质灾害困扰着众多矿业主产区。煤矿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不仅破坏了矿区环境,还对矿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研究了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稳定性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的相关地质资料,分析了矿区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结合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得出煤矿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GPS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测量技术,其在地形、工程以及航空等领域的测量工作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高速公路测绘中的应用发展非常快,已经能够实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进行高速公路测量工作。本文在充分结合笔者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自己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情况下,先从GPS技术的定义和特点入手,随后围绕其在高速公路测绘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