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就地区差距的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情况下的地区间矛盾,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八五”期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作了精辟分析,最后阐述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强调重视内地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哀牢山——元江河谷对区域地理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彦  李运刚 《地理学报》2010,65(5):595-604
基于对哀牢山是云南东西部自然界线的认识,对比分析哀牢山-元江河谷东西两侧5个纬度带、近几十年的重要自然要素、农业种植结构、农民收入来源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征,结果表明:西部较东部地形高差较大、≤15°宜农土地比重较少、水汽和热量资源更丰富,形成东西部间显著自然环境差异;东部较西部的经济作物、旱作种植比重更高,表明东西部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分异,而各部的种植结构(以旱作种植比例为例)在各纬度间呈近纬向的相似性变化;东部较西部的人均农业产值、农民纯收入及人均GDP更高,表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时空差异,而东西各部内则存在较好的相似性。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佐证了哀牢山作为云南东西部界线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并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人口老龄化的地理区域差异,表明在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在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按照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村庭院经济的总思路和对策,以期对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初中课本“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这一幅附图,通过北京时间6点钟时“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扛上”的景理比较.说明我国领土的广阔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郴州市为例,拟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条件分析,探索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中小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特征和已经形成的小康经济建设经验,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较高层次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农业综合发展为主导的9种农村小康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我国不同类型区的农民发展小康经济提供宏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对外资企业调查的角度出发,力图分析影响外商在华投资地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在探讨外商投资地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三个层次研究了外资在华分布的不平衡性对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起了再次塑造作用。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契机,对我国未来利用外资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科学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资本市场的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西部资本市场的区域特点,指出其上市公司数量少,结构单一,证券经营机构分布不均衡,投资者缺乏,金融市场效率相对低下等问题,通过对比剖析了造成我国东西部资本市场区域差异的成因,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构建西部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全国农产品呈现大面积过剩,农民增收困难的新形势下,山东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文章通过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运行机制,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叶岱夫 《热带地理》2001,21(1):51-55
以粤桂两省区为例,用地理哲学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当前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相关的6个东西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用地理哲学规律剖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背景,可以加深对西部地区和大开发战略本质的认识,从而拓宽开发西部的思路,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形成发育现状与建设重点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区和率先发展区,是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局,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缩小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的历史重任。西部地区城市群由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共10个城市群组成,城市群基本上沿交通干线和大江大河流域发育,总体发育程度低,大部分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或发育雏形阶段;城市群紧凑度和空间结构稳定度低,大多数城市群处于低度紧凑和不紧凑状态;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且西北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高于西南地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差异显著,与东部地区城市群相比的发展差距很大。国家相关区域政策对推动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建设重点,对西部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淮海经济区1995、2000、2005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区域内部出现了极化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发展水平县域的数量占县域总数的66%,且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区域出现了东西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核心轴线逐步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区域内部交通干线对经济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交通网络的形成可以促进区域差异的缩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又是大江大河的河源地,如果发生不利的开发行为,西部大开发可能导致环境的大污染,生态的大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全面枯竭,最终威胁到西部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制定正确的开发战略至关重要。利用地理学原理,客观地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和比较优势,依据非均衡的增长极开发理论,探讨如何推进西部小城镇建设,培育具有西部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西部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城市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成为动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建设河西经济带对开发大西北,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缩小东西部差异,减轻人口压力及发展边境贸易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城市体系功能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发曾  袁中金 《地理学报》1992,47(3):274-283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城市体系功能组织的区域背景,提出了“一点三圈”式设想,并在明确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基础上,论述了首位城市郑州和核心城市圈、中间城市圈、周边城市圈的功能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吴贯桐 《热带地理》1997,17(3):217-224
本文从经济区的空间系统特征,经济组成与空间组成特征,动态演进特征及功能特征上重新介定经济区的定义,由此定义和经济区形成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广东经济区划四项原则;并提出了与发展广东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7个经济区划分意见,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此分区方案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地区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刚  纪慰华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2):74-78,60
目前,阻碍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包括:(1)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要素条件差;(2)离经济核心区距离远;(3)生态保护压力大,产业进入门槛高;(4)所有制结构不太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5)政策等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首先,植树种草的生态环境政策迫使农民从乡村走进城市;其次,中央政府向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增多;第三,东西部人员交流逐渐增多;第四,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因此,应该扩大开放度,注意投资多元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针对性,重点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规范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耿宽宏 《地理研究》1985,4(1):42-53
本文是玉门镇西戈壁铁路防沙林带林沿积沙防治试验的总结。研究当地风沙与林沿积沙特征,制定外堵西风口以断沙源、内引东风以退积沙的措施。经过1971—1977年的试验,证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现阶段实现形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