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宁生  田树峰  张勇  王政 《地学前缘》2021,28(4):337-348
传统的观点认为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降水,其产汇流运动的过程是可采用水文过程模拟的物理过程。基于目前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于地震带和干旱河谷的现象以及现有的泥石流形成与防治研究基础,我们发现在人类居住与活动的山区,其坡度和降水极易满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因此物源控制着泥石流灾害的孕育、形成和演化,主宰了灾害性泥石流的过程。物源的动态变化改变了泥石流发育的难易程度,主导了泥石流的规模和频率变化。泥石流物源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经历松散化或密实化两个不同的演化过程,不同密度的土体通过剪缩或剪胀形成不同规模、频率与性质的泥石流。此外物源也控制了泥石流的规模放大过程。实践证明基于物源控制理论的区域预测、分级多指标预警和工程调控技术是科学有效的。因此,灾害性泥石流是一个地质作用主导的地质过程,该过程的特征描述需要更多地考虑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经验模型,且高效能的灾害预测预警与调控需要基于物源控制的机理和过程而进行。  相似文献   

2.
闽东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形复杂,山脉纵横,溪流密布(见图1),全区气候暖湿多雨,但造成本地区灾害性的水情主要是台风雨。1965年8月6513号台风暴雨洪水即为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3.
利用舟曲气象和地质资料,分析了2010年8月8日发生的"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特征和地质地理环境.这次泥石流是在舟曲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地理环境下,由于前期干旱,突遇强降水而发生的一次特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震和人为因素,特别是"5.12"汶川地震,较大程度上破坏了舟曲地质,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前期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次灾害;超历史极值的强降水是触发泥石流的直接因素.通过对舟曲气候研究表明,7、8月降雨频繁,而且过程雨量大,尤其8月上旬大雨发生频率最高,应密切关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强对地质地貌的保护,研究历史气候及月季气候特征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确定在不同地形和地质地貌背景下的泥石流降水量阈值,对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7年5月22日,受500 hPa高空槽、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作用,一次较强的对流性降水过程发生在太行山东坡200~800 m海拔高度区域。利用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式,重点分析了太行山地形对对流系统触发、发展、移动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山脉—平原的陆面分布在日辐射的作用下,能够在特定的地形结构处形成气候场上的地形辐合区。此地形辐合区在冷锋系统的动力抬升作用下形成了更强的地形辐合带,从而促进了对流单体群在此地形辐合带中的触发。研究还发现,对流单体群均是沿着地形走向移动,其移动路径均在山脉坡度较大的位置。对流系统的强度变化与太行山东部的山脉—平原环流系统密切相关。一方面,山脉—平原环流系统的近地层东风异常与太行山脉东麓地形相耦,增强了太行山山脚附近对流发展的动力抬升作用;另一方面,东风气流增强了来自东部平原地区的水汽输送。暖湿气流在地形抬升和山脉—平原环流系统上升支的共同作用下,增强了对流单体的降水强度。研究认为太行山东坡上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移动均与局地地形的坡度、坡向存在密切关系。能够增进对太行山东坡强对流天气的理解,为其短时强降水预报提供理论参...  相似文献   

5.
新疆河流洪水与洪灾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吴素芬  张国威 《冰川冻土》2003,25(2):199-203
在西北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过程中,新疆河流的洪水和洪灾反映明显.对新疆29条河流选取年最大洪水,统计出超标准洪水、20a一遇、50a一遇洪水的出现频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7年后洪水量级、洪水频次呈增加的变化趋势.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性洪水出现的频次、灾害损失的变化比较分析,90年代以来灾害性洪水尤其是灾害性暴雨洪水和突发性洪水呈现增加的态势,1987—2000年的灾害损失与1950—1986年相比增加了30倍.  相似文献   

6.
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水星 《福建地质》2008,27(4):420-424
依据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将全区划分为3个灾害分布区,即藏东高山峡谷区、藏南高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并根据各地质灾害分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气候条件、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形条件等,分析各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献记录的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霞  张志强 《冰川冻土》2017,39(3):490-497
流域的旱涝灾害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流域水资源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公元0-1949年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结合滑动平均、小波变换处理等方法,探讨了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等级的频数特征、旱涝变化的周期特征及其与气候冷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公元1000年以后的旱涝灾害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存在5个旱灾高发阶段(1230-1270年、1430-1530年、1640-1760年、1860-1890年、1900-1940年),3个涝灾高发期(1650-1690年、1730-1790年、1830-1910年),并呈现出旱涝灾害频发的态势;1000-1949年期间,流域旱涝灾害存在4个准周期变化,对比发现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等环境变化周期有紧密的联系;1580年以前,气候冷暖是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因子,但16世纪以后,旱涝灾害交替频发,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该现象。所以,定量辨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城市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乌鲁木齐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成因及经济损益分析,并就减灾问题提出预防对策,乌鲁木齐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复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多变的气候,加上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乌鲁木齐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类灾害,随着城市人必集和社会发展,生命线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城市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和灾难将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因此,研究如何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环境地质,城市地质与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行旅我们因地质灾害的发生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生产平衡的破坏,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为了减少因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人类要注重收集灾害发生前各种地质现象产生的迹象,各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以及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等多方面的地质信息,并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加以研究,采取对策,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有效的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避免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在  相似文献   

10.
灾害的发生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它对一个地方造成的破坏程度、损失的大小,却并不完全由自然因素决定,也取决于社会和人的因素,取决于一个社会是否具备有效的应急机制,取决于人们是否有充分的防灾知识和技能准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灾情严重。在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 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和破坏程度差异巨大, 全国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灾害区, 两大灾害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亚区。地质灾害活动具有不规则准周期性和累进性特点。多数地质灾害在强弱变化中显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说, 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郝建盛  李兰海 《冰川冻土》2022,44(3):762-770
雪崩是冰冻圈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高寒山区内的交通廊道、能源输送和通信干线、矿区、牧区、旅游区等安全并造成基础设施毁坏和人畜死伤,阻碍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向高寒山区扩展,暴露在雪崩危险之下的人口及基础设施日趋增多,雪崩的风险显著增强。为保障山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雪崩灾害防治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在梳理我国1960年以来主要雪崩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地雪崩研究成果,总结了雪崩的影响因素和区域规律、雪崩的形成与运动机理、雪崩监测预警、雪崩风险评估和雪崩工程防治等方面的进展和亟须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科学难点。同时本文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雪崩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雪崩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展望了未来雪崩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对策,推动雪崩防灾减灾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尹观  倪师军  范晓  吴昊 《地球学报》2004,25(2):157-160
水体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实际上是依存于环境变化的一种综合性反应。不同季节高原高山冰雪的溶融,可以明显地影响地表径流和浅层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及氘过量参数的变化。了解这一特有的自然背景所引起的同位素分馏现象,探索其形成过程及演化机理,对于评价一个地区环境、气候及水资源的关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四川稻城地表径流和温泉水的同位素组成为例,主要介绍了不同季节高原高山冰雪溶融背景条件下地表径流和温泉水同位素组成及氘过量参数变化规律,结合当地的自然背景及气候条件,着重分析讨论了冰雪溶融过程中的同位素效应及氘过量参数演化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赵本磊 《江西地质》1999,13(2):115-118
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形成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原因,系天、地、生、人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与自然不协调的表现。防治长江洪涝灾害要全面规划;上、下游与大、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除害兴利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要注意处理好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部多为山区,泥石流异常发育,类型相当齐全,几乎发育着除火山泥石流以外的各种类型泥石流.泥石流严重危害山区城镇、交通、农田、工矿和水利工程等,造成严重灾害.仅已查明的泥石流就有15797条,其中铁路沿线泥石流1294条.有108个县级城镇、19个地(州、市)首府城镇和4个省会城镇受到泥石流的威胁或危害.西部大开发应注重泥石流减灾,特别要加强工程前期减灾预研和减灾知识普及,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实现资料共享,把城市规划和减灾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库区迁建城镇新址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方法,对三峡工程库区九座迁建城镇新址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划分出三个质量等级。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反映了迁建城址环境组成要素与人类工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单要素地质体质量,城市综合灾度和自然资源优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鲁山县四棵树河流域位于豫西伏牛山巨大的伏牛岩基东麓。区内山势陡峭,具大陆性季风气候,多暴雨,近期最大雨量116.9mm/h,日降雨达446mm。山洪泥石流是区内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它具有暴发频次高、暴发突然、流速快、破坏性大等特点,常冲毁道路、耕地和房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对区内山地地形、气候、暴雨特征、岩性、土壤、泥石流及其造成的灾害状况等的调查、分析、研究,基本探索出泥石流运行轨迹即地表径流形成区、泥石流形成区、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根据上述特征,因地制宜地配置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全面综合防治,重点对泥石流沟实施工程布防措施和山坡实施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从而达到标本兼治,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Hao J.  Li L. 《冰川冻土》2022,(3):722-770
Snow avalanches are a major natural hazard in the cryosphere. It seriously threatens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lines, mining and touristic areas in the cold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often causes the de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human casualties, hinde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mountainous areas.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xpansion of human activities to alpine mountains, more popul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will expose to the risk of avalanch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 deman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avalanche disasters is increasing.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main avalanche research progress in China since 1960 and the avalanche research result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valanche activities, avalanc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mechanism, avalanc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valanche risk assessment and engineering prevention, as well as the frontier problems and scientific difficulties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valanche activi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avalanche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B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needs of avalanc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cluding the countermeasures, the research on avalanche in China is promoted. © 2022 by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寒区湿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谭雅懿  王烜  王育礼 《冰川冻土》2011,33(1):197-204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寒区湿地占我国自然湿地的60%以上,因此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分、碳源汇以及牛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结构和功能上的独特性,寒区湿地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反应极为敏感,因此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前的研究状况对于中国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意义重大.从寒区湿地的类型和分布...  相似文献   

20.
藏北地区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巴青县-索县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青县-索县地处西藏那曲地区NE部,唐古拉山山脉两翼,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区内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灾害活动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文章以1/25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实地获得的灾害调查资料为依据,将研究区15635km^2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划分为11类。其中,鼠兔灾、草场退化、风灾及雷雨冰雹是全区普遍的灾害类型;土壤盐渍化、荒漠化、水质成化在唐古拉山以北尤为严重;雪灾、雪崩集中于唐古拉山及其南侧终年积雪区,洪涝灾害、泥石流主要发育于唐古拉山南部的藏北高山深谷区。文章综合分析了各类自然灾害形成因素,指出灾害的演化趋势不容乐观。当务之急应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开展多种形式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及早成立专业机构对区内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其发生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采取切实的防灾治灾措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