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栉孔扇贝是海产珍品之一,其闭壳肌是制造“干贝”的原料。这种扇贝在我国只分布于山东和辽宁的某些海区,在山东历史上以荣成和长岛县为主要产地。长岛县1960年的鲜贝产量为200—250吨,荣成1967年成品于贝的产量曾达30吨,但以后产量急剧下降,几乎绝产。要恢复资源,开展栉孔扇贝的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是海产珍品之一,其闭壳肌是制造“干贝”的原料。这种扇贝在我国只分布于山东和辽宁的某些海区,在山东历史上以荣成和长岛县为主要产地。长岛县1960年的鲜贝产量为200—250吨,荣成1967年成品干贝的产量曾达30吨,但以后产量急剧下降,几乎绝产。要恢复资源,开展栉孔扇贝的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为此我们从1974年至1976年在烟台、荣成和长岛等海区进行了扇贝的半人工采苗试验并取得一些成果(见《水产》1975年1期和1976年1期)。  相似文献   

3.
长岛县1993年收获栉孔扇贝3.5万亩,鲜丁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居全国之首。 长岛县是栉孔扇贝人工养殖的发祥地,养殖规模和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为了使扇贝养殖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该县充分发挥大功率渔船的优势,不断开拓深水大流荒芜海区,新增扇贝养殖面积1万多  相似文献   

4.
李明 《海洋信息》1999,(9):20-20
自1997年以来,我国北方沿海栉孔扇贝相继发生大面积死亡事件。据了解,仅山东省经济损失就近40亿元,尤其是视栉孔扇贝为衣食父母的长岛县,1997年和1998年两年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严重影响了长岛县人民的切身利益。栉孔扇贝的大量死亡,也对整个山东省沿海扇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  相似文献   

5.
不同养殖海域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混合家系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深入认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壳尺寸性状和体重之间的关系,达到通过直观可见形状判断非直观性状,在栉孔扇贝苗种培育中指导种贝挑选工作的目的,本实验将600余只扇贝分别于三个不同纬度养殖环境(山东青岛、山东荣成和辽宁大连)下养殖一年后测量其性状数据,包括壳长、壳高、壳宽、体重,进行壳尺寸性状对体重性状的通径分析。偏回归系数统计表明,除大连海域壳长对体重的偏回归系数为0.266,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它参数对体重均极显著(P0.01),表明大多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都有极显著的共线性关系。对各个海域建立以壳尺寸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得出通径系数、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指数以及各参数对体重的决定系数,计算出了不同养殖地点的栉孔扇贝壳尺寸性状和体重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通径分析显示,对青岛海域栉孔扇贝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对荣成海域栉孔扇贝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而对大连海域栉孔扇贝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宽。因此,以体重为目标挑选青岛海域的种贝时,应以壳高为优先选择指标;挑选荣成海域的种贝时,优先选择壳长;挑选大连海域的种贝时,优先选择壳宽。不同养殖海域栉孔扇贝的通径分析为栉孔扇贝亲贝的挑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栉孔扇贝干贝氨基酸含量较高,次于虾夷扇贝,高于海湾扇贝。其氨基酸的含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在软体部中以闭壳肌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闭壳肌的平滑肌的氨基酸含量高于横纹肌。从分析栉孔扇贝的17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栉孔扇贝外套膜和内脏块均含有相当量的氨基酸,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
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在对夏季高温期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山东沿岸栉孔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和种质等方面分析了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认为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订养殖导致养殖环境的老化或恶化及栉孔扇贝抗逆能力下降,而在夏季高温期,海区饵料明显不足,栉孔扇贝本身消耗增大,养殖水体自身污染加剧及病原体大量滋生更为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长岛将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旗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山东省长岛县针对往年夏季栉孔扇贝死亡偏多的实际,在全国率先培育推广了新型“升温苗种”技术,全县3.5万亩扇贝在高温季节仍安然无恙,这是长岛县海洋开发科技化的新成果。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快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和转化,共  相似文献   

9.
虾夷扇贝育苗适温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nsis)属冷水性海产贝类,其生长最适水温为5—20℃,正常活动的温度上限为23℃,下限为0℃,主要产于日本北部沿岸及朝鲜北部日本海侧,为日本第二大养殖贝类。日本自六十年代中期开展人工养殖以来,扇贝产量迅速上升,从1967年的8000多吨上升至1980年的12—13万吨,占世界扇贝年产量的1/4左右,其中养殖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栉孔扇贝(Chlamys for reri)人工增养殖的同时,辽宁和山东两省又先后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苗种和成贝,进行了采卵、育苗和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于1998年7-9月,在发生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山东工岛县和烟台四十里湾养殖区,选取濒死的栉孔扇贝,通过组织病理分析和电镜观察,发现大量寄生原核生物--衣原体样原核生物和类立克次氏体。病理学研究表明,寄生原核生物造成栉孔扇贝组织细胞严重病变,可能是引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 Preston)闭壳肌肥大,加工后的产品叫“干贝”。味美、营养丰富,含肝糖5.43%,还含有己氨酸,琥珀酸,是海珍品之一,为国内外人民所喜食。另外,从闭壳肌和生殖腺中提取的糖蛋白,据说治癌有疗效,对癌细胞有直接的杀伤作用。扇贝的经济价值很高,但近年来产量急剧下降,亟需开展人工养殖以增加产量。为了适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在有关单位采访中了解到:1997年我国北方海区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期间栉孔扇贝的养殖陆续出现大面积死亡,先是辽宁长海县和山东日照市,以后逐渐向黄渤海中部近岸蔓延,其局部扇贝最高死亡比例达90%以上,仅烟台市芝罘区东口村千亩栉孔扇贝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上千万元。据粗略估算:山东、辽宁、河北三省栉孔扇贝总的死亡面积约在18万亩至20万亩,经济损失约11亿元~15亿元。  相似文献   

14.
4种养殖扇贝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AFLP标记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应用AFLP技术对我国4种主要养殖扇贝进行了遗传分析.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栉孔扇贝4种养殖扇贝群体中,种内遗传相似度依次分别为0.841 5,0.786 3,0.719 0和0.673 1,香侬氏指数分别为43.52,58.87,80.16和92.83,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AFLP标记共享位点分布表明,在4种扇贝中栉孔扇贝与华贵栉孔扇贝之间的共享位点最多,同时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相似度也以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之间为最高(0.769 5),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之间为最低(0.662 6),揭示所研究的几种扇贝中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262 1);找到了21个种内特异性AFLP标记和种间共享标记,可用于种质鉴定和分子辅助分类.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体内寄生的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传统海水养殖贝种,养殖范围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但是,近年来因病害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扇贝大规模死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进行多年,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病原感染实验及病原分离纯化等研究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是扇贝(包括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病原生物[1~4].在用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栉孔扇贝类立克次体时发现一种具囊膜的病毒粒子,本文首次报道栉孔扇贝体内该球形病毒纯化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问题的对策与应急措施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在对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和技术上提出了解决栉孔扇贝死亡问题的对策和应急措施,包括坚持可寺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意识,实施“外延稀养”战略等对策和改良种质,增强抗逆能力,切实合理降低养殖密度,研究死亡原因和防病措施,开展多元化养殖,建立浅海持续养殖示范区,保护栉孔扇贝自然种群和建立扇贝良种场等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扇贝是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闭壳肌只一个,特别肥大、细嫩、鲜美,其干制品称“干贝”,为有名海珍品。扇贝提取液据报道有抗癌疗效。近年来,沿海国家十分重视扇贝生产,产量迅速提高。1964年世界总产量为15万吨,1974年增至23万吨,1976年和1977年分别为35.2万吨和40万吨,1978年达42万吨。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 为了发展扇贝养殖,国家水产总局于1982年4月召开了海珍品增养殖座谈会,总结交流  相似文献   

18.
1998年8月中旬,长岛县渔养支柱产业栉孔扇贝遭受了严重灾害,死亡面积达90%以上,给海岛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县干群迅速动员,根据灾情和生产需要,大力构筑新型渔养产业发展框架。他们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养殖结构调整;压缩扇贝养殖面积,扩大虾夷贝、马粪海胆养殖规模,在部分适宜海区试行海湾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一自由度独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两个栉-华杂交组合HCH(栉孔扇贝长岛群体×华贵栉孔扇贝)和HJH(栉孔扇贝胶南群体×华贵栉孔扇贝)以及栉孔扇贝种内交配组合ZZ的胚胎发生及幼虫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种间杂交F1在生长和发育的两个环节上是不一致的,在涉及器官及其功能形成的发育环节上,杂交表现负效应;而在涉及形态变化和增大的生长环节上,杂交表现正效应,存在杂种优势现象。两个杂交组合中,HJH综合效果较好,授精22h平均孵化率达到95.8%,与ZZ基本接近;30日龄平均变态率达61.5%,明显好于组合HCH的42.0%;8日龄幼虫平均大小达143.4μm×123.2μm,表现出更强的生长优势。这些结果为全面评价栉孔扇贝与华贵栉孔扇贝杂交体系应用价值和选配优良杂交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两者之间自交和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和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杂交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的杂交是可行的,在幼虫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幼虫成活率间没有差异,但在幼虫附着变态方面,杂交组低于自交组,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然后以具有生长优势的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组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