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和布局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世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最后提出了集装箱港口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
港口物流业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世界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大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论文阐述了现代港口物流的内涵,分析了大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的优势和现状,提出了整合港口资源,构建现代信息平台,加强港腹互动,大力培养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6,(3):44-45
“十五”期间,我国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专业化码头泊位9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8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3%和26.4%,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3倍、1.7倍和2.1倍,至2005年底,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030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4亿吨,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4.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与闽台港口物流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福建与台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高雄-厦门、高雄-福州海上试航和“两门两马”小三通直航发展态势,指出两岸试航的局限性和港口物流直航的必然性。综合分析鹿特丹、新加坡、安特卫普、釜山、汉堡等世界著名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提出对闽台两岸港口物流对接具有可供借鉴经验。针对闽台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两岸港口资源整合,建立台海港口群;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口物流对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构建环台湾海峡临港工业走廊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港口开发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港湾自然条件和开发过程,提出港口开发的几点特点:港口开发与经济同步发展;大港口分布高度集中,三湾一海地区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港口群;重视仓储、集疏运、临海工业等陆域建设;码头高度专业化,港口效率极高。港口建设极大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港口已成为日本贸易立国的保证、重化工业的支柱。港口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日本临海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集装箱运输作为对世界杂货运输的一场革命,实现了运输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和门对门。港口作为联接集装箱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的重要节点,在整个集装箱运输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集装箱运输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集装箱港口功能的分异,即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分离。本文在论述了世界集装箱港口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演化机理与世界集装箱枢纽港的成长模式,并探讨了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世界集装箱港的形成演化及与国际贸易的耦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金  于良 《地理研究》2007,26(3):557-568
基于集装箱港研究历程和现状的评述,作者选取全球前100位港口,采用1970~2003年序列数据,分析了世界集装箱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设计指标分析集装箱航运的世界集聚趋势;同时分析了世界集装箱港口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机理,尤其是与国际贸易网络的耦合机理。认为,世界集装箱港分布经历了欧美两大集群、欧美和东亚三足鼎立、东亚港口崛起和中国港口崛起的演变轨迹,全球集装箱航运的空间集散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目前即将进入集聚时期,东亚尤其中国成为全球集装箱航运的重心,经济因素、航线网络和区位是集装箱港生成和演化的驱动力,尤其国际贸易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学家、经济学家、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学家们于1991年1月23日至25日在世界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召开了以《港口附近地区:新的城市边缘》为题的水上城市国际会议。此次国际会议是由两年前成立的水上城市国际中心主持召开的。会议议题如下:昨天的港口结构能否同明天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怎样才能够使它们结合在一起?什么是“港口附近地区”?等等。与会人员的共同看法是港口附近地区是联结世界众多城市水域的大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建有码头、工业企业、货物库房,港口生产设备以及为港口服务的诸种设施。当今这些地区面临着利用率不足的问题。急待进行改革与重建。  相似文献   

9.
澳门自由港优势与深水港口开发:澳门发展路向研究之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徐君亮 《热带地理》1996,16(1):14-20
本文通过对澳门自由港与港口历史发展的回顾,指出了由于澳门没有深水港口,其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尤其是“欧共市”特殊贸易关系等优势受到限制。论述了建设深水港是发挥自由优势,振兴澳没经济,将澳门建设成为南中国通向世界的“第二个香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长江沿岸港口物流发展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江沿岸22个主要港口为研究单元,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尼系数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2004-2014年沿江港口物流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沿江港口物流发展地带性差异显著,东、中、西部港口群整体发展水平由东向西递减,而发展增速由东向西递增;个体层面上各港口物流综合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等级结构特征;沿江港口物流及其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差异均呈逐步缩小态势,对港口物流整体发展差异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城市支撑、基础设施和物流运营子系统;沿江港口物流发展重心逐步向长江中上游偏移,港口物流发展空间格局趋向分散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化趋势、港口集疏运网络的持续优化、港口腹地竞争的多领域发展和港口物流区际合作的深化是沿江港口物流发展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是我国港口布局的重要区域,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政治环境,区域港口体系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过程。在详细梳理不同阶段港口体系发展阶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长时间序列构建了珠三角地区港口体系演化模型。该模型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殖民地国家的港口体系演化具有一定的差异。珠三角港口体系具有港口体系波动特征,不同于西方国家模型中只有单一集中化和分散化发展趋势的描述;其次,珠三角港口体系发展模型的起始阶段为单极化发展阶段,而非西方国家模型中的均衡化发展阶段;最后珠三角港口体系发展模型增加了对枢纽港口空间位置转移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港口群在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港口定位和布局是港口群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港口群发展评价,分析了环渤海主要港口布局和现状,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环渤海主要港口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大连港、营口港、青岛港、烟台港、天津港和秦皇岛港等主要港口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应用研究.基于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在区域港口发展评价中十分有效,评价最终得分的大小反映了港口发展水平情况,对促进环渤海区域港口群合理、有序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众多沿海城市纷纷转型为港口城市,港口区域化态势明显,港口发展呈现新的竞合关系。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复杂网络模型,从规模结构、航运网络两方面刻画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区域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港口体系日趋完善,位序-规模分布更加明显;发展演化呈低级均衡,明显集中化及相对分散化三个阶段,围绕世界级枢纽港形成区域集聚和群内扩散的空间格局。② 港口航运网络小世界特征得到强化,不同类型港口航线网络特性变化差异明显。枢纽港以广度上升深度下降、中转功能上升为主;大型港口变化较为复杂,超过一半的大型港口腹地引致特征明显,中转功能较弱;地方港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部分港口在航线网络深度、广度与辐射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少部分港口则明显萎缩。③ 以班轮航线为载体的物流网络推动港口区域化内在联系更加紧密,轴-辐特征得到强化,整个网络效率大为提升。从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呈现的最强联系航线看,沿海集装箱航运网络已由局部网络转变为统一的双层轴-辐网络,全国性的港口网络联系水平大幅提升,区域航运网络与港口群存在空间错位而非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者对港口体系结构演化的定性分析较深入,但从长时间尺度定量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阐述港口体系结构波动的一般特征基础上,提出港口体系结构波动的两个基本假设。引进港口体系全局指数和基尼系数,以欧洲北部港口体系为研究案例,从长时间尺度分析了传统货物运输和集装箱运输两个角度下港口体系结构的演变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北部港口体系结构在长时间尺度趋向于集中发展,而从短时间来看,港口体系结构波动特征明显,遵循集聚发展、分散发展和均衡发展相互交替的发展规律,验证了两个基本假设。最后讨论了区位因素、港口规模以及技术进步对港口体系结构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测度2001—2019年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港口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放缓或下滑的城市港口发展水平往往也较低,且港口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2)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对本地和邻近城市经济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3)省域港口群港口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津冀港口群和山东港口群港口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辽宁港口群对城市经济增长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4)在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城市资本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较大,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6.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脉冲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辽宁沿海经济带4个主要港口城市的港口吞吐量、GDP、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综合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4个城市港口与城市发展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探讨了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分为3种类型:大连港属于工贸综合型港口,营口港属于工贸成长型港口,锦州港和丹东港属于波动型港口,进而分析了不同城市港口属于不同类型的原因。最后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增长极之一,近年来地区港口发展迅猛,为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显著的辅助支撑。研究港口体系演化及其与港口城市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对于揭示环渤海地区港城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不均衡指数、偏移-分享模型及重心轨迹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演化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与耦合态势,结论如下:1)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建设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目前处于港口发展成熟期的大型港口(大连、青岛、天津等),与城市腹地经济发展基本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处于生长期和发展期的中小港口与城市联系将更加紧密,但也存在某时期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建设发生一定的空间错位;2)整体而言,城市规模、港口规模指标不均衡指数均呈现下降;3)港口、城市总规模重心基本稳定在同一个区域内部,波动幅度相对较小;4)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总规模的偏移增长量在1998-2014年间始终保持正值,港口与腹地城市发展相对同步,港口是海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与城市发展的角度评上海港港址选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港从1852年以来,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到八十年代已列入世界十大港口之一。1980年,上海港吞吐量达8,483万吨,占全国交通部直属海港吞吐量的40%,占上海市对外总运量的60%。一般规律,港口吞吐量增长率均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上海港也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长三角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士琳  曹有挥  蒋自然  王佳韡 《地理科学》2017,37(11):1624-1631
基于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性判别模型,对长三角13个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长三角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以上海港为核心,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和南京港为副中心,其余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港口物流规模等级结构;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层次总体偏低,以低水平协调型为主,且港口物流发展协调度与综合发展度间存在紧密联系,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偏离方向集中化特征不明显,制约不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就物流运营发展滞后型、城市支撑发展滞后型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型港口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