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基于滨海体育旅游的内涵,从经济基础、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力资源、客源市场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测算我国沿海省份(不包括港澳台)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结果表明:(1)2001—2015年,我国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整体变化不大,指数平均值介于0.514~0.601,但沿海各省份滨海体育旅游综合支撑条件和各子支撑条件差距显著。(2)我国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空间分异明显,第一层次为广东、浙江;第二层次为山东、江苏和上海;第三层次为福建、辽宁;第四层次为河北、天津;第五层次为广西、海南。(3)引入障碍度模型对我国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客源市场、资源环境和经济基础是我国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海岛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复合型旅游地,海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该文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具体阐述了舟山群岛的旅游资源要素结构、旅游交通结构、旅游集散地以及核心景区普陀山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三种途径:1)旅游资源的空间串联整合和并联整合;2)旅游交通及线路整合;3)动态旅游产品的整合——旅游节事活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快速发展和建设的中心之一。通过地质旅游的开展,积极地推动了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的7处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度的旅游统计,利用游客接待量、年综合收入、就业人数和相关行业发展四个发展指标,分析在地质公园建设前后,大力发展的地质旅游给所在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和地理区位等3个因素。结果表明:1.地质旅游的开展使得四个发展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长,给当地山区带来区域社会经济效益;2.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质公园所带来的效益也不同;3.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或科教和美学价值功能兼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于科教价值功能为主的地质旅游资源;4.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地质公园利于地质旅游的开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国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往滨海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吸纳海洋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海洋观测资料和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大量数据,构建两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两个方面,针对3类旅游资源(水体—沙滩类、生态类、人文类)分别建立评价指标。应用SPSS和ARCVIEW软件,采用聚类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空间分布、组合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认为,两层次定量评价法能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性,针对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定量地评价滨海旅游资源的现实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能准确地识别滨海潜在旅游区。结果显示,广西滨海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现实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高,且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便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海岛旅游,特别是群岛旅游是海洋旅游"皇冠"上的"明珠"。海岛因给旅游者远离城市喧嚣和彻底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倍受青睐,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地中海地区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众多岛屿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本文首先对地中海海岛旅游开发经验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对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旅游的案例来分析海岛旅游的开发特征: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海岛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以航海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平衡旅游淡旺季,发展多种旅游;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最后讨论地中海海岛旅游的开发经验,以供其他海岛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林 《地理科学》2007,27(4):579-586
近年来,海岛旅游蓬勃发展,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根据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海岛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地演化、规划管理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分析,认为国外海岛旅游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形成较完备的体系。国内海岛旅游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内容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7.
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旅游资源系统田野调查成果为基础,运用李悦铮等建立的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南海岛屿实际情况,对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4个评价层次选取58项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用准主成分分析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总目标层指标得分为3.088分,表明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整体评价为中等。同时显示,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之资源条件好、区域条件中等、区位特征条件差;其自然资源条件良好,热带海岛特征突出;其环境条件制约明显;西沙群岛旅游资源优势和劣势并存,且都很突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岛县(区)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主导产业选择。通过对我国海岛县(区)三次产业相对竞争能力、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认为其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地域经济系统呈现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相互交织的状态。海岛经济发展必须以海岛生态环境的承载许可为前提,不存在统一的产业结构演进目标。海岛县(区)需要在市场开放、产业转移以及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推动下,优化产业分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限发展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在海洋生物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空间资源等共同开发的基础上,因岛制宜,培育竞争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旅游以其神秘性和冒险性成为大众旅游新宠,我国海岛众多,海岛旅游开发成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探讨海岛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以塞浦路斯旅游开发为例,在总结其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海岛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区位条件、政治因素、游客行为、交通影响、住宿开发、CTO的作用和旅游政策实施等七个方面,并分别作出具体阐释和总结。最后,在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粤东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区域旅游资源组合层次,提出应从纵、横向上对粤东北山区进行资源的有机整合.基于五华县"山、水、泥"生态旅游资源组合优势以及客家文脉之旅的区域组合优势,探讨如何从客家文脉、资源布局、线路组织、产品开发、精品培育、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组合战略,促进五华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粤东北山区独特资源,盘活山区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A multifactor tourism typology of countries of the world having a structural-functional character has been developed. I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typ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global spatial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flecting the intensi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flows, their geography,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well as the general attributes of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the dynamics of its development. Five main types of touristic types of countr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were used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untries and their comparison: the size of the territory, and the population size; the general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and character of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e characteristic properties of touristic demand; the orientedness of tourism flows;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ic offer;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e policy in the sphere of tourism, and touristic specialization. The first type includes the economically highly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mature national system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forming the center of the world’s touristic space. The second type is represented by countries belonging to the semi-periphery of the world’s touristic space with an intensely forming state-supported polyfunction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e third type includes moderately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semi-periphery of the world’s touristic space with a polyfunction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formation of a civilized travel market. The fourth type comprises small island states of the Caribbean Basin which belong to the semi-periphery and, in part, to the “advanced” periphery of the world’s touristic space. The fifth type combines developing countries belonging to the periphery of the world’s touristic space, with a weakly developed marke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综合多源遥感方法提取地表信息,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探讨莺歌海滨岸带地面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讨论了综合激光雷达(LiDAR)、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光学和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地表信息提取的适用方法,包括建立精细潮位线模型、近岸微地貌模型,并进行沙化土地、植被、湿地的提取与分类;分析了莺歌海滨岸区的海岸形态、土地退化、湿地与植被分布以及自然景观结构的特征.研究表明,综合遥感方法能有效地支持地表环境特征提取;研究区内滩涂和湿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较高的土地退化风险;湿地开发与盐场生产活动为人地关系的核心矛盾.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海岸线的自然属性、旅游发展要素、区位因素3个维度构建海岸线旅游价值评估模型,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定量评估了海岸线旅游价值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珠三角滨海旅游优势岸线总占比25.50%,旅游价值中等值段岸线占比40.67%,偏低和低值段岸线占比为30.52%和3.31%。整体来看,珠三角岸线旅游价值东部整体高于西部。大陆岸线旅游价值最高的集中在惠州巽寮湾、深圳大亚湾、大鹏湾和深圳湾,旅游价值较低的集中在黄茅海西部,中部珠江入海口沿岸地区岸线旅游价值中等。岛屿岸线旅游价值空间差异较大,价值最高的集中在大亚湾海域的三门岛、喜洲岛、鸡心岛、大辣甲岛和珠江口的内伶仃岛、江门的上下川岛北部;岸线旅游价值较低的集中在珠海的万山群岛和担杆岛等。  相似文献   

14.
赖柑地  张应武 《热带地理》2020,40(6):1117-1126
利用2010年海南的政策实践作为自然实验,基于1996—2017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测度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实施前海南省的经济增长路径,通过对比国际旅游岛建设前后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反事实”值之差,证实国际旅游岛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海南地区经济增长;2)国际旅游岛建设确实通过需求侧的消费和投资路径以及供给侧的第三产业发展路径对海南的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服务于中国海岛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践。  相似文献   

15.
Gree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cept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sustainably develop the tourism industry. Studying tourism green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research on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divided this body of work it into two stages: a germination exploration stage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 addition, some important green development research methods, conceptualiz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an index system of gre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o measure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green development model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enterprise gree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is review affirms China’s positive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meaning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finds that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is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es are limited and a relevant theoretical system has not yet forme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eepen the content, enrich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王辉  马婧  刘小宇  柯丽娜 《地理科学》2017,37(3):367-374
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为基础数据,利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测算辽宁省14市、长山群岛与辽宁省14市及长山诸岛3个层次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得出结论:① 各层级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与距离呈负相关,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随距离增大逐渐减小; 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越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越大,与海岛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就越频繁;③ 通过对长山群岛旅游断裂点测算,得出其主要潜在客源地为大连、沈阳、丹东市。  相似文献   

17.
万山群岛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山群岛是位于珠江口伶仃洋南侧的丘陵性群岛,是我国南疆著名的海防前线,山海风光绮丽,港湾风情多姿,气候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文中对万山群岛旅游资源及其特色进行了评价,从旅游开发背景、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开发基础、可进入性和市场条件五方面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最后提出万山群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江三角洲案例的区域旅游交通配置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要素的科学配置是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所面临的重要命题.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最早的地区,也是国内首例建设的"无障碍旅游区".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密集,大众交通旅游职能效应有相当程度的发挥,但从有利于旅游发展的角度考察,该地区旅游交通在管理体制、专业化水平、信息流通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从区内交通资源整合、现有道路设施水平完善与旅游交通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加以完善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岛县的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  张萌  石莹  王亮 《地理研究》2013,32(4):776-784
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分析是对旅游在特定区域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发展现况的研究,从而获取发展正确方向及合作对象的重要衡量方法。海岛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特征,旅游发展在岛域地域系统中具有特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选取2006-2010年中国12个海岛县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和Theil指数方法分别对我国海岛县旅游业集中度和时间尺度上的省市间、省市内和总体差异变化状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①中国海岛县整体旅游业态发展不均衡,旅游业态集中化程度较低,在海岛县域的专业性整体优势不强,但可提升空间较大;②福建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呈下降趋势,浙江省呈升高趋势,说明福建省海岛旅游业正向均衡方向发展,入岛旅游总收入的Theil系数由2006年福建省大于浙江省转变到2010年浙江省大于福建省,两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正在逐渐弱化;③各海岛县间的差异及海岛县隶属省市的差异都在增大,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差距不大,但相互波动频繁,隶属省内海岛县的差异和省间的差异都是造成中国海岛县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盐城沿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自然保护区地处偏僻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管理现状问题,可以考虑利用生态旅游的理念来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两难问题。江苏省盐城沿海地区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是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再加上该区有世界著名的辐射沙洲、广阔的滩涂景观以及海边特有渔村风情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利用新理念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文章探讨了该区的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并对其科学合理的开发作了一定的设计,探索了一些开发思路、模式,指出,只要按照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思想,制定科学管理方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使该区进入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良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