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津市地震局地震事件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天津市测震台网历史数据的使用现状,并利用PHP语言和百度地图API程序的二次开发,建立了天津市地震局地震事件共享系统。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天津市地震局历史地震事件的共享,用户可通过共享系统查询地震目录和下载地震事件,通过My Sql数据库语言设计系统各功能模块相关数据库表单,保存地震目录信息、用户反馈信息相关图片。该系统通过SESSION变量实现用户权限管理,避免了事件文件误传的可能性。通过该系统平台的投入使用,提升了系统原有地震事件保存方式,方便了用户查询使用事件文件的效率,使数据共享工作在天津市地震局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开发的Earthworm系统在福建地震预警系统项目中的应用。该系统为开源软件,由C语言编写,由不同模块组建而成,每个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接收模块、P波拾取模块、地震定位报告产出模块、地震事件图件绘制模块、地震波存储容器等。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相应的功能模块。文章对该系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内容包括Earthworm系统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软件模块的主要功能搭建与配置及软件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目的在于介绍该系统的架构方法与使用心得,促进该系统在地震行业内得到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小型文件管理系统,可用于完成在微型计算机上建立各种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库文件。这个系统可同时对地震数据、地震目录、观测报告、年表、图书文献和人事科技档案等不同的数据库文件进行管理与查询。当微机与其它中高档计算机进行连网后,由于这个系统提供了不同的数据可以互相转换的功能,使各种类型的数据文件达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4.
CDSN台站典型震例数字地震图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描述利用UNIX的SHELL组合命令实现数字地震图库的建立。图库按时间顺序排列,地震波形文件与数据库中相关的表(TABLE)分开存放,波形文件是以CSS3.0格式存储的,符合ARS的使用习惯。使用时用户只需更改数据库的名字,即可使用功能很强的ARS分析软件,对数字地震图进行回放处理等操作  相似文献   

5.
溧阳地震与茅山地震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近20年来研究溧阳地震和茅山地震地质取得的主要进展;(1)对茅山构造一茅山山脉成因的新见解;(2)建立和完善了茅山地区新生代岩石地层层序;(3)发现了新生代玄武岩中含幔源包体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4)对茅东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分段性提出了新认识,(5)对茅东东断裂带构造应力场及其力源,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空间新的探讨.(6)对溧阳两次地震成因及其互相关系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黄冰树  庄昆元等 《地震》1995,(2):125-130
地震现场预报数据处理系统是供分析预报人员在地震现场使用的一套实用性计算机软件。该系统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及目前在地震现场预报中常用的各类方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制了该数据处理系统。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又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与专家系统、数据库系统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功能更强的地震现场预报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功能模块:(1)计算机自动处理;(2)用户选择运行;(3)震前活动参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EEW)或实时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几秒内检测到临近区域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后,对本地提供预警信息的系统。地震预警的目标是,通过相应决策让人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保护自己,并减轻与地震相关的次生灾害。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指出预警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向高级用户和公众用户进行发布,私人定制用户已成为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需求。未来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实时断层源成像识别技术,对改善预警系统并快速识别震源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河北地震预警系统有JEEW和EEW两套系统,两套产出的日志文件内容没有参数说明,不便于后期分析处理工作。新设计的地震预警日志分析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采用B/S架构,可将两套预警系统产出的日志信息进行分析提取,以表格和地图展示的形式将日志文件内的信息进行数据可视化,清晰、直观地看出预警结果产出过程中的数据变化过程,还可对预警信息与人工速报结果对比,提高预警日志文件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开发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的一个地震编目系统,该系统具有如下功能直接使用人机交互分析处理系统输出的地震定位结果文件,对地震目录和观测报告数据库进行自动更新;多种格式地震目录和观测报告文件的输出;在矢量地图上进行点查询与区域查询等。本文就该系统的概况、特点及开发技术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内陆地震》2005,19(4):397-401
12.1地震危险性评定的概念性理论基础 科学问题的解决意味着认知研究对象实际资料合理方法学的利用。因为,实际地质介质状态决定于有一定关系的不同规模构造单元的总体,并利用系统方法对它与地震关系进行研究。系统(主要对象)分成亚系统(高级对象)应由系统(主要对象)内部性质所决定。物质成分(间隙)、物体结构(构造)和作用动作(运动、演变、自然界所有过程和效应的普遍因果关系——决定论原理)是决定自然对象(宇宙)物质统一性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1.
桥梁抗震加固经济可行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地震环境下交通系统桥梁破坏对整个交通系统的负面影响,研究了桥梁破坏对整个系统造成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根据用户成本的构成,通过建立交通需求及分配模型,进行了单位用户成本的评估;通过对加固投资与加固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经济损失减少)的比较,建议了加固方案经济可行性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地震数据资源信息远程管理系统是为管理和更新地震数据资源信息而设计的。提供数据资源信息的各个单位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远程动态更新地震数据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资源信息库。为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该系统应该具有两种功能:权限管理和远程动态更新信息。系统管理员对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用户在输入密码后得到验证,方可进入该系统。每个用户通过浏览器只能看到自己权限内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入库、查询、修改。本系统采用目前流行的S/B结构,运用JSP和Java语言来实现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5,11(4):310-314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10年尺度地震危险性(地震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预测结果进行10年尺度地震烈度发生概率估计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计算了全国2316个城镇不同地震烈度(Ⅵ-Ⅹ)的发生概率。该结果可以用于相应时间尺度的地震损失预测、地震保险和防灾规划等。该方法也适用于利用短期地震预报结果(以预测单元地震发生概率表示),进行场地地震强度发生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子午链台站地震地磁前兆异常以及地球空间环境变化等研究方向的需求分析,利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结合地震数据专家(DatistEQ)软件,设计子午链台站地磁指数报告自动产出系统。该系统通过低代码、敏捷式开发工作流程,连接不同功能节点,可以实现用户定制化、数据标准化、功能智能化的系统报告产出。通过本地或者云端一键流程化工作,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发送到科研工作者或其他需求者,简化工作流程,优化数据处理,实现高效率产品产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日本KiK-Net、K-Net地震台网和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PEER)的14 713条地震动记录,比较了俯冲带地区浅壳上地幔地震、板内地震和板间地震的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阻尼修正系数(DMF)和位移反应谱阻尼修正系数(DMF)的差异,并进行了5%置信水平下的假设检验,探究了俯冲带地区不同地震类型对DMF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多数谱周期,不同地震类型的DMF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在低阻尼比中短周期时,加速度谱DMF和位移谱DMF基本相同;在高阻尼比长周期时,不同地震类型的加速度谱DMF差异大于位移谱DMF差异。研究表明:俯冲带地震水平向地震动DMF需要考虑不同地震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不同区划方法编图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案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AI)的地震危险性智能辅助评估系统(SHES)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震构造信息系统(STIS)联合应用于太原-临汾地区地震区划的结果。为了对比分析衰减关系的影响,编图中也采用了借助误差向后传播算法建立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造成我国巨大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之一,震后人员伤亡的快速评估对于应急抗震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调查统计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物中人员密度、不同时间段人员在室率及不同结构破坏状态下的伤亡率,建立地震人员伤亡计算模型。基于实验数据所得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易损性分析,用研发的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软件(CEDLAS),对西安市灞桥区进行震后人员伤亡评估,并与汶川地震实际震害数据和其他经验模型对比,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为震后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和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5,9(4):363-368
从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地震事件,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用于灰色灾变预测GM(1,1)中,建立了地震预测的模糊灰色模型。用此模型讨论了南北天山四个区(带)的震级序列,在等维情况下,对比了模糊灰色方法与单纯灰色方法的优劣,讨论了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最后给出了不同目标震级下各区(带)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20.
1995年7月12日-1996年2月3日在云南及邻近地区曾发生过3次强震,形成了多次地震在短时间内接踵发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各次地震的前兆场之间的相互叠加是不可避免的。用“层次法”对各次地震的前兆场进行了分离,并讨论了分离的原则。结果表明:(1)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在时间轴上相遇时,由于叠加作用使异常幅度特别大;(2)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时间相近时,形成前兆突跳群;(3)强震前兆和后效前兆明显,表明未来时段内有强震发生;(4)在多源系统发震的晚期阶段,前兆异常明显减弱,这意味着多源系统趋于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