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丽清 《内陆地震》1997,11(1):82-86
对1992年12月云南永胜5.4,5.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某些前兆异常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发现了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1.震前4个半月在滇西北地区快速形成1条北东向地震条带;3.在孕震区范围内出现的前兆种类少,持续时间短,空间较分散;3.永胜地震前滇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平静-密集-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地震类型的分析,认为北部湾地震属双主震型序列。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表现出鲜明的主余震型序列特征,而6.2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震群型特征较为突出。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显示出应变释放加速、低b值、加卸载响应比跃升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再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衡,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主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山东沿黄河带地震活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山东沿黄河带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应变能积累释放特征、地震震中迁移规律及其震级一频度关系,并运用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山东沿黄河带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调查与中国唐山大地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1995年1月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特征,并与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的地面运动特征进行了对比,讨论了日本地震后次生灾害——火灾的残酷性,并分析了该次地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探槽开挖和断层陡坎分析,揭示出发生于1679年8级地震的新夏垫断层自距今约2万a以来共发生了4次地震事件。前两次为砂体液化显示的事件;后两次为可见直接断错证据的事件。分析得到的1679年地震最大垂直位移为1.75m,前1679年事件为1.41m,是两次震级非常接近的特征地震。4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距今约20000,13000,7500和317a,平均重复间隔时间为(6561±691)a,显示了准周期重复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震能量时空分布的自仿射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和宽间分布的统计自仿射分形特征,从中得到了如下认识,地震能量关于时间的分布是自仿射分形的,代表分布结构特征的H值小于1/2因而时间关联函数C(t)〈0表明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分布的变化过程具有负相关效应;地震能量在空间上分布也具有自仿射分形特征,有限震例表明,H值小于但接近于1/2,表明地震能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更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的特征地震活动及其中—长期预测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学泽  罗灼礼 《中国地震》1994,10(2):101-111
中国大陆不同地点24个特征地震轮回的震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一个完整轮回中,相继特征地震事件i和j之间时段的前1/2极少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而在轮回的后1/2,大多数情况下至少有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其中,中-强地震发生在轮回最后1/3时段的约占54%。称这种地震为“填隙式中强震”(事件f),其发生可能标志着当地自从上一次特征地震后,应变已重新积累 到达距下一次和下地震极限应变不远的背景,故对于发生  相似文献   

9.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总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4个单位所观测到的重力异常变化资料,在叙述重力异常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此次地震的重力前兆特征。并结合形变资料、地震构造资料讨论了重力场的变化,得出这些变化可能与地震构造活动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11.
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1前言1993年10月26日在甘青交界托来附近(N38°36',E98°42')发生了一次Ms6.0级地震。地震发生之前,在河西祁连山地区(N36°-40°,E97°-103°)多项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军  徐建民 《内陆地震》1998,12(4):376-380
引言本文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资料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目录》以及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中国西部地震目录》等有关资料,从中选取了本世纪近百年内吐鲁番地区(φN41°15′~43°30′,λE88°00′~91°30′)MS≥4.7地震作为研究样本,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了地震活动的迁移规律、震中分布特征和中强震的轮回、交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近几年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1 吐鲁番地区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1.1 地震活动概况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研究了一次地震发生后其继发地震的时空免疫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海地震的免疫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对进一步认识地震发生的时空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相邻两次地震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d的临界直线关系为d∞τ(-1.0),其迁移速率v的关系为v∞τ(-2.0)。这也是齐夫(zipf)法则所约定的分维值,十分类似于1/f谱。我们形象的称d∞τ(-1.0)分布是“随机音乐”;v∞τ(-2.0)分布是“布朗音乐”。  相似文献   

14.
对保加利亚南部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构造进行评述和分析并对此区编辑了地震目录,根据保加利亚南部的地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和应力反演结果,我们给出:(1)证实了这个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与现在正呈N-S缶扩张的希腊北部和爱琴海的新构造运动相似的假说;(2)指出地震能量的释放主要与正断层活动有关,破裂可能是由于在斯特鲁马断层带上有一些小的粘滑单元;(3)得到该区的频率震级关系,并推得特征震级在Ms=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1.地震涨落谱隐含着丰富的统计信息广义地说来,被研究系统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的特征系列数据,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纳入谱学的范畴加以分析,以揭示其决定性动态特征及统计特征。地震活动之震级谱与能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类似性;地震时序谱也可形式上归入这个范畴,用谱统计方法剖析其蕴含的统计信息。一般而论,原始谱系的结构属于决定性规律,而原始谱对相应的平均谱之偏差的涨落谱的结构则反映了谱系的统计特征,可作为从统计的层次上揭示相应事件发生的规律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地震发生时序谱的涨落统计特征,比其分维结构特征更能本质地反应出蕴震过程中地震活动的平静与活跃,并有可能决定其转变期。2.地震时序数据谱系涨落的统计特征我们以安宁河地震断裂带在1970年—1987年期间内大于2.0级地震的时序记录为例,首先建立了地震时序谱的涨落展示法(Fluctuationunfold);同时进一步通过引入地震分维函数(FractalFunction)建立了确定地震时序涨落谱最小邻间距分布(NNS)的方法论。该分布函数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地震带蕴震活性。大量计算结果表明,安宁河地震断裂带北段中小地震时序涨落谱的NNS分布为典型的Poisson型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1994年1月25日在吉林省白山市三岔子区大安屯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与震害,分析发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总结发震前的地倾斜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月8日甘肃迭部5.9级地震与地形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1月8日甘肃迭部5.9级地震前,该区域的地壳形变中长期背景和定点台站连续观测资料的震反应异常,分析研究了这此异常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局域积能振荡模型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均匀介质中能量的非线性积累过程,模拟唐山7.8级和大同6.1级地震的前兆场演化,发现能量主要聚集在介质参数发生改变的地区,而且能量的增强呈现聚集-恢复-聚集的过程,说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前兆特征,与地壳内能量的非线性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9.
闻学泽  罗灼礼 《中国地震》1994,10(3):206-216
在中国大陆,中国震源区过去多次特征地震之间时间间隔的变异系数一般大于0.35,且在不同的震源区各不相同,以特征地震轮回的i-f-j模式(闻学泽等,1994)为基础,将特征地震复发时间T表示成同一轮回事件i至事件f1的时间差Tif的函数,并发展了估计“当前”轮回平均复发时间的方法,对任一震源区而言,用该方法估计的平均复发时间与过去特征地震时间间隔的表现行为无关,进一步得到T近似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LN  相似文献   

20.
1974年永善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异常特征:(1)围绕主震形成一个地震活动增强区,而主震处于增强区内的空区,从而形成环形分布;(2)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经历了一个走向由NE向变为NW向、区域由大变小的过程;(3)增强区内地震活动性呈现出很强的20年的韵律性,而在主震前增强区形成阶段长周期(20年)却消失,短周期(5年以内)突出。然后从连续介质力学角度,运用包体模型的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