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山西地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构造运动的特点,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注目。本文基于此点,利用最新的重力测量资料,反演计算了山西地区莫霍面形态特征,试图揭示山西地区深部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的关系。1.方法及原理在三维空间里,任一起伏的均质密度界面产生的重力异常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剑川、禄劝和石屏地震前后所进行的流动重力测量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25微伽精度范围内,震中距测线6—60公里的情况下,剑川、禄劝地震前后均未出现明显的重力异常变化。石屏地震前近东西走向的扬武—石屏测线剖面有一些趋势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3.
2005~2009年喀什—伽师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2005~2009年喀什—伽师地区10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提取与地震活动有关的信息,进一步探讨重力场变化与构造活动及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孕育、发生阶段,其重力场出现一定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地反映由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  相似文献   

4.
伽师及其邻近地区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伽师及邻近地区2005~2007年5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了该区域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孕育发生阶段,重力场将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地震多发于重力变化正负值交替的零线附近,正负重力异常变化梯度带的附近是物质增减差异剧烈的地区,能量易于积累,从而产生地震。与GPS观测结果相互印证,表明受大的构造背景影响,测区内重力异常的正负值分布反映了区域间的应力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分析预报的重力变化异常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定义了描述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和量级的参数S和G。根据收集到的89个4.0级以上地震震例,统计分析了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和量级与震级的关系,得到了流动重力地震分析预报的量化参考指标。结果表明:5、6、7、8级地震震级判定的重力变化异常量级参考指标分别为50、70、90、120μGal,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参考指标分别为140、220、350、660km。此外,由于流动重力观测周期等方面的局限性,根据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尚难以获得震级与重力变化异常时间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收集了粤桂琼地区4个台站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和雷琼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前粤桂琼地区重力变化特征。其中连续重力观测资料的分析从重力扰动和重力M2波潮汐因子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的分析从重力场差分动态和累积动态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连续重力观测资料的研究表明震前粤桂琼地区连续重力观测资料无异常现象;雷琼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存在重力场变化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2年,异常范围约100 km,异常量级约50x10~(-8)m·s~(-2),地震发生于重力场变化的高梯度带上。  相似文献   

7.
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祝意青 《地震》1997,17(2):205-211
着重分析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对这次地震的探讨性分析,进一步说明流动重力测量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一定的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1976年唐山地震前的重力位二次微商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贵宣  廖官成 《地震》1995,(1):37-43
本文介绍了唐山大地震前在北京通县西集地震台用扭秤观测的重力位二次微商变化。这个资料与唐山地震前的重力异常符合得比较好。扭秤测量精度较高,仪器性能稳定,两秤臂的一致性好,它对唐山地震前观测的重力异常是一个很好的旁证和补充。说明唐山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尤其是1975年的加速上和临震前的得力下降是可信的。西集台第一次观测到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重力位二次微商异常,这对研究唐山地震的前兆,特别是重力场的变化原  相似文献   

9.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10.
刘仲全 《地震研究》1993,16(3):252-259
本文用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昆明台和弥渡台的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对震前昆明、弥渡的重力场进行了潮汐变化和非潮汐变化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澜沧—耿马地震前昆明、弥渡的重力场变化有如下特征:1.重力值变化和重力值差分值变化不明显。2.重力潮汐因子有较明显的负异常变化。3.重力潮汐因子变化的异常时间和1976年5月29日龙陵7.3、7.4级地震异常时间半年多接近;异常的最大变幅处于同一量级,但澜沧地震前昆明台的最大变幅4.7%比龙陵地震前的最大变幅3.4%稍大。4.重力潮汐因子变化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短期异常也有一定反映,但临震异常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When anomalous gravity gradient signals provide a large signal‐to‐noise ratio, airborne and marine surveys can be considered with wide line spacing. In these cases, spatial resolution and sampling requirements become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specifying the line spacing, rather than anomaly detectability. This situation is analysed by generating known signals from a geological model and then sub‐sampling them using a simulated airborne gravity gradient survey with a line spacing much wider than the characteristic anomaly size. The data are processed using an equivalent source inversion, which is used subsequently to predict and grid the field in‐between the survey lines by means of forward calculations. Spatial and spectral error analysis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of the processed data and the advantages of acquiring multiple gravity gradient components are demonstrated.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full tensor along survey lines spaced at 4 × 4 km, it is shown that the vertical gravity gradient can be reconstructed accurately over a bandwidth of 2 km with spatial root‐mean square errors less than 30%. A real airborne full‐tensor gravity gradient survey is presented to confirm the synthetic analysis in a practic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北GPS网络重力变化的系统分析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认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反映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丽江7.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西部地区的多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并将 计算前后的重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讨论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 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对应于地壳浅层物质状态变化的一阶小波分解所 得结果显示,在地震前的1992~1993、1993~1994、1994~1995年等多期重力变化中 震源附近都有一定的异常,特别是1995~1996年的同震变化更加明显。而反映地球 深层物质状态变化的重力二、三阶小波的分解结果虽然对地震过程有一定的响应,但 不是特别明显,这与丽江7.0级地震发生在浅层(深约10 km)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张永志  李辉 《地震》2002,22(2):35-41
简要介绍了为探索和解释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各种孕震模式,推导了由孕震引起的密度变化和位移与地面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之间的变化关系。摸拟计算了孕震位移和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此同时,采用广义司托克斯云积分和有限差分方法对云南丽江7. 0级地震前重力位、重力、重力水平梯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强震前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有其自身的变化特征,这对预测强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exponential decrease in the density contrast of anomalous bodies is equated to a quadratic func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body is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parallel vertical polygonal sections of unit thickness each. The gravity effect of each side of the vertical polygonal cross-section with a quadratic density variation is derived in closed form. Gravity effects of a few equispaced and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s are integrated to obtain the gravity anomaly of the entire body. When used in modelling gravity data, the method of considering vertical cross-sections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easily allowing changes in theZ-coordinates of polygonal sections.  相似文献   

1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华北地区的重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说明在较大地震之前可以出现较大范围的反映明显的前兆异常(场兆)。目前华北地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仍然存在,可能意味看西部仍有发生7~8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重力和重力梯度数据三维相关成像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重力异常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和重力梯度数据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异常分离的三维相关成像方法来提高成像分辨率.通过合成Y型岩脉模型和合成多个直立长方体组合模型的重力异常和重力梯度数据试验分析,验证了本文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可显示出异常地质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和等效剩余质量分布,具有良好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