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收缩型城市:认知误区、统计甄别与测算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康  戚伟 《地理研究》2021,40(1):213-229
收缩型城市是中国城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的全新命题。论文在简要梳理收缩型城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收缩型城市研究在中国的认知误区。因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划分标准不可比、数量属性与地域空间脱节等原因给科学清晰的识别收缩型城市提出了挑战。在周一星、史育龙(1995)建议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基于实体地域对比与行政地域互验来分析全国城市人口的增减变化及收缩型城市的甄别框架,测算表明:全国有114个建制市2010年的“城人口”规模低于2000年“市人口”规模,但由于2000年“市人口”的偏大统计以及2010年“城人口”存在的“个别水分”,这些城市也未必就全是“收缩型城市”;在剔除乡村人口较高的“城市型政区”后,全国2000年和2010年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的建制市分别为56个和75个。论文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概念,推进城市化区域协同统计制度;要构建“时空对齐”的全国常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综合考虑各地行政区划建制差异,持续推进城乡人口的精准划分。  相似文献   

2.
徐智邦  焦利民  王玉 《地理学报》2022,77(10):2514-2528
城市边界是城市演化认知和城市规划决策的空间依据。中国不少研究实践将地级市等行政地域范围视为城市,与物理上主要由连续人造不透水面构成的城市实体地域相比,存在较大的空间边界差异。然而,鲜有研究定量分析“实体”视角下长时间序列的城市用地演化,特别是对实体和行政两种统计单元视角下的城市扩张差异缺乏系统认识。本文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产品识别了1988—2018年8期的城市实体地域边界,分析其用地扩张过程,进一步与行政地域相对比,系统识别了两种统计视角下城市用地扩张的认知差异和空间模式。主要结论为:① 1988—2018年间,中国面积5 km2以上的城市实体地域单元数量增长了378%,以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增长最为显著;城市实体地域中,88%为独立增长型,分布广泛但面积大都小于50 km2;12%为空间聚合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面积普遍较大。② 相比行政地域,城市实体地域的位序规模更符合幂律分布,其Zipf指数30年来逐渐上升趋向于1,城镇体系发展愈发均衡;相比城市实体地域,行政地域单元在平原地区的城市扩张面积普遍偏高,在沿海地区的城市扩张强度普遍偏低。③ 和城市实体地域单元在拓扑关系上无法一一匹配的1327个行政单元大多分布在人口密集或发达的平原地区;结合实体和行政边界识别了“跨政区同城化”和“政区内集群化”两种扩张模式,前者多发生在省会区域,后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两者反映了城市化的空间重构。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中国土地城镇化时空过程的认识,并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统一协调及行政区划的优化整合提供空间依据。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城乡实体地域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小冬  柳朴  周一星 《地理学报》2006,61(8):787-797
正确的城乡划分,并以此为依据统计城镇人口,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划分方法的研究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上海市2000年的航空遥感影像和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作了实验性的城乡实体地域划分。特别对上海市主城区、郊区青浦区、远郊金山区张堰镇三种类型的城镇实体地域,作了较详细的划分方法探讨,以此来分别模拟国内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实体地域划分。 本文分步骤介绍了各类型城乡实体地域划分的基本过程,同时对每种类型实体地域的多种精度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三种类型的实体地域划分在近远期分别应达到的精度。精度合适、操作简便,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将城镇实体地域划分工作在大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的空间差异及优化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戚伟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9,38(2):207-220
中国的城市界定与行政区划紧密关联。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尺度城市行政地域与城市实体地域的界定及其空间差异。主要结论:① 按照直辖市或地级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设街道的市和不设街道的市的层级,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依次收缩,但是都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范围。按照实体地域界定,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30.18%。② 城市实体地域更能客观地反映城市位序规模的分布状态,而按照城市行政地域会导致规模或排序偏差。③ 未来在行政区划调整时,着重考虑撤县设市、增设地级市、确立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标准等,在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时,可从独立市辖区、县城、特大镇等方面优化,并加强统计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13为主的居民集居地,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设市是由国家规定达到一定的标准设有市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设市的城市是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城市的统计以市区为单元,市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边界内的地域;另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辖区内具有城市实体特征的地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行政边界比较稳定,或者一些城市其建成区范围稍大于市区,所以在他们看来城市和设市的概念是一致的。在我国,城市的行政边界不稳定,而且几乎所有的城市的行政区都大于城市实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收缩城市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注焦点之一,已有研究多面临城市空间范围界定和人口统计口径不确定问题。2008年《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确立的“城区常住人口”标准口径更加符合城市实体地域的人口规模。基于国家标准口径,通过对行政区划调整、工矿区和开发区城乡代码调整等进行空间一致性处理,识别2010—2020年城区人口发生减少的收缩城市。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693个城市中,收缩城市仅有48个,且绝大部分收缩城市的城区人口减少规模低于5万人。(2)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以县级市和中小型城市居多,包括部分资源型或资源枯竭型城市。(3)收缩城市的形成受到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城市政策等因素影响。收缩城市尚未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类型,已有研究中不准确的统计口径造成了收缩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夸大。但是,随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和人口生育水平下降,未来中国收缩城市数量和规模很可能出现明显增长,并且需要重视独立市辖区、县城、开发区等城区人口变动的精准核算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婧  李诚固 《地理学报》2012,67(8):1021-1030
2000 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 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 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 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 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 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 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 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 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 种类型, 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8.
薛俊菲  陈雯  曹有挥 《地理研究》2013,32(1):146-156
城市密集区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对城市密集区进行空间划分与识别,有助于明确国家开发格局和促进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阶段,从中心城市、标准市、其他中小城市和城镇、边界识别等方面界定了中国城市密集区的识别标准,并通过基于交通可达性测算的城市密集区边界划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15个典型城市密集区和8个准城市密集区,形成“三纵两横”的城市密集区空间格局。通过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城市密集区划分方案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相符,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应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参照规划设定的定位和目标,选择适合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 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 键, 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 运用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 软件支持下, 将中国划分为 5 km×5 km 的格网, 利用场强模型, 对2004 年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腹地进行了划分, 比较腹地的范围及相互关系, 并与省域和市域行政范围进行了叠合分析, 实现了城市腹地测 定、分析的可视化。结果表明: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规模值差异较大, 最大和最小城市规模 相差达284 倍。场强值分布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分异特征, 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 一致。中、东部的城市影响力的弱势区域全部分布在省域交界地带, 在场强值大于12 的级别 上, 东、中部城市的场强影响范围连成一片。各城市腹地范围相差亦较大, 最大和最小城市 腹地相差达5488 倍。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不一定位于其腹地的几何中心, 偏移比较大的城市 往往成对分布。城市腹地与省域行政范围吻合度较差, 根据腹地在市域行政范围内的面积比 例, 将城市分为4 类, 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依据腹地的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 个 一级城市经济区、11 个二级区和38 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化地域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体系衡量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区域城市规模结构类型。将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类与城市规模结构类型加以组合,划分出9种全国城市化地域类型,探讨了各种类型的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TOWAR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URBAN AREA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IntroduchollWiulegeOgraphystudiestheterritoria1systemsabouttherelationsbforeenhumanbeingSandthenature[I4],urbanmpaphyfocusesspecificallyonthespatialoopltizationandprocessofurbanterritory,anditsinteraCtionwiti1Otherterritorialsystems.Usually,wedo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闫曼娇  陈利根  龙开胜  兰民均 《地理研究》2019,38(12):2899-2912
互补性指基于区域间禀赋差异,借助“流”要素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使得总体效益大于个体之和。从互补性概念出发,以中国14个城市群为案例研究区,借助SPSS对应分析及ArcGIS平台,结合能够反映互补性的统计量指标总惯量,对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互补性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互补性差异较大,以长江经济带为轴,向北向南土地利用互补性增加;② 中国超大型城市群城市用地类型综合化特征显著,土地利用互补性低于全国重要地区城市群;③ 大多数城市群5年间互补性呈现下降趋势,城市间产业同构,缺乏特色。未来在合理的城市群规划基础上,加快相关民生政策跨行政区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协调区域间土地供求关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形成协调互补的城市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樊杰 《地理科学》1998,18(2):99-105
基于对我国6省7个建制镇的实地调查研究,本文侧重于从就业结构变化、人口迁移、小城镇建设和资金来源、小城镇工业布局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在城镇化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我国各层级区域的发展速度,并产生民族自治区内的城市整合发展现象。而相对于普通区域以及经济发达地域的城市整合,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具有民族性、民族自治性及不成熟性等鲜明特点,构成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在讨论民族自治区域发展特殊性的同时,对我国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发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选取具有城市整合发展典型特征的延龙图地区作为研究的案例区域,利用AHP法,构建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延龙图各城市的整合力进行定量测度,并进一步利用场强模型,从高、中、低三个场强等级,对延龙图的场强进行空间划分。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延龙图的城市整合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整合核心区内延吉和图们之间仍具有低场强区。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延龙图整合发展的空间整合模式、行政区划调整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力图进一步推进延龙图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城市型政区设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区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到行政管理效率和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城市型政区的设置与调整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城市型政区不仅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各级城市,还包含市辖区、建制镇和街道等。建制市是城市型政区的主要类型,中国的建制市仅有百年历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型政区设置变化较大。本文在辨析城市型政区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市型政区的演变过程、设置模式、层级与管辖幅度,并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研究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合理设置城市型政区、创新大都市区管理体制以及减少城市行政层级。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行政区划研究进展的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