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隐伏碳酸盐岩区第四系松散盖层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第四系松散岩类覆盖的碳酸盐岩分布区,由于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如水源超采、矿山排水、矿坑突水等引起的岩溶水位变化),常引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了解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与发生岩溶塌陷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山东省岩溶矿区和供水水源地历年来发生的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形态特征及发生过程等,采用应力平衡法剖析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与松散盖层的稳定性,为隐伏碳酸盐岩区工程地质勘察和岩溶塌陷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铜陵市朝山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与地面稳定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市朝山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是安徽省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从该区基岩岩性、覆盖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影响等方面入手,利用钻探和地下水长期观测等技术手段,通过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评价了地面稳定性。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区内岩溶塌陷的分布受断裂控制,90%以上的塌坑位于距断裂20 m区域内;区内岩溶塌陷的发生与基岩岩性密切相关,CaO含量高有利于塌陷的发生;区内塌陷多发生于多元或二元结构地层区域;矿山排水是区内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在查明区内岩溶塌陷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指标法对朝山地区地面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研究区为易塌陷区,须重点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3)
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塌陷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为分析矿山抽排水对岩溶塌陷的影响,选取安徽铜陵华金矿和天马山矿两座矿山中间的岩溶塌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下水软件模拟和解析法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基本查明塌陷区复杂地质条件和矿山抽排水条件下的地下水的径流概况,并对两座矿山同时抽排水对塌陷区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简要判别。结果显示:勘查区地下水流场的确定是周边矿山排水产生岩溶塌陷影响范围的依据,特别是分水岭的划分;塌陷区位于周边矿山抽排水降落漏斗内,受两矿山排水影响,塌陷区位于分水岭北侧,塌陷诱发因素受华金矿影响较大。但由于地下水一直处于动态平衡过程,随着不同时刻和不同地点抽排水量的不断发生,降落漏斗和两矿山抽排水的分水岭一直处于动态中,利用降落漏斗和分水岭确定影响力的大小或确定塌陷责任的划分、比例以及间接责任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人为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6.
莱芜市岩溶塌陷原因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霞  付东叶等 《山东地质》2002,18(2):32-35,48
莱芜市孟公清-西泉河一带石灰岩溶洞裂隙发育,局部与上覆砂砾石层直接接触,形成“天窗”,在矿区超采地下水及矿山疏干排水影响下,地下水下渗携带砂砾石进入灰岩溶洞裂隙中,突发岩溶塌陷。1973-1997年共塌陷139处,塌陷面积6435m^2,致使1324户民房开裂,328户报废。根据1997年在莱芜市的矿山地质勘察工作成果,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评价区进行了预测评价,将评价区划分为岩溶塌陷区、预测岩溶塌陷区和不具备塌陷条件区,并根据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为今后对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岩溶充水矿床的开发,岩溶塌陷的工程地质评价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仅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就有九处岩溶充水的冶金矿山已经或准备进行专门的岩溶塌陷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表1)。 岩溶塌陷工程地质勘察既有别于矿床详勘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又不同于一般的工业无民用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它是在矿山疏干排水的特定条件下而产  相似文献   

8.
湖南煤炭坝煤矿是我国著名的大水矿山,开采标高已降至-400 m,每小时排水量11 000 m3。长期的疏干排水,已形成面积达219.19 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以往的调查资料表明,矿山疏干诱发的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疏干开始、地下水位下降到基岩面附近、矿坑发生突水突泥灾害等3个阶段,在疏干区应该无诱发因素导致岩溶塌陷的发生。但近年来煤炭坝煤矿疏干区大成桥的岩溶塌陷特征表明,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处置措施,但岩溶塌陷仍然频繁发生。为了进一步揭示该地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使处置决策更加科学化,作者所在团队选择大成桥为典型区,通过岩溶系统地下水气压力监测,分析诱发岩溶塌陷的动力来源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疏干区岩溶管道裂隙系统中水气压力突变现象极为明显,年最大变幅达54.72 m,瞬时水气压力变化速率最大为70.6 cm/min,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爆、地下洞穴(溶洞、土洞)垮塌。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水库的塌陷与渗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健 《中国岩溶》1986,5(2):105-111
<正> 在我国覆盖型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关注;近年来,曾对此开展各种研究。国外亦非常重视岩溶地区的塌陷问题,美国在佛罗里达州专门成立了塌陷研究所,并于1984年10月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多学科的塌陷学术讨论会。导致塌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矿山和隧洞的疏干排水、供水源地抽水、爆破和机械振动以及采掘、地震、洞穴垮塌等所诱发,亦有因自然降雨或修建水库工程等引起。其中岩溶水库区的塌陷所占比例很大,全国发生在岩溶库区的塌陷据初步统计有120多处,约占全国塌陷区总数的26%。产生岩溶塌陷的水库必然导致严重渗漏。岩溶库区的塌陷和渗漏,严重影响工程的效益,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隐伏岩溶地面塌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矿山疏干排水、近年来在许多地区产生严重的地面坍陷、地面沉降、开裂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本文以铜陵某区地面塌陷为例,初步探讨隐伏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对塌陷进行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大冶县大广山铁矿岩溶塌陷的预测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项式均  陈健  覃有强 《中国岩溶》1987,6(4):297-314
大广山铁矿位于覆盖岩溶区,1978—1981年建井期间由于矿坑突、排水和附近的抽水试验,陆续产生了78个塌陷,造成河水断流倒灌矿坑、农田被毁、一些建筑物损坏、铁路断道、桥涵下沉开裂,矿山被迫停建。 本文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包括岩溶发育特征、第四系岩性结构和厚度、矿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坑排水期间的变化。研究了岩溶塌陷的发育与分布规律。更重要的是探讨对矿床开发期间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对塌陷的主要影响以及各类建筑物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的有效途径。应用在地质定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多元统计的定量方法,如多元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然后提出了防治塌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岩溶塌陷是长江经济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开展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成因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研究,对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研究成果,从岩溶环境特征、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和机制、发育及分布规律、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防控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易发区面积约25.4万km2,有记录的岩溶塌陷灾害2146处,矿山疏干排水、抽水、工程施工等是这一地区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具有以下发育分布规律:一是具有区域性和地带性的分布特征;二是发育地层一般为均匀状纯碳酸盐岩,沿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裂隙发育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等岩溶洞隙密集发育带分布;三是多发生在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河流两岸等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大、水动力条件易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段;四是多发生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塌陷的规模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为了降低岩溶塌陷对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影响,本文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结论】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  相似文献   

13.
矿区岩溶地表塌陷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某矿岩溶地表塌陷频繁发生的现象,分析确定了影响地表塌陷的主要因素,构建了矿区岩溶地表塌陷预测BP神经网络模型,以训练后的BP网络模型对矿山帷幕注浆三期工程完成后可能形成的地表塌陷区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针对矿山现实塌陷情况,结合各区预测塌陷危险分级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岩溶地表塌陷灾害防治措施。实践表明,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矿区地表塌陷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矿山后续帷幕注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借鉴,为岩溶矿区地表塌陷灾害提供预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亮晶  孙锡良  皮景  王璨  欧健 《中国岩溶》2014,33(4):490-497
湖南宁乡大成桥地区至2012年产生岩溶地面塌陷484处。文章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地面塌陷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本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1)岩溶发育区发生塌陷428处,占总数的88.5%;冲沟地形中发生岩溶地面塌陷339处,占70%;覆盖层厚度小于10 m区发生塌陷335处,占总数的69.2%;双层结构区发生塌陷266处,占总数的55%,分布密度为7.82处/km2;冲洪积成因土体产生塌陷404处,残积土中产生塌陷80处;(2)岩溶地面塌陷在雨季的4-7月发生281处,占总数的58%;2001-2006年平均每年产生塌陷20处,2007-2012年平均每年产生塌陷54处,逐年增加趋势明显;(3)484处岩溶地面塌陷全部分布在煤炭坝疏干排水形成的降落漏斗范围之内;(4)本区地质环境极为脆弱:岩溶发育,覆盖层厚度较薄、力学性质差且双层结构土广泛分布于冲沟及冲积平原,是产生塌陷的内在因素;矿区疏干排水是主要诱发因素,降雨分布不均、地表水渗漏及河道整治对塌陷产生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详细调查重庆中梁山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情况,分析出该区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嘉陵江组中的地势低洼处、断层和溶槽处,多发生在降雨量大和地下水水位陡降时期,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数量较多,以土洞型为主;其致塌的力学机制以真空吸蚀作用和潜蚀作用为主,多种作用为辅;在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强排水、降雨和村级公路修建与运营过程中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根据岩溶地面塌陷的致塌力学机制和诱发因素,提出预防降雨形成的地表水过度聚集,隧道建设避免地下水陡降,村级公路和隧道选址避开岩溶发育区域等措施,以防止岩溶地面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16.
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防治方向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铜陵地区一些岩溶充水矿山及岩溶水源地不断出现岩榕塌陷,其规模较大,成灾严重。本文叙述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地质背景及其特征,对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动力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针对岩溶塌陷的危害,初步提出了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岩溶塌陷是西江沿岸(肇庆段)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论述研究区内岩溶塌陷的规模及危害,在分析岩溶塌陷时空分布规律、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岩溶塌陷特征提出合理规划工程建设及抽水排水、尽量避开易发岩溶塌陷地区等防治措施,为地区地下工程开发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矿坑排水与岩溶地面塌陷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林丹  游省易  唐小明 《中国岩溶》2016,35(2):202-210
浙江省某岩溶矿区南部洼地先后发生6处地面塌陷,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恐慌。矿区排水是唯一地下水开采活动,为分析塌陷区与矿区之间的水力联系,遂在研究区全面布置地下水监测系统。通过对比分析观测水位、矿坑排水量及当地降雨量数据,探讨地面塌陷与矿区排水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整体保持一致,受降雨、矿坑排水等综合因素影响。北部矿区和南部洼地存在岩溶连通管道,两者在雨季水力联系微弱、旱季水力联系密切。经长期径流潜蚀作用,〖JP2〗导致区内地面塌陷区灰岩顶板岩溶发育处上覆土层出现土洞,当矿区排水量急剧增大时,南部洼地岩溶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得土洞中出现负压、上覆土层所受浮托力降低、孔隙水与岩溶水补排关系改变,在多种效应共同作用下,土洞最终形成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岩溶地面塌陷理论对宁乡煤炭坝镇富家村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根据勘查发现,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具有分布密度高、塌陷规模大、塌坑回填后稳定性差,具有继续变形甚至再次塌陷的特点。通过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发现,区内覆盖层厚度较薄,岩溶极为发育,煤炭坝矿区排水形成巨大的降落漏斗,孔隙水与岩溶水存在巨大的水头差,导致区内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同时,区内开采灰岩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储存空间;二是大大减小了物质运移途径。塌坑回填堆积在溶洞的土体受地下水的冲蚀潜蚀发生运移,上方土体失去支撑而不断流入采空区,造成塌坑回填后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20.
广州金沙洲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广州金沙洲是岩溶地面塌陷危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至目前已发生塌陷24个,主要集中分布在某高铁隧道两侧,与隧道垂直距离小于400 m;塌陷的形成与发展与金沙洲地质环境条件脆弱、高铁隧道施工抽排地下水有很大的关系。调查表明,金沙洲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隐伏灰岩见洞率60 %~76.9 %,线岩溶率最大达52.58 %,部分地段灰岩上覆土体厚度小于15 m。金沙洲某高铁隧道施工期间多个时段排水强烈,排水量达2 000~3 000 m 3 /d,导致地下水位剧烈波动,并引发了20多个岩溶地面塌陷,而在隧道施工之前及在隧道施工不抽排水的个别时段,区内均无塌陷发生。上述岩溶塌陷发育特征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金沙洲岩溶地面塌陷的内在因素,而高铁隧道施工抽排地下水则是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