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为评估北斗变形监测系统(BDS变形监测系统)在施工干扰环境下的变形监测效果,本文将BDS变形监测系统应用于西安市东郊某地下车库深基坑工程的沉降监测,得到了施工期及工后期的沉降监测数据,根据小波降噪原理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平滑降噪,并将BDS变形监测系统与水准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该场地深基坑的最终沉降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施工干扰会导致BDS变形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含有大量噪声,但通过小波降噪法对含噪声数据进行5层分解后,可得到平滑的沉降监测数据,且处理后的数据与水准监测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0.3%;基于降噪后数据采用修正的Gompertz函数预测得到该场地最终沉降量范围为100~110 mm。相关成果可为BDS变形监测系统在类似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某高速公路工程是北京地区高速公路修建中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之一,我们对本工程重点路段进行了施工期和工后变形监测。在整个工程监测中我们采用了横剖测试法、沉降板测量法和分层沉降法等几种监测方法进行了路基沉降监测。这几种监测方法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下面对几种监测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区别、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对类似工程的方法选择和设计优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高速铁路工后沉降影响因素及工后沉降限值,通过实例分析了季节性气温变化对高速铁路工后沉降的影响。实验表明,季节性气温变化会导致高速铁路桥梁季节性的挠度变形,在高速铁路运营期沉降监测分析过程中应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4.
广州是轨道交通工程在建项目较多的城市,沉降监测对地铁工程的安全施工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监测数据能够直接用来评价地铁施工对地表环境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广州地铁沉降监测的方法与技术要求,阐述了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给出了变形预报分析的数学方法,说明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路基作为轨道结构的基础,其沉降监测及工后沉降预测非常关键。必须对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本文以西宝客运专线为例对黄土路基工程沉降监测工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轨道交通建设中普遍采用预应力桥梁,桥墩沉降对桥梁变形造成的影响很小,而桥梁徐变引起的质量事故比较突出,为此桥梁徐变观测也越来越成为桥梁变形监测的重点。通过穿越沉降漏斗区域桥梁徐变变形实例,分析在漏斗区域已知基准点选埋及桥上高精度基点引测方法,应用精密水准观测徐变监测点的沉降量。对桥梁徐变监测,得到徐变监测变形量,通过数据分析,来指导桥梁施工进度。同时,监测数据可进一步验证设计预拱值是否合理,为后续同类桥梁建设积累经验。此外,监测徐变高程系统宜与轨道交通一致,实现数据共享。通过监测验证了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点布设等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桩基施工和基坑开挖施工使土体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坑内外土体隆起或沉降,从而易使邻近轨道高架发生沉降变形。通过利用苏州"中城商务广场C、D楼"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高架桥墩的实时监测,分析其对轨道交通高架桥造成的影响及原因,供类似监测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白洪伟  曾峰  吴满意 《测绘科学》2016,41(11):160-165
针对库岸稳定性检测的需求,该文将现代变形监测技术应用于乌江彭水县水电站鹿角镇库岸防治工程,对地表进行抗滑桩顶和岸坡表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地下进行岸坡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文章对边坡变形监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岸坡表层变形情况、岸坡深层位移情况、重要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情况及抗滑桩顶变形初步分析。对库安防治工程进行预警分析,可保证彭水县水电站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变形监测是安全化工程施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对监测的沉降数据进行处理,并预测沉降量,提前对工程作出安全预警,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GM(1,1)灰色模型、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结合的相关理论,借助Matlab软件编程,建立了灰色-小波神经网络变形预测网络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将建立的变形预测网络模型应用于累积沉降量观测数据,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具有很稳定的预测效果,比单独的GM(1,1)灰色模型预测准确度高,且训练样本越多,预测越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邓洪亮  陈凯江  朱明岩  邓启华 《测绘通报》2012,(Z1):123-125,209
隧道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的一个十分的重要环节,是隧道分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对隧道净空收敛和沉降观测,进行数据分析,优化隧道工程施工方案和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的安全步距和支护时间,保障隧道施工和工后运营安全。虽然国内外对隧道监控量测工作十分重视,但监测水平与信息化施工要求还相差甚远。提出隧道监测量测全断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并进行工程应用和实践。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实时、准确、全方位获取隧道空间变形数据。并进行变形分析和反分析,进行隧道施工风险预警预报,指导隧道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精度达到或超过有关规程要求,研究成果对隧道施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新区以其规模巨大的平山造城工程而备受关注,其快速的工程建设及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了广泛的地面沉降。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2016-05—2019-10期间获取的升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延安新区工后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其沉降机理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区的地面沉降区随造地工程由城区向林区发展,其面积随时间总体呈衰减趋势;地面沉降的时间演化经历快速、减缓、平稳3个过程,填方体厚度越大,其累计沉降量越大,沉降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地面沉降主要为填方体自身的固结压缩变形,可分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3个阶段,依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时序形变,可以对新区的地面沉降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新区进一步开展沉降监测预警、城市规划建设及灾害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灰色理论应用于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承重墩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沉降监测数据处理理论方法,讨论了灰色模型法预测沉降的过程,分析了武汉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承重墩沉降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其基础是基本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保高速公路在建成后能够安全运营,准确及时地掌握高速公路变形状况,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它进行周期性安全监测,精确地测定它的动态特性和几何量的变化,然后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警,从而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的依据。针对生态高速公路项目(如崇启通道(上海段)工程),采取GNSS RTK方法进行平面位移监测,采用二等水准同站双测方法全线监测沉降,通过定期持续监测,对变形监测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判断生态高速公路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西安民生百货大楼一期工程沉降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数据处理、得出了一期工程沉降变化规律,并对产生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对民生二期工程施工组织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供其他建筑物沉降监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于淼  王罡  许文斌  荆虹波  崔志远 《北京测绘》2023,(12):1683-1687
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地铁建设运营引起的地面沉降现象及其对工程线路的影响引发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基于哨兵1号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北京地铁全网沿线1 km区域地表变形进行监测,形成了2018—2022年北京地铁沿线整体监测的形变结果图、特征点时序形变结果图以及统计分析典型形变区域的沉降速率剖面图等成果,并分析了北京地铁沿线重点沉降区域、沉降速率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和运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测绘》2017,(6)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越江隧道建成通车。运营中的隧道作为一个变形体,受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等影响,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通过对其进行有规律地沉降监测,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隧道的沉降变形趋势及规律,建立沉降预警机制,为隧道日常维护和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持与科学分析的保障。本文主要从基准点选取、监测点布设、外业测量和成果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上海长江隧道的定期沉降监测方法。该方法为大型越江隧道的变形监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同类工程项目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锦绣馨园地基沉降监测和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降量是建筑物施工期间及竣工后地基变形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高层建筑地基沉降变形监测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采用指数曲线3点法预测最终沉降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江西水利厅近水花园监测为例结合工程实践,论述了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重要性以及观测流程,为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沉降变形监测方法可供实际工程变形监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沉降变形监测相关理论,以宝鸡市某高层建筑工程沉降监测项目为例,首先对监测网的水准基点稳定性进行分析,而后描述了监测网的布设方法,最后通过绘制沉降监测点的沉降荷载时间曲线图对监测成果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20个车站基坑的变形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基坑深度为依据,分别研究了不同风险等级基坑的地表沉降、桩(墙)顶水平位移和桩(墙)体水平位移情况;明确了各监测项目的实测值分布形态,并给出了实测数据的数理统计结果;分析了桩(墙)体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的位置,明确了基坑深度对最大值位置的影响,并着重对该地区基坑工程的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可指导后续郑州地区基坑工程变形控制工作的开展,也可为类似地区基坑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