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微波组合Ⅲ型爆发是指由低频端的微波普通Ⅲ型爆发和同时出现在高频端的微波连续U型爆发构成的组合体。微波连续U型爆发是单个微波U型爆发在同一磁环中的进一步演化的结果,它仍是Ⅲ型爆发的一个次型,因此整个微波组合Ⅲ型爆发也是Ⅲ型爆发的一个次型。微波组合Ⅲ型爆发的辐射源(即高能电子束)来自同一个加速区,只不过在与低日冕区的磁环相互作用中被分离成捕获电子和逃逸电子束,并有不同的运动轨迹,最终同时辐射产生高频端的微波连续U型爆发和低频端的微波普通Ⅲ型爆发.微波组合Ⅲ型爆发的形成与低日冕区的磁环结构密切相关,因而它是微波段的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在日冕或其他天体物理环境中,沿磁力线流动的稳恒态磁流体力学流动的一个定理和一个重要关系。它们是利用宏观动能密度对磁能密度的比例导出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归纳了物质喷射流日冕瞬变的观测特性,求解二维不定常气体动力学方程组,对于一类典型的流场求出了相似解,这类相似解的流动特征和热力学参数的剖面定性地与物质喷射流日冕瞬变的观测特征相吻合。最后还讨论了稠密等离子体喷射人不同磁场位形时所给出的不同瞬变形态。并用以解释日冕瞬变的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4.
用势场方法和格林函数解构造了三维日冕磁场.相关的边界条件是所观测的光球磁场以及光球上2.6个太阳半径的开放场(源表面).所用的光球数据来自高精度的MDI/SOHO观测(2″/像素,1桢/98min).这种外推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太阳大事件在大尺度上的可能触发机制.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分析了活动区NOAA9077的外推日冕场,发现它们的形态与EIT/SOHO的日冕观测相符很好.结合全日面Hα演化,我们推测来自活动区9082的一次激波扰动应该是导致2000年7月14日大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触发原因,该扰动沿着外推所得到的一个磁环系统直接传到大耀斑爆发位置.  相似文献   

5.
用势场方法和格林函数解构造了三维日冕磁场,相关的边界条件是所观测的光球磁场以及光球上2.6个太阳半径的开放场(源表面),所用的光球数据来自高精度的MDI/SOHO观测(2″/像素,1桢/98min),这种外推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太阳大事件在大尺度上的可能触发机制,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分析了活动区NOAA9077的外推日冕场,发现它们的形态与EIT/SOHO的日冕观测相符很好,结合全日面Ha演化,我们推测来自活动区9082的一次激波扰动应该是导致2000年7月14日大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触发原因,该扰动沿着外推所得到的一个磁环系统直接传到大耀斑爆发位置。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冕中稳恒态磁流体力学流动的一个定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凯 《天体物理学报》1995,15(4):387-389
本报告了在日冕或其他天体物理环境中,沿磁力线流动的稳恒态磁流体力学流动的一个定理和一个重要关系。它们是利用宏观动能密度对磁能密度的比例导出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多次产生CME的活动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4月-5月8210活动区在日面上接连出现6次大的爆发活动,搜集了这个活动区在整个日面上软X射线曲线,射电Ⅱ、Ⅳ型爆发,射电日像仪和远紫外观测等资料,它的能量积累过程快,3次软X射线爆发曲线的时间轮廓有一定的相似性。发生日冕物质抛射(CME)时,它的磁环只是局部开放,很快又收拢成一个闭合磁环,在一些非热电子的轰击下,再度被加热,又产生了强列的X射线爆发和射电Ⅱ、Ⅳ型爆发,磁环的薄弱处犹如一个活火山口,CME容易从此处再次喷发,找到非热过程与热过程衔接的拐点,在SXR时间轮廓曲线上它表现为斜率突变点,往往有Ⅲ型爆发作为对应的标志,日冕不同层次上先后出现的Ⅱ型爆发可作为CME出现的有力证据,并可作为判断CME运动速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同日冕物质抛射(CMEs)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基于对Ⅳ型运动爆发的研究以及CMEs开放场的物理条件,探讨了CMEs形成及抛射的物理条件。由于磁通量突然喷发,能量大量释放,在CME闭合场中的等离子体被加速,导致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被大磁环捕获。随着磁环内的热压P和磁压Pm的升高,当β〉βT时磁环将炸裂,从而产生CMEs。抛射出的未离化的等离子体团将产生等离子体基波与谐波辐射。随着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波段联合观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了一个发生于2007年5月23日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爆发事件的起源和初始阶段的物理演化过程.该CME起源于活动区10956内的一个并没有严格地位于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上的U形活动区暗条,该暗条首先被扰动,然后从中间部分开始缓慢上升.在暗条上升运动过程中,从极紫外和软X射线像上可观测到位于暗条上方的日冕磁环也在不断地上升并且有持续向外的扩张运动.最终,这些冕环和暗条一起爆发并伴随着一个位于暗条断开位置附近的日冕暗化区域的形成.这一爆发过程还伴随着一个静止轨道业务卫星(Geostationary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GOES)软X射线流量级别为B5.3的亚耀斑发生,该光斑显示出与CME之间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与CME的"标准"磁流绳模型一致,这些太阳表面活动可以看作是CME的初始演化阶段在日面上的表现信号,并且该CME的亮前锋可能是由预先存在于暗条上方的冕环体系直接演化而来.另外,文中还讨论了与该事件相关的暗条爆发、耀斑、冕环扩张和消失以及日冕暗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封莉  甘为群 《天文学进展》2005,23(3):215-225
日冕加热是太阳物理中一个基本问题。随着一批高性能仪器(如TRACE、SOHO、Yohkoh)投入观测,作为太阳日冕中一种基本结构的冕环,其观测资料日益丰富。冕环加热是日冕加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简要介绍冕环最新观测和研究进展后,以其一维模型为基础,着重讨论了现有冕环加热结构和加热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十年对太阳外层大气的了解有了很大的进展。大部分进展是通过火箭和人造卫星所获得的观测资料和理论解释而取得的。本文总结了日冕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有关日冕的结构,能量平衡,日冕加热机制的理论以及太阳风等的某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同日冕物质抛射(CMEs)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基于对Ⅳ型运动爆发的研究以及CMEs开放场的物理条件,探讨了CMEs形成及抛射的物理条件。由于磁通量突然喷发,能量大量释放,在CME闭合场中的等离子体被加速,导致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被大磁环捕获。随着磁环内的热压P和磁压Pm的升高,当β>βT时磁环将炸裂,从而产生CMEs。抛射出的未离化的等离子体团将产生等离子体基波与谐波辐射。随着等离子体的不断离化,高能相对论电子绕开放磁场线作螺旋飞行,这时等离体辐射降到次要地位,回旋同步加速辐射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就是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如果离化的早,则在微波波段也能看到Ⅳ型运动爆发。这就是微波Ⅳ型爆发,也是微波Ⅳ型爆发罕见的原因。射电运动Ⅳ型爆发源就是日冕抛射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从太阳光球向日冕传输磁能和磁复杂性的过程。活动日冕,作为由电磁场和粒子组成的系统,其唯一的开场表面是太阳光球。光球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磁能和磁复杂性向日冕传播的主要根源;同时,光球上的耗散过程也对日冕磁能和磁复杂性的积累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1982年2月9日同时观测到的两个爆发日珥及一次白光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比较表明,在研究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与爆发日珥的关系时,爆发日珥的形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局部区域磁场结构的变化。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磁场结构模型,对观测结果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TRACE”是“Transition Region and Coronal Explorer”的缩写,译成中文为“(太阳)过渡区和日冕探测者”。这颗人造卫星于1998年4月从美国Vandenberg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它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一个小探测器。TRACE的主要任务是:探测太阳大气的三维磁场结构;随太阳大气流动而引起的温度变化;随时间变化的日冕精细结构;日冕和过渡区的热拓朴(结构)。TRACE的空间分辨率为1弧秒,稳定性为0.1弧秒。自发射以来,它向地面接收站发回了大量珍贵有价值的太阳过渡区和日冕的图像信息。这些  相似文献   

16.
林元章 《天文学进展》1995,13(4):325-334
主要论述宁静日冕洞,以及日冕加热问题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宁静日冕的理论模型、观测模型和混合模型,以及冕洞区大气模型和太阳风加热问题。最后对计划中的日冕空间探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几年以前天空实验室的观测发现太阳日冕中多数瞬变过程是以环状形式发生质量喷射,并且测得环状瞬变过程前导边缘是加速运动或者是等速运动。这些日冕环是细长的环。环中的磁能密度大约是热能密度的十倍。观测表明:磁场是控制日冕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讨论了从太阳光球向日冕传输磁能和磁复杂性的过程。活动日冕,作为由电磁场和粒子组成的系统,其唯一的开场表面是太阳光球,光球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磁能和磁复杂性向日冕传输的主要根据;同时,光球上的耗散过程也对日冕磁能和磁复杂性的积累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非线性无力磁场的等效边界积分方程的基础上,计算了NOAA8100 活动区在1997 年11 月4 日的磁场结构。发现该磁场由一个浮现磁环、一个具有微分剪切的多磁环系统、和大尺度或开放磁力线等三部分组成。2B/X2 耀斑是由于浮现磁环与具有微分剪切的多磁环系统和大尺度或开放磁力线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触发的,发生在浮现磁通量区域附近,并位于不同走向的多个磁环的公共足点处。Hβ双带出现在浮现磁通量区域附近,在浮现磁环的足点处。其中位于开放磁力线附近的亮带暗一些。然而在2B/X2 高能耀斑之后,仍然存在着强剪切状态。表明该活动区松弛到了一个低能态但不是最小能量状态。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12个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 发现它们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分别是快速(>1000 km/s)和慢速(≤800 km/s)各6个事件, 发现这2类CME事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多波段射电辐射类型和不同的日冕磁位形.本文定性地分析了这二个类型的射电爆发的产生过程,指出多重磁极和双磁极结构可能是分别产生二类CME和二类多波段射电爆发类型的原因,并涉及到"磁崩溃"模型与多重磁结构的关系.讨论了CME的不同速度可能是造成多波段不同射电爆发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快速或慢速的CME可能取决于日冕的多重或双重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