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家堡子地区以黑云英云闪长质片麻岩(2.47Ga)为围岩的上壳岩(>2.98Ga)包体中,发育几条近东西走向的韧性变形变质带(2.7Ga)。研究表明,该韧性变形变质带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舒缓波状,发育糜棱叶理、矿物线理和S-C组构。带内的糜棱片麻岩矿物成分复杂且多世代矿物共存。变形前以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00~520℃,压力为0.4GPa;韧性变形同期以夕线石、石榴石、石墨、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630~700℃,压力0.58~0.72GPa;变形期后以十字石、石榴石、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86℃。形成了一条顺时针演化的pTt轨迹。这种复杂的糜棱片麻岩是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孙德有  赵国春 《福建地质》1994,13(2):106-112
政和地区变质岩石在晋宁期遭受了3期构造变形作用(D)。以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为相对时间标志,讨论了变质砂泥质岩石中各种不同产状、不同种类变质矿物的生长期,确定了基质主要加粗期为D2-D3变形期间的静态期。进而将晋宁期变质作用划分为早期、主期和晚期3个变质阶段,变质作用的主期为D2变形期和D2-D3变形期间静态期。  相似文献   

4.
尹光候 《云南地质》1996,15(2):124-137
本文从区调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入手,较详细的论述了该变质带的主要变质期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原岩恢复;由特征变质矿物和单矿物分析及其共生组合的研究,对变质带进行了相带、相系的划分;对叠加糜棱岩比及其退变质岩石(带)特征进行了讨论;由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结合地质特征探讨了变质带原岩及主变质期时代;最后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变质岩变形进行了期次划分,阐述了各期次变形特点及相互关系,并与变质作用作了配套讨论,结合地质特征探讨了各变形期次的时代和变形机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为一套中浅区域变质岩系,综合分析表明其历经三期叠构造变形和变质,且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型式和方位,并提出了其褶皱叠加模式,指出了金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西部变质带是古生代以来的活动大陆边缘和显生宙大陆增生的典范,通过对其变质变形史的研究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对比,认为其对中国造山带的研究,尤其是对大陆增生、增厚及演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变质构造岩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变质构造岩是由变质变形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岩石,形成于地壳不同构造层次上的韧性变形带中,具有明确的构造成因的含义。依据变形机制、组构、同构造新生矿物组合,以及形成环境,将韧性剪切带中变质构造岩分为构造片麻岩系列、构造片岩系列和糜棱岩系列。构造片麻岩系列形成于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以颗粒流动和扩散蠕变变形机制为主,宏观上表现为条纹和条带状构造,微观上为三边平衡结构。构造片岩系列形成于地壳中浅部构造层次上,以位错蠕变和新矿物化作用为主,由同构造新生片状矿物和基质组成。糜棱岩系列主要以位错蠕变变形机制为主,动力重结晶现象普遍,由残斑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粒度变细,S-L组构发育,形成于地壳中-中浅部层次。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化地早元古代变质杂岩可蚜为集安岩九和老岭岩群。前者遭受了一期四个阶段的进变质作用和三幕变形作用,变质达高角闪岩相;后者主要经历的是一期两个阶段的进变质作用和二幕变形作用,变质达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12.
13.
大兴安岭北段兴华渡口岩群多期褶皱解析及变质变形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兴安岭绿林林场一带兴华渡口中岩群属于中元古代层状变质岩系,受长期热动力变质事件影响,形成三个世代褶皱变形构造,其中以第二世代褶皱变形为主。此外,发育两套大型的韧性剪切带,它们在该区构造格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变质与变形作用关系密切,由第一世代至第二世代变质表现有闪岩相的递进变质作用,之后发生了绿片岩相垢退化变质。  相似文献   

14.
浅谈粤西镇安地区震旦纪变质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区调成果,镇安地区前泥盆纪地层为一套受NW向构造控制,典型的局部无序、总体有痛的构造地层单位系统,自下往上可划分为托洞岩组和汶岩组,并主伙前人在区内划分,建立的“震旦纪大绀山组和活道组”值得商榷,它们在镇安地区继续使用是不合适的,有必要且必须根据镇安地区前泥盆纪(震旦纪)变质地层的实际情况建立构造地层单位,托洞岩组和汶岩组不仅适用于镇安地区,甚至在整个云开地区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甘珠尔庙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履桥  邵济安 《地质科学》1998,33(2):140-146
本文讨论了出露在大兴安岭主峰穹状复背斜核部的变质核杂岩。从岩石组合、变质温压条件、变形特征角度阐明了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从变质核杂岩各层之间的产状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变质核杂岩隆升时间以及与大兴安岭隆升的关系。最后通过核部侵位的超镁铁-镁铁质岩探讨了变质核杂岩隆升的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16.
秦岭石人山南缘出露一套元古代的片麻岩,在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下经受了一系列变质变形作用。通过矿物共生组合、石英的动态重结晶型式、石英的分维数分析、石英的运动学涡度测量以及长石的有限应变测量等多种方法对石人山南缘岩石的变质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由南向北随着远离断裂带,石人山南缘岩石的变质变形呈现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岩石中矿物粒径逐渐增大,形成温度逐渐增高,应变速率逐渐降低等特点。反映出随着远离洛南—栾川断裂带,变质相由绿片岩相逐渐过渡到低角闪岩相的特点,岩石退变质程度由强变弱;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岩石变形也逐渐减弱。这些现象说明了石人山岩块南缘的变质变形是受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宽坪岩块由南向华北板块下斜向汇聚俯冲、兼有左行走滑的构造活动对其北侧石人山岩块的影响巨大。因此,石人山岩块南缘的变质变形对研究板块俯冲过程中板缘变质变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南部多层变质基底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以褶皱和逆冲断层为主构造区的压力-温度(P-T)径迹可能是复杂的,在一个变质带内可能变化很大.P—T径迹的复杂变化,是由于褶皱作用和逆冲作用造成的热水平对流、变形期间及变形后发生的热传导,以及褶皱和逆冲断层内相对短时间的热驰豫所造成的.在褶皱区,可以观察到背斜与邻近向斜具有不同的P-T径迹,背斜内是冷却径迹,而向科内是加热径迹,这些不同P—T径迹是由于变形期间发生等温线的褶皱作用,变形后又发生等温线验豫所造成的.在多期变形褶皱区,非共轴褶皱作用造成变形带短距离(<15km)内复杂的P-T径迹,这是因为在每个褶皱作用事件中,重复发生等温线的褶皱作用以及驰豫过程.在逆冲断层为主的构造区,大型逆冲席体的P一T径迹之间存在差异,因为在变形期间从较热的逆掩席体向较冷的下盘发生热传递.逆冲作用期间的热传递引起上盘冷却,下盘加热.在发育多重逆冲席体的地区,P-T径迹可能是复杂的,它将取决于逆冲席体间的热传递速率与逆冲断层发育的相对同步性.本文讨论的褶皱和逆冲断层地区所观察到的P一T径迹,记录了10~5~10~6年的相对短时间间隔.由于小尺度的热扰动会引起矿物平衡,在一个变质带的短距离内,P-T径迹可能变化很大.因此,将P-T径迹用于恢复构造历史之前,必须进行构造及岩石学的双重研究.  相似文献   

19.
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靖  钟大赉 《地质科学》1994,29(4):366-372
研究表明澜沧变质带由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和澜沧变质混杂带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前者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与2期变质作用,形成了呈南北向展布的区域性流劈理S1以及冲断-褶皱构造,主期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以蓝闪石、3T多硅白云母及黑硬绿泥石等高压相矿物为特征。后者在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变质变形之前业已普遍发育近东西向的褶皱构造及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尔后又经历了与前者相同的变形与变质历史。二者主期变质与变形作用发生在279-214Ma,与古特提斯构造发育密切相关,并形成了本带如今呈南北向展布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0.
皋兰群曾经历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相应有三期变形作用。早期形成大面积低绿片岩相矿物组合及顺层片理;主期在此背景上出现热穹窿形式的递增变质带;晚期沿热中心出现大面积混合花岗岩,附近岩石中形成矽线石迭加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