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从地球化学角度讨论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唐山地震是由垂直力引起的。已有资料表明,唐山地震前其震中区及附近地壳内发生过岩浆上涌。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对比,可初步确证岩浆上涌可以产生向上作用的垂直力,唐山地震便是岩浆上涌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2.
经过约25个世纪的时间,人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并收集和记录了有关的资料,有的工作是专门的人员完成的:有的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或者由间接的原因形成的。最近120年以来,这方面的资料得到了系统的收集;近30年来,这项工作和深入地研究与地震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相结合,成了地震预报应用研究的一项工作。引入时间、空间的概念,重新建立了详细记录地震、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对起促进作用和阻力作用的科学上和经济上的限定因素已经有所考虑及评论。  相似文献   

3.
灰山港-煤炭坝地震构造环境及动力因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归纳出灰山港-煤炭坝矿震具频度低、强度小、烈度高;系孤立型及主震-余震型;地震活动无明显的规律性可循和无前兆的突发性等特征,进而分析了地震构造环境、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动力因子。认为该区处在多个活动在块体交汇及活动断裂夹持区域,是构造应力集聚较高地区,加之,区内存在地壳内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上涌的热能附加应力和人类采掘煤矿工程活动引起的诱发地震的功能,以致灰山港-煤炭坝地区时的有矿震活动。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蒙古额尔德尼查干的地震层析图像,揭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对俯冲时间及俯冲作用与岩浆作用时差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板块俯冲与研究区的岩浆活动无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底侵作用年代学的研究,将大兴安岭-燕山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层析图象显示的大陆板内软流圈上涌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破裂形变前兆的空间分布与地震预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很多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过地震过程与破裂过程的相似性。近年来的观察表明,大地震前确有一些前兆现象。但是由于地震现象很复杂,有些现象不易得到反复观测。在地震前发生的现象中,要分辨出那些确为地震的前兆,那些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多年努力才能弄清。  相似文献   

6.
文章重点讨论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构造与大同地震和大同火山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大同地震与周围地区地震具有指示前兆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地震台站工作人员 ,在进行观测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研究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的几个问题 :1、手段单一 ,对于前兆现象无法全面表述。 2、如何识别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3、如何兼顾点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成果的研究,将其深部构造划分为三带:①大型软流圈上涌柱带,主要出现两个大型软流圈上涌柱;②过渡带,呈现4个小型软流圈上涌柱(软块)与岩石圈较厚区(硬块)相间的构造格局;③巨厚岩石圈带,为巨厚岩石圈(鄂尔多斯硬块)稳定区。依据岩石圈热力学衰减原理,一定体积的深部构造可存留200~300Ma之久,而传导人浅表的热量则扩散较快。故以大地热流值为主,结合浅层岩浆活动可将本区中生代与新生代的软流圈上涌柱区分开来:渤海湾柱、大同柱和南阳柱属新生代,邯郸柱、中条柱和吕梁柱则属于中生代燕山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燕山期深部构造与浅表岩浆构造活动关系的模式:在强大的分散热力作用下,软流圈上涌柱柱头中大量热浮物质向上熔蚀薄的岩石圈及下地壳,混染而主要形成中酸性岩及有关矿产;而在软流圈上涌柱与岩石圈的陡接触处,由于该处热力集中,致使幔源物质底侵下地壳,并再熔融上侵形成偏碱性-碱性杂岩及相应矿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地震前兆的观测方面,普遍趋向于将最突出的地震前兆根据可能有的预警时间归类于一种地震发生的模型.例如,Rikitakc(1987)最近收集了418个日本的地震前兆异常,并按照前兆时间作了分类.虽然在可靠性和统计意义上变动很大,但是这种经验观测至少可以分出4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岩石圈厚度变化、大地热流值和莫霍面起伏,结合浅表岩浆构造活动,编制了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略图,建立了燕山期软流圈上涌与岩浆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式,总结了该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岩石圈厚区与软流圈上涌区共存.同时,按生成机制对该区软流圈上涌进行了类型划分:中生代燕山期(J-K1)、早新生代(E2-E3)主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中、新生代(K2-E1)及晚新生代(N-Q)被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即大城市的出现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列举了被认为是城市激发的震例,讨论了城市地震发生的机理,其中仅从重力荷载这一个方面的定量讨论中也可以得出:如果其它外力对地震有激发作用,那么城市激发地震的现象更值得重视,还讨论了涉及到城市激发地震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和我们团队的李秉元、师洁珊、贾维九、高银秀、张宗润等同志,在地震战线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以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钻孔应变测量的途径寻找其变化特征与地震过程的关系,尤其是地震发生的前兆异常特征。我们一直力求将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相结合。不管是在地震台站几十至近200米深的钻孔中进行的地壳应力-应变活动的监测与预报实践探索,还是在大庆油田近1000米深的油井中开展套管综合监测以探寻套管成片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的研究,我们全身心地从事着艰苦的、极具开拓性的工作。也许是地球的神秘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地震前兆观测场的要求 ,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在依据观测场的要求是如何合理分布各观测点。并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仪器观测技术系统的组成 ,前兆台网仪器安装过程及仪器安装过程需注意的事项。对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安装做了小结。对此次仪器安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摆放仪器、规范综合布线、传感器密封、避雷地线等做了几点建议。笔者结合多年的维修实际操作经验 ,对地震前兆仪器的设计如何提高仪器标准化、集成化、为维修的方便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地震学历来否认地震波速对于时间的变化。即使是随时间而变,也可忽略10~2年时间量级,而一直在研究其空间分布。基于这种观点,利用所观测的地震波速走时数据,寻求地球内部的速度结构至今仍是枉然。直到最近,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才把固有的常识颠倒过来了。明确了地震波速从地壳到上地幔之间在短时间内是发生变化的。然而,地震发生的机制与前兆现象的发现方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松泽(1976)认为:“板块论与岩浆论主要区别在于对应变能存贮的方式持不同的观点。根据这种方式的不同,应该显露出应变能增减状况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有无同大地震的预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由于地震发生原因的不同,所产生的前兆现象的显示也各有差异。反之,明确前兆现象的发生、展开与消失的机制及其时间的变化方式.不仅对树立地震预报的实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大地电磁(MT)地震前兆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和扩展膨胀各向异性(EDA)电性前兆识别。不同的MT参数以不用的形态特征和方式,从不同侧重面反映地球电导率结构特征,充分利用包含于各参数内的信息,对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可靠地判断新出现的MT前兆。EDA电性前兆是由孕震期间深部原地应力场的变化引起的,可能出现在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因而该前光是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地震前兆,利用MT法进行监测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地震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采用推广Grassberger-Procaccia算法从典型震区的地震数据计算地震多重分形分布的广义维数谱以确立较敏感的强震前兆,讨论了该算法的精度,数据量要求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在淮北杨柳矿区,层状或脉状侵入的岩浆岩导致主采煤层呈现较人范嘲的吞蚀、烧变、焦化、变溥现象,Ⅲ常规地震时间剖面及顺层层拉平切片上难于确定其分布范同。为了精细确定主采煤层巾岩浆侵入的影响范田.基于煤层反射波振幅、波形、能量的同一性及差异性特征,利用优化后的地震多属性尤监督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表明,3煤层未受到岩浆侵入,而10煤层岩浆侵入比较明显,其在成果图上呈现出犬范围的黄色团块状及脉状特征。与实际钻孔揭露资料对比,利用地震多属性聚类分析技术圈定的岩浆岩分布范嗣符合率达78%,具有较高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世界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有可能首先在中国实现突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成功地做出了一些地震的临震预测及年度 (中期 )预测。可以预测几千km以外的 7级以上大地震。预测地震 3要素 (发震时间、震级及地点 )所达到的精度在地震史上也是罕见的。文中介绍了我们所用的主要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引潮力共振叠加等。文中还介绍了几次较好的临震预测及年度预测震例。从近几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证明 ,对 7级以上大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