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满足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浅层地热能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三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国土资源部这一部署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表明我国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些问题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通知》从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加强监测等三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一部署表明,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将步入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3.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实现供热制冷,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产业,对促进地热资源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诸城市在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浅层地热能的特性,以及国内外地热泵技术与浅层地热能应用发展趋势.分析了我省浅层地热能的地质条件和推广应用的优势,并提出了我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无污染、分布广、可再生、能量大以及可就近利用等诸多优势的洁净能源。以陕西省4类典型地貌单元(风沙高原区、黄土高原区、河谷阶地区和山间盆地区)的10个代表性城市(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安康、汉中和商洛)为例,综合各类地质条件,分析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岩土体热物性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基于10个城市的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结果,评价了每个城市浅层地热能的热容量、换热功率和潜力分区。将代表性城市的评价结论推广到典型地貌单元,针对性地给出了开发利用建议。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段,研究典型地貌单元浅层地热能的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方案,为加快推进浅层地热能广泛使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亦为构建环境与友好型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浅层地热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环保、清洁、储量巨大的新型能源资源,逐渐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重视。该文选取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威海市环翠区进行了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为威海市环翠区更好的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鲁北地区于2001年已陆续开始应用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但区内的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工作却严重滞后,制约了区内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为促进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省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资源评价工作,前期在调查区域内开发利用现状和摸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地下水换热方式和地埋管换热方式进行了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采用热储体积法对该区的浅层地热容量进行了计算,得出鲁北地区浅层地热容量为29.386×1015kJ/℃;并根据适宜性分区结果,分别对地下水式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可利用换热量也进行了计算,得出地下水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0.848 9×1010kW·h,地埋管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6.526 1×1012kW·h。  相似文献   

8.
正地热能是一种清洁低碳、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安全优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相比于其他能源具有零排放、持续性好等显著优势,在未来清洁能源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有望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新方向。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出台《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同年12月,十部  相似文献   

9.
信息视点     
正两部委联合通知各省区市启动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与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编制本省(区、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并于今年年底前上报。通知要求,各地要收集整理本地区地热资源勘探评价成果,结合本地地热资源特点及用热、用电市场需求,组织编制地热能开发利用发展规划,明确地热能开发利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区域布局和开发时序,提出适合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保障措施。近期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以浅层地温能供暖(制  相似文献   

10.
浅层地热能是地热资源的组成部分,分布广,利用价值大,既可缓解能源紧张矛盾,又有利于保护环境。该文分析了郓城县浅层地热能条件,对地埋管换热方式有关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对郓城县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了计算评价,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潍坊市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调查区内浅层地热热容量可折合标准煤1355.28万t,利用范围较广。该文对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勘查论证不充分,开发过程和开发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为综合开发利用该资源,改善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 2007年1月30日,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技术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原计划250人左右的会议,却吸引来400余人,会场不得不重新选定.这种火热,实际上是地热在能源中地位上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2007年1月30日,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技术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原计划250人左右的会议,却吸引来400余人,会场不得不重新选定。这种火热,实际上是地热在能源中地位上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定性、半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地埋管换热系统适宜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野外试验、室内测试等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选取地下水埋藏深度、砂层厚度、成孔难易程度、地面沉降、热扩散率、比热容、综合热导率等7个评价指标,将东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这是东营地区第一次利用实测数据开展浅层地热能适宜性评价,为今后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热能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海南州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现就共和县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16.
利津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区,沉积有较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一般300~400m,浅层地下水水位埋藏浅,资源丰富,浅层地热能巨大,且和大多数建筑之间空间宽松,适于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和工程施工,应用前景广阔。浅层地热能具有高效节能、生态环保等显著特点。高效节能:制热系数高达3~4.5,而锅炉仅为0.7~0.9,地源热泵供暖与传统燃煤锅炉供暖相比节能20%~50%;制冷时要比普通空调节能15%~20%。生态环保:不向大气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和热量等,真正实现了供暖(冷)建筑使用区域的零排放,零污染。近几年,利津县把地热资源开发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17.
浅层地热能开发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在合理的前提下,开采浅层地热能,是不会引发地质灾害的,所以地质环境的监测必须要做. 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一样,浅层地热能也已经在<可再生能源法>中被明确列入新能源所鼓励的发展范围,但在实际的推广利用中,所获得的关注却远远不如前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豫东地区工农业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供水日见不足,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加之环境对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深层淡水已成为开发利用的重要水源。笔者集供水管井技术、成井工艺、质量、技术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豫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管...  相似文献   

19.
为给地源热泵系统管理和维护、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及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推广提供依据,以山东省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嘉明分院为例,利用监测的地源热泵系统能效监测系统,对地源热泵系统低负荷运行状态下能效进行了分析,对效益潜力进行了评价。该套系统机组、系统名义能效均达到了1级标准,根据其2022年制冷季能效监测,该套系统机组、系统制冷能效比与系统负荷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建筑物室内用户侧使用率较低,系统负荷不高,实际的机组和系统制冷能效比较低,系统实际使用效益不佳。按照典型年采用温频法计算了系统的制冷季效益潜力,即制冷季常规能源代替量94403kgce,热源价值84971元,节能的热源价值制冷季一次能源节能率40.90%,供冷期二氧化碳减排量233175kg,二氧化硫减排量1888kg,粉尘减排量944kg。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超级寒潮"的来临,北方地区供暖"火力全开",却不免让人担忧雾霾频频造访,南方地区则"供暖"呼声一片。分布普遍、利用简便的新型清洁能源——地热的开发利用,或可以解南北之忧。据测算,我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每年。丰富的资源如果有效开发,可大大优化能源结构。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要达到5000万吨标煤。路线图、时间表已定,我国地热资源正迎来迅猛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