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CT血管造影(CTA)联合减影CTA(S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分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疑似患者分别进行常规CTA、减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诊断实验评价方法比较两种CTA法与DSA法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率及其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CTA显示共62条颈动脉狭窄,SCTA显示共80条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DSA显示共76条颈动脉狭窄,常规CTA与DSA检出颈动脉狭窄有差异,SCTA与DSA检出颈动脉狭窄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8.9%(60/76),特异度为85.7%(12/14),阳性预测值为96.8%(60/62),阴性预测值为42.9%(6/14);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8.7%(75/76),特异度为64.3%(9/14),阳性预测值为93.7%(75/80),阴性预测值为90.0%(9/10),与CTA比,S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P<0.05)。结论: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和分级方面,SCTA较常规CTA更能准确反映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动性肺结核高分辨CT影像学特点及联合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血清结核抗体(TB-Ab)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疑诊活动性肺结核198例,入院后均接受高分辨CT检查、T-SPOT.TB及TB-Ab检查,总结活动性肺结核高分辨CT特点及T-SPOT.TB、TB-Ab联合诊断效能.结果:112例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见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各92例(82.14%),支气管管壁增厚82例(73.21%),肺实变86例(76.79%),空洞征82例(73.21%),线状影81例(72.32%),液体支气管征81例(72.32%),磨玻璃征64例(57.14%).高分辨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7.67%、82.56%和79.80%,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9%和73.96%;T-SPOT.TB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54%、90.70%和93.4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4%和93.98%;TB-Ab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28.57%、82.56%和52.02%,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09%和44.10%;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32%、95.35%和96.46%,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6%和96.47%.结论:活动性肺结核高分辨CT特异性征象为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支气管管壁增厚、肺实变、空洞征等,有助于其诊断及识别.而T-SPOT.TB对活动性肺结核诊断效能最高,对其无法确诊病例可辅助高分辨CT及TB-Ab检查,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活动性肺结核高分辨CT影像学特点及联合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血清结核抗体(TB-Ab)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疑诊活动性肺结核198例,入院后均接受高分辨CT检查、T-SPOT.TB及TB-Ab检查,总结活动性肺结核高分辨CT特点及T-SPOT.TB、TB-Ab联合诊断效能.结果:112例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见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各92例(82.14%),支气管管壁增厚82例(73.21%),肺实变86例(76.79%),空洞征82例(73.21%),线状影81例(72.32%),液体支气管征81例(72.32%),磨玻璃征64例(57.14%).高分辨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7.67%、82.56%和79.80%,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9%和73.96%;T-SPOT.TB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54%、90.70%和93.4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4%和93.98%;TB-Ab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28.57%、82.56%和52.02%,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09%和44.10%;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32%、95.35%和96.46%,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6%和96.47%.结论:活动性肺结核高分辨CT特异性征象为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支气管管壁增厚、肺实变、空洞征等,有助于其诊断及识别.而T-SPOT.TB对活动性肺结核诊断效能最高,对其无法确诊病例可辅助高分辨CT及TB-Ab检查,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经我院门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9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共290支血管,CTA发现22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223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44%、96.15%、97.35%、93.46%、94.96%。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A与DSA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21例SISMAD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A及DSA检查。计算CTA对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两者在诊断SISMAD的准确率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以DSA为金标准,CTA对SISMAD的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21例患者中,经CTA诊断20例为SISMAD,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CTA诊断SISMAD的准确率为95.23%,两者诊断SISNAD的准确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Yun分型方法,其中Ⅰ型8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按Yun分型,对Ⅰ型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84.61%、75%和84.61%;Ⅱa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60%、87.5%、60%和87.5%;Ⅱb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71.43%、85.71%、71.43%和85.71%。CTA对SISMAD检查结果与DSA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38)。结论:CTA可快速准确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并能够准确分型,对临床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T2WI)上直肠癌系膜淋巴结的MRI特点,探讨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依据,旨在提高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2例直肠癌患者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以淋巴结短径≥ 3 mm及≥ 5 mm为基准,结合内部信号(分为信号混杂及信号均匀)、边缘情况(分为边缘光整及边缘毛糙),对直肠癌系膜脂肪筋膜内淋巴结进行N分期。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统计分析MRI在诊断直肠癌的术前N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62例患者,以淋巴结≥ 5 mm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7.42%,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86.84%,阳性预测值为75.00%,阴性预测值为78.57%;以淋巴结≥ 3 mm作为阳性指标时,诊断准确度为75.80%,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68.00%,阳性预测值为63.60%,阴性预测值为89.66%;淋巴结≥ 3 mm组的敏感度高于≥ 5 m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结合内部信号特点及边缘情况后,淋巴结≥ 5 mm组诊断准确度为83.87%,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97.37%,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83.43%;淋巴结≥ 3 mm组诊断准确度为90.32%,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94.74%,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90.00%;两者诊断效能均较单纯淋巴结大小为阳性指标时有所提高,尤其以淋巴结≥ 3 mm组诊断效能更佳,其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转移标准时,3 mm较5 mm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低;结合淋巴结的信号及边缘情况,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而且3 mm时更加明显。因此,在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时,应依据淋巴结大小,结合信号以及边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探讨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CA及CAG检查,将CTCA与CAG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评估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结果: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好(kappa值=0.839)。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单位时,CTC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2%、95.2%、89.1%、97.6%和96.2%;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时,相应的值分别为98.1%、96.3%、92.7%、99.0%和96.8%。结论:低管电压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扫描图像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评判小肠袢聚集对预测腹膜假黏液瘤(PMP)患者小肠系膜挛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黏液瘤科1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其中31例术中证实存在小肠系膜挛缩,148例无小肠系膜挛缩,通过CT轴位、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技术分别进行小肠袢聚集的判定,并进一步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诊断效能,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ROC曲线及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小肠袢聚集的检出率:VR>冠状位>轴位>矢状位,对系膜挛缩诊断效能的预测:VR>冠状位>轴位>矢状位。采用ROC曲线分析小肠袢聚集对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诊断效能:轴位敏感性58.8%、特异度79.6%、阳性预测值46.5%、阴性预测值86.5%;冠状位敏感性55.9%、特异度89.6%、阳性预测值61.4%、阴性预测值87.1%;矢状位敏感性50.0%、特异度72.6%、阳性预测值35.4%、阴性预测值82.8%;VR敏感性76.5%、特异度78.8%、阳性预测值52%、阴性预测值91.8%。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通过轴位、冠状位、矢状位、VR对小肠袢聚集的判定与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结果有较高相关性。结论:单一轴位CT图像对于小肠袢聚集的评价效能有限,结合冠状位和VR,有助于提高小肠袢聚集评价的准确性;小肠袢聚集对于预测小肠系膜挛缩的结果有较高相关性;单纯利用小肠袢聚集判定小肠系膜挛缩,敏感度及特异度有限,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研究提高术前小肠系膜挛缩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7例原发肿瘤、16例术后可疑复发或转移)行18F-FDGPET/CT显像,与常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7例原发肿瘤患者中,PET/CT和常规影像学对原发病灶的诊断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vs28.6%,100%vs100%,94.1%vs70.6%,100%vs100%和90.9%vs66.7%,两者比较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对转移淋巴结数目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2.3%,46.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6例可疑复发或转移患者中,PET/CT及常规影像学对病例数的诊断无统计学差异,对病灶数目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vs48.7%,77.8%vs66.7%,77.1%vs52.1%,93.8%vs86.4%及43.8%vs23.1%,两者比较敏感性、准确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8F-FDGPET/CT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在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随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A在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7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首先随机选择CTA及MRA两种无创伤检查中的一种,随后均行DSA检查。以DSA和外科手术确诊为参考,比较CTA,MRA及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优势和不足。选择相应治疗后,行CTA+DSA或MRA+DSA复查,评价动脉瘤的残留情况。结果:①50例行CT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6例。CT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100%和98%。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97.92%。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5.74%和9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50%和97.83%。②47例行MR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5例。MR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0%、97.67%和93.62%。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5.45%。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7.73%和95.7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7.73%。③48例接受动脉瘤颈夹闭术的患者行CT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CT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73%、100%和97.78%。42例接受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患者行MR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MR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66.67%和97.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稍优于DSA,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稍低于DSA;同时CTA及MRA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及空间关系;综合比较,我们认为CTA对于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确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可作为术后较为理想的随访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急性结肠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急性结肠出血9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分析诊断,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部分与DSA对照。结果:9例临床拟诊急性结肠出血患者,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7例,出血显示率77.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6iCT双下肢血管成像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256iCT双下肢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腹腔干水平到达足底,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入EBW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75例患者在行CT扫描后的1~2周内行DSA检查,将256iCT血管图像与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575个动脉节段中,150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为诊断标准,256i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8.8%、99.7%;对于显示中度以上狭窄,256i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3%、97.8%、98.2%。256i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DSA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0.945)。975处节段性病变中,905处管壁存在管壁粥样斑块,12处为附壁血栓。结论:256iCT下肢血管成像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的影像学手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能CT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行双能CT和MR检查,观察软组织CT图像、双能CT肌腱伪彩(DETC)图像和MR图像上ACL。以MR图像为参考标准,评估双能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预测值。结果:MR图像、软组织CT图像、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明确的ACL损伤的例数分别为23、11和20。软组织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47.8%、100.0%、100.0%、36.8%和60.0%;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各预测值分别为82.6%、85.7%、95.0%、60.0%和83.3%。与软组织CT图像相比,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有明显增加(敏感度和准确度相应的χ2值分别为6.133和4.022,P值均<0.05)。结论:联合双能CT的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可诊断ACL损伤,并具有较高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