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1990-2007年贡嘎山海螺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使用1990-2007年近20 a的径流和相应的降水、温度等资料,对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冰川河年径流与季节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与季节径流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各个季节径流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平均地温逐年升高是海螺沟年平均径流量增加的关键因素,相对影响力为77%,降水因子占23%.春季径流量的增加归因于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其影响程度为68%;温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径流的主要因子,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相对影响程度分别为34%、 31%;降水量增多、平均地温升高是秋季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对影响程度分别是35%、 65%;影响冬季径流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地温,影响程度分别是36%,64%.温度是影响冰川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共性主导因素,气温升高及其导致的地温显著增加是海螺沟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指数变化与地表温度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对升温过程的响应, 利用1982-2006年国家标准地面气象站地表温度和GIMMS-NDVI数据集, 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1982-2006年, 高寒草地NDVI、地表温度整体均呈现增加趋势, 年均NDVI、生长季NDVI、年最大NDVI(NDVImax)与年均地表温度、生长季地表温度的上升趋势分别为0.007 (10a)-1、0.011 (10a)-1、0.007 (10a)-1与0.60 ℃·(10a)-1、0.43 ℃·(10a)-1; NDVImax与地表温度显著相关的地区达70.49%. 但是高原地形、气候、水文环境的空间差异性导致高寒草地NDVI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十分复杂. NDVImax与年均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在返青期和枯萎期, NDVI与地表温度均为显著正相关. 不同的植被覆盖条件下, NDVI对地表温度的响应不同:植被覆盖差以及退化严重的地区, NDVImax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 反之, NDVImax与地表温度主要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阿尼玛卿山不同海拔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阿尼玛卿山地同一坡面的不同海拔高度获取的4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不同海拔梯度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各年表中较高的信噪比SNR和样本总体解释量EPS表明,各采样点树木中含有较多的共同环境信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反映了高海拔小生境差异对树木生长影响较大;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随海拔升高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气候因子对整个坡面的树木生长起着主导影响,其中气温的作用更大一些.可靠年表的平均序列长度随海拔升高变短,表明树木生长是沿着山坡逐渐向上迁移的.不同海拔树轮宽度可靠年表间高频变化一致,10 a滑动的高生长和低生长的不一致则反映了低频变化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生长在森林上限的树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滞后于森林下限,生长在最大降水高度附近的树木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4.
黄河源区地表湿润指数及与气象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河源区地表潜在蒸散,分析了区域1961-2009年49 a来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并进行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49 a来黄河源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相对湿冷,70年代半湿冷,80年代为弱暖湿型,90年代暖干化明显.但进入21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以来,黄河源区降水增多,湿润指数上升,表现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不同季节湿润指数变化略有不同,比较而言,49 a来地表湿润指数在冬春季呈增加趋势,夏秋季呈减小.湿润指数对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河源区地表潜在蒸散,分析了区域1961-2009年49 a来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并进行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49 a来黄河源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相对湿冷,70年代半湿冷,80年代为弱暖湿型,90年代暖干化明显.但进入21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以来,黄河源区降水增多,湿润指数上升,表现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不同季节湿润指数变化略有不同,比较而言,49 a来地表湿润指数在冬春季呈增加趋势,夏秋季呈减小.湿润指数对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1980-2017年青海省玉树地区季节冻土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玉树地区5个气象台站1980-2017年逐月温度和最大冻土深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玉树地区最大季节冻土深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探讨,在分析冻土深度与气温及地表温度变化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最大冻土深度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1980-2017年玉树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以10 cm·(10a)-1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代际间变化则表现出“减-增-减-增”波动特征,年内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温度变化对局地季节性冻土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性,除平均最高地温外其余各温度因子与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冻土影响最大的是平均地温,其次为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季节性冻土对气温变暖的响应呈现为退化状态。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温度影响因子主成分回归表明,近年来气温和地温的显著升高是玉树地区冻土退化的最大驱动力,响应模型对估算玉树地区未来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36,他引:29  
吴青柏  沈永平  施斌 《冰川冻土》2003,25(3):250-255
从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出发,利用青藏高原活动层监测数据,讨论了冻土水热过程与植被生长环境的关系,比较了季节冻土区与多年冻土区水热过程的差异及与植被的关系,同时讨论了不同草地生态冻融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冻土及水热过程不仅控制着地表状态的变化,影响着植被的发育程度,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旦地表条件被破坏,干扰了冻土水热过程与地表植被生长间的平衡关系,将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出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北岸天然草地小尺度地表径流与降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06-2008年3 a观测的天然草地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及大气降水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特性、 土壤水分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结果表明: 青海湖北岸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16%, 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径流系数夏季>秋季>春季, 冬季不产生径流;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盛夏的7-8月, 年水土流失量主要由大降水造成. 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径流量与30 min最大雨强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 径流量与降水量和30 min最大雨强的乘积也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径流量的大小更多地受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共同影响, 地表径流与降水前0~20 cm的土壤水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天山硫磺沟矿区为典型研究区域,结合多时相遥感数据及野外调查成果,分析研究区内矿区分布、开发和环境变换间的响应关系.利用不同时相及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提取生态环境时空变化信息,结合GIS空间技术对矿区的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建立了1975-2004年间矿区环境变化定量分析模型.针对矿山开发对植被的影响,分析了30年间矿山环境下植被生长状况,探讨了研究区矿产开发对自然环境系统影响的过程、机制及危害.应用空间(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绘制了矿产开发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分布范围等专题图,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陆生蜗牛壳体碳氧同位素组成记录了环境气候信息,是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的一个良好指标。文章在前人对现生蜗牛壳体碳氧同位素的环境意义研究基础上,通过增加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新疆地区(受西风带控制)、川西地区(受印度季风控制)以及东北地区(东亚季风北端)的现生蜗牛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结合中国其他地区已有数据,总结探讨所有研究区已有蜗牛壳体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回归分析蜗牛壳体碳氧同位素组成与降水量、温度、湿度、蒸发量及干燥度等5个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全国范围内的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年均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具有明显负相关关系,与年均蒸发量及干燥度具明显正相关关系,年均温度大于9.5℃采样点的蜗牛壳体碳同位素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蜗牛壳体氧同位素组成与各种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显示无明显的相关性,可能由于不同区域蜗牛壳体氧同位素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也可能是由于蜗牛壳体氧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导致。总之,蜗牛壳体碳同位素较为忠实地记录了有效降水引起C3植被同位素变化的信息,而对蜗牛壳体氧同位素记录的信息的解读还不明晰,仍需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分别位于西北特干旱、干旱、半干旱3种主要气候类型区的敦煌、武威(1981—2005年)、定西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05)年的气候变化对春小麦各个物候期及其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台站的气候变化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同,武威和定西的气温增加而降水量减少,气候均呈现暖干化趋势,但前者的变化量大于后者。所不同的是敦煌站的气温和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结果,一方面显示了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影响春小麦生长的主导因子不同,影响敦煌、武威、定西3站春小麦生长期天数和产量的主导气象因子分别为≥0℃积温、日均温、降水量。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同一气象因子对不同地区作物的影响程度、强度和方向都不同,日均温的增加对不同地区春小麦生长期的负效应表现为武威>敦煌>定西;≥0℃积温对春小麦生长期和产量的正效应表现为敦煌>定西,对武威春小麦的生长期有正影响,而对产量有负影响;降水量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定西春小麦生长期和产量的正影响最大且极为显著(P<0.01);日照时数对不同地区春小麦整个生长期和产量的正影响敦煌>定西>武威。气候变化最终导致敦煌站春小麦的产量以8.8 g/(m2·a)的速率显著增加,武威、定西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春小麦产量分别下降0.3 g/(m2·a)、5.5 g/(m2·a)。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其次是各地的栽培条件、田间管理(如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非气象因子的不同所致,各地作物的生长及产量形成都是气象因子和非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HT5H]关〓键〓词:[HT5K]区域差异;响应;气候变暖;春小麦  [HT5H]中图分类号:P463.2;S162.5〓〓〓文献标识码:A[HT5SS][HK]  相似文献   

12.
巴里坤盆地现代气候波动及近250年来的冷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相关普查找出巴里坤山区年表7的生长限制因子为上年6—7月均温,从而得到了巴里坤近250a来冷暖变化的替代序列。该序列的低通滤波曲线,揭示了近250a来的冷暖变化事实。方差分析指出,巴里坤冷暖变化的主要周期为126a。温度曲线与天山冰川进退时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渤海沿岸广泛分布有沼泽化、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本区在20000—12000aB.P.为干旱期,沙漠化呈正向过程;12000—2500aB.P.为暖湿期,沼泽化呈正向过程;2500aB.P.至今为向干冷转化期,湖沼迅速消失,盐渍化由发展转向减轻—脱盐,沙漠化则日趋严重。特别是近100年来其趋势更为明显和严重,成为本区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这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和地质环境变化所控制。作者根据地质历史时期三化现象的演替规律,预测演化趋势,并研究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Precipitation and groundwater are essential to water circulation and they mutually influence. Groundwater is the main water supply source in Hebei Plain. On the other hand,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recharge is the main supply source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e studies on Hebei Plain climatic change featur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is paper selected 10 ground climatological stations in Hebei Plain in terms of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from 1961 to 2010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Hebei Plain in recent 50 yea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basically is stable;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presents an obviously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t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on the whole and gradually tends to increase from the coastal to inl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50 years owns obvious interannual change featur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with a trend of overall periodic decrease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The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annual me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piedmont plain to coastal plain. Hebei Plain has a warming and drying development trend on the whole. In space, piedmont plain belongs to the high-temperature and few-water area; coastal plain lies in low-temperature and much-water area; and central plain is in transitional zone. The climatic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two influential factor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Further revealing of the climatic change features of different geomorphic types and measuring and distinguishing of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ic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groundwater remain to be further explored.  相似文献   

15.
Changes in global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ay have potential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s; however, measurements to predict trends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been limited and sometimes contradictory. In this study, an assessm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signals in the seas off Mexico is presented and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 and the world ocean, and to selected basin scale climatic indices of the North Pacific, the Atlantic and the tropical Pacific variability. We identified eight regions with different exposure to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Pacific, the west coast of the Baja California peninsula with mostly no trend, the Gulf of California with a modest cooling trend during the last 20 to 25 years, the oceanic area with the most intense recent cooling trend, the southern part showing an intense warming trend, and a band of no trend sett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North-Pacific and tropical-Pacific variability patterns; in the Atlantic, the northeast Gulf of Mexico shows cooling, while the western Gulf of Mexico and the Caribbean have been warming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Potential interactions with fisheries and coastal sensitive ecosyste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孙爽  胡克  李琰  杨俊鹏 《现代地质》2022,36(1):68-76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山溪性小河流具有瞬时大通量、受极端气候事件控制、沉积物快速输运等特性,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监测数据和系统总结,其对全球沉积物输运的影响被低估,导致对于这个不同于大河流域的河海交互和风化传输系统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揭示不同气候带山溪性河流在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沉积物输运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  相似文献   

17.
In Algeria, the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decade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se hazards on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of Macta (Northwest of Algeria). The study of climatic pulsations is implemented from the climate coefficient changes and its moving averages over 3 years. Variations of this coefficient based on years, for the period 1949–1973, show an alternation of wet and dry years. Starting from 1973, a very dry period of more than 20 years was installed in the basin, with deficits ranging from 22% to 72%.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urface water deficit can damage the environmental balance and consequently affect the various human activities that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the use of thes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厚度年际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冻土活动层是冻土地区地层内水热交换最为活跃的区域,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黑龙江省气候环境独特,冻土活动层受到地理位置(坡度、坡向及高程)、下垫面因素(地表土壤含水量、植被、积雪)及太阳辐射(地表反照率、土壤感热及潜热通量)等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通过灰色关联、相关分析、趋势度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年内尺度上,冻土活动层厚度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及植被的影响较大;年际尺度上,冻土活动层与积雪、植被、潜热通量呈负相关,并在不同的区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感热通量呈正相关,并在部分区域呈极显著正相关。近30 a来冻土活动层及各影响因素在各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各影响因素对冻土活动层厚度影响程度不同,由高到低依次受到潜热、土壤含水量、植被、感热及雪深的影响,特别是潜热对冻土活动层厚度长期变化的贡献率达到35.09%。这种现象与东北地区独特且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近30 a来各因素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疆卡群水文站和塔什库尔干气象站1959~2005年的观测资料,运用小波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多时间尺度研究叶尔羌河源流区近50年来年径流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以及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1)年径流、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变化周期几乎一致,年径流和年降水量都存在24年的主要变化周期,而年平均气温则是23年。2)年径流量表现出具有时间尺度依赖性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与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3)年径流变化是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的结果,从8(23)年、4(22)年和2(21)年时间尺度上来看,年径流量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矿物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气候敏感区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的矿物学分析表明,DG03孔岩芯的矿物主要包括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文石、白云石、石膏及石盐等。岩芯记录了尕海湖约11 ka以来(AMS 14C年龄)的古环境变化。根据矿物、碳酸盐含量及岩性的变化,整个岩芯可划分为三个部分:Ⅰ. 约11 ka~10 ka BP,晚冰期末期;Ⅱ. 10 ka~4 ka BP,全新世早中期;Ⅲ.4 ka至今,全新世晚期。矿物组合表明,自晚冰期以来,尕海湖先后经历了湖泊演化的逆向和正向演化阶段,即尕海湖先后经历了晚冰期的干冷气候,早全新世的暖干气候,中全新世的暖湿气候以及晚全新世以来的逐渐干冷的气候。岩性分析还表明,尕海湖沉积环境复杂,存在多种微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