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为了深入认识近代特大干旱事件的成因,利用中国1900年前后旱涝等级资料、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和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资料等,分析了1900年前后中国特大旱灾的旱情及其形成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1)1900年前后的特大旱灾出现在100年来年代际变暖期,以北方干旱最严重,且多灾并发。(2)1900年前后是年代际夏季风最弱的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和西伯利亚高压年代际增强期是特大旱灾发生的直接原因。(3)强厄尔尼诺事件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低值期,也是1900年前后特大旱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灾害是甘肃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以甘肃省1990~2010年的干旱受灾面积和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旱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旱灾受灾指数在22%时的旱灾受灾概率最大,超过80%的旱灾受灾可能性就很小;旱灾风险值显示,农业旱灾受灾指数>10%~20%时的风险概率为1~1.6 a一遇,农业旱灾受灾指数>50%时的风险概率为12.2 a一遇,呈现出干旱发生周期短、发生频率高的特点,这说明甘肃省的农业旱灾出现频率高,发生周期短,灾情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增加了对甘肃省农业旱灾的认识,对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一次特重旱灾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秋~2010年春,四川川西南山地,以攀枝花为代表的秋冬春特重旱灾,是中国西南大旱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1965~2010年攀枝花所属台站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旱灾气候背景、气象干旱指标和灾情评估规定,对该区域、该时段特大干旱发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干旱是在攀枝花季节性干旱背景下,因长时间少雨而形成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旱灾程度深的极端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58个牧业旗县为分析区域,以北方牧区频繁发生的旱灾为分析对象,从旱灾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致灾阈值着手,通过各指标干旱等级阈值的划分,与灾害发生实际情况对比,选择适合不同下垫面的干旱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根据此标准确定致灾因子强度,统计发生概率,通过干旱致灾危险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完成内蒙古牧区春季旱灾潜在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分析结果如下: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作为干旱的评定标准,不同的下垫面选用不同的干旱等级阈值,草甸草原、森林植被用气象干旱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干旱等级阈值效果较好;典型草原用北方干旱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典型草原干旱等级阈值;荒漠草原、沙地植被、荒漠均用北方草原干旱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荒漠草原干旱等级阈值;人工植被用气象干旱或农业干旱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干旱等级阈值。内蒙古牧区春季干旱潜在致灾因子危险性程度由东北向西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春季干旱对内蒙古中西部牧区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山东的旱灾及其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历史文献和调查统计资料,评析了山东700多年(1264~1990年)来曾发生过的旱灾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自元朝的1264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计685年中曾发生旱灾418年,三年两遇;1949~1990年42年中发生旱灾21年,两年一遇。可见,山东旱灾发生之多。每遇旱灾都对国计民生造成严重损失,并造成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近海滨地区海咸水侵染、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因此认为,旱灾是山东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500年华北地区最严重的干旱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玉琼 《气象》1991,17(3):17-21
本文用早涝等级资料,根据文献的公式计算了华北1470—1979年的逐年旱灾指数。结果表明,公元1637—1643年是该区近500年来旱灾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重的时段。此间年降水和5—9月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至少偏少1—5成。通过这次旱灾对当时杜会经济和政治影响的研究和分析说明,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是影响杜会经济稳定,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1999年全省39 a的农业旱灾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旱灾灾情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灾情与降水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省干旱受灾面积预测模式,为农业灾情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满足草原生态气象业务的开展和社会公共气象服务需要,针对内蒙古年内和年际气候干旱所引发的草地旱灾及其影响,根据内蒙古草地气候和草地类型等特征,通过土壤水分平衡基本原理、积雪情况建立适用于牧草生长季、两个枯草季和冬季时段的旱灾评判模式,以及确定为轻旱、中旱和重旱的三级旱灾等级系数阈值与之对应的表现特征。经检验:除两个枯草季因目前尚缺少典型实例未进行检验外,牧草生长季108个个例的准确率达96%,冬季37个个例的准确率达97. 3%,模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通过近几年气象业务应用和公共气象服务表明,旱灾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良好,不同等级的旱灾指标均达到了可客观反映旱灾的目的,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9.
刘春峰 《广西气象》2006,27(A01):92-92,85
通过对近几年来宾市甘蔗旱灾发生时实地调查的资料,分析甘蔗旱灾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甘蔗旱灾的防御对策,为减少旱灾给甘蔗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旱灾是黑龙江省的灾害之一,准确预报和预测干旱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了黑龙江省旱灾发生规律,提出了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干旱演变规律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志刚  杨洪昌 《气象》1996,22(5):25-29
利用近500年旱涝资料分析了干旱对山东省农业,工业及环境的危害。利用功率谱和模糊判别函数研究了旱涝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指出旱涝的演变规律可为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干旱灾害卫星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春桂  李文 《气象》2004,30(3):22-24
采用植被供水指数法探讨适合于福建省地理生态环境条件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式与技术方法,研究确定合适的干旱等级指标,并对2001~2002年福建省发生的冬春连续干旱灾害进行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结果与实际灾情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干旱主要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建源  陈艳春 《气象》1999,25(11):34-36
干旱造面山东省作物大面积减产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二是客水量减小,三是温度偏高,蒸散量增加,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干旱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4.
昌吉市气候干旱指标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昌吉市观测站1961-2004年的各年降水量资料,对目前有代表性的干旱分析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对各种干旱指标的特点和使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利用Z指数法判据干旱比较客观。最后统计分析干旱的变化特征、规律及其趋势,为干旱分析研究及其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if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if}}  相似文献   

16.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廖要明  张存杰 《气象》2017,43(11):1402-1409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基于MCI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及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6大区域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1951-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受灾情况以及灾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黄淮、西北东部、东北西部、华南西部、西南大部以及内蒙古等地是我国干旱多发区,其中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及陕西北部、甘肃河东大部、宁夏等地年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河北南部、宁夏大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云南中南部、海南南部等地最长连续干旱日数达21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华南东部、西北中部、东北东部等地干旱日数相对较少。东北、华北干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夏、秋季,西北地区东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盛夏和秋季,华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西南地区多出现在冬、春季节。1961—2015年,中国平均年干旱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等地增加趋势明显,但西北中西部、东北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及青藏高原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等地年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1951—2015年,中国农作物因旱受灾和成灾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重大旱涝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产生旱涝灾害的三类天气过程(梅汛暴雨、热带气旋、干旱)对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评估,找出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若干事实,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好地开展趋利避害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历史资料记录,考虑西南(云贵川渝)和华南(粤桂)各自不同的孕灾环境(包括气候背景、下垫面状况、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河网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等,分别构建了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链模式,分析各自灾害链链条上的灾害传递特点。结果表明,尽管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的链条结构有相似的地方,但各自链条上灾害的传递过程不同。干旱灾害链上灾害传递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西南在轻度气象干旱时就会引起作物干旱,而华南则要在中度气象干旱时才会下传到作物干旱;西南在中度气象干旱就会引起诸如人畜饮水困难和牲畜饲草料不足等问题,而华南则要在重度气象干旱时才会引起相应的问题;由于孕灾环境的差异,西南在重度气象干旱时可引起部分区域的石漠化现象,而华南则除了桂北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现石漠化的概率小。在同一区域,对不同承灾体而言,干旱等级的下传阈值不同,如干旱达中旱等级就可下传影响航运,达到重旱等级时可下传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而达到特旱等级时才可下传导致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旱涝灾害致灾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悦  周月华  叶丽梅  高正旭 《气象》2016,42(2):221-229
利用1960—2005年湖北省76个地区气象灾害的灾情普查数据和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对湖北省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致灾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和频发区面积均明显少于干旱;干旱和洪涝灾害年平均发生站次在1996年以后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发生站次增加,而洪涝发生站次减少,且两种灾害均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1996—2001年湖北省部分地区连续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干旱的累积增强效应导致农业经济损失出现跳跃性增长并在2001年达到最大值;洪涝的致灾强度呈准周期的起伏振荡,农作物受洪涝影响面积最大、损失最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农作物受害面积与农业经济损失的决定系数为0.8;受害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具有较好的相关特征,且直接经济损失随受害人口增多而增加的速度加快,但近年来人口对洪涝灾害的抵御能力也显著提高;急转干旱和急转洪涝主要发生在鄂西北和鄂东南的夏季,农作物的脆弱度增加,农业经济损失随受害面积增大而增加的速度加快,但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远小于仅发生干旱和洪涝时的数值。  相似文献   

20.
贺州市春季降水旱涝分析及灾变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贺州市四站1965~2004年春季降水资料,运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对贺州地区春季旱涝情况进行计算分类,并对重旱涝典型年份500hPa环流特征量和4月平均环流场展开分析,发现:贺州地区春季极易发生局部旱涝灾情,90年代以来重旱涝年份出现频率明显增大;在重旱年副高强度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南支槽偏西偏弱,极涡中心偏东,亚洲中高纬高度偏低,在重涝年则相反。同时,通过建立GM(1,1)灾变预报模型,以重旱涝年份出现顺序为原始序列作模拟预报,其结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