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196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2.
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海温组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3.
1962年月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1962年月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  相似文献   

4.
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海温组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  相似文献   

5.
1955年7~12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  相似文献   

6.
“…厂门: 145川 150卜 2.of.gi.41.8 2.7 4.8 31口川 155匕 20.日 19.3 188 2o.0 22.4 25.8S号纬度(。)经度(.) g 【3456站号纬度(“)经度(”)l1969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  相似文献   

7.
2.5 s 口 53 56 56 了1 78 77互cd且1713.313、113.l1312.417 2173巨7.316.717 0二7.217、5卫7.口]6316195In 0197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C)卷③洋 预197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C 一一 一 一dledleq 一tolpe 一WIWltolto一 一toledlryledlchlOIOlchlchlry’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rylrplch 一y 一ylchlry 一oh 一y一 一 一 一---u 一 一~-~ 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丁 一 一一一~一 一…--u 一 问…一 一 H一一一’WIAilHli 一: 一;l:一ll——一——fi︶…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海域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长江口与黄东海SST变化的异同,根据长江口区引水船海洋站1959~2001年、大戢山海洋站1977~2000年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安徽大通水文站1968~1999年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利用功率谱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区表层水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年和3~5年的显著振荡周期,东亚季风和长江径流对其变化有影响。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突变出现在1989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海洋和气象部门广大用户对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温资料的需求,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温盐组拟借本刊,向读者连续发表西北太平洋半实时表层海水温度资料及其距平。该区的范围为北纬20-45°,东经120-180°,含61个站点(见下图)站距为5个经纬度。该资料是从1952年开始至今,其来源为国内外海洋调查资料和国际国内船舶气象报。本期将刊出1982年  相似文献   

10.
1949 ~2011年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1、2月份仅在1965年出现1次,而3月份没有热带风暴强度级别以上的热带气旋生成,1201号强热带风暴“帕卡”是首个3月份在南海生成的强热带风暴,本文指出“帕卡”具有生成时间偏早、移动速度慢等显著特征,其平均移动速度仅为1.6 m/s.利用Nino 3.4区3月表层水温滑动平均资料、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的NOAA OI表层水温资料,分析了“帕卡”生成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秋冬季拉尼娜事件引起次年3月赤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表层水温较多年平均偏高,其中南海中部表层水温较多年平均偏高0.5℃以上;3月份副高脊线偏北,弱冷空气南下产生的冷涌作为CISK的启动源;南海中南部上空对流活跃,跨赤道气流强劲;低层垂直风切小于5 m/s等有利因素促进了“帕卡”生成.分析结果为春季热带气旋的预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陆地和海洋大范围的古气候指标说明了中至晚白垩世早期(阿尔必—科尼亚阶)是过去200Ma中地球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全球平均表层水温比目前高6~14℃)。然而,通常只基于低反照率和高气压(Pco2)的气候模型模拟产生了较高的赤道海洋表层水温(SSTs),...  相似文献   

12.
971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K沾号纬度(”)经度(“)月 份 I纬度站号【经度(’)月 份1二345612345620.! 18.4 18.320.41 18.5 18.620.71 19.11 19.020.3 18.sl 18.820.口 Z 18.7 18.622.gi 22.ZI 22.522.2 20.6 21.422.41 ZI.5 ZI.822.8]21.4I ZI.323.口D 22.3 D 22.022.8 22.123.024.61 23.8 22.923.2 22.7 23-223.3I 23.61 24.023.sl 22.91 23.423.11 22.6 23.723.gi 22.gi 22.325.41 24.4 25.124.sl 24.31 24.425.2]24.8 24.624.8 25.0 25.225。gi 24.41 25.426.OI 24.9 25.726.7 25.gi 25.82日.6【26.ID 25.926.6 26…  相似文献   

13.
南海表层水温场的时空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月平均表层水温(SST)、850hPa经向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水温距平(SSTA)场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探讨了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南海SSTA场分别存在着以全域同位相振荡和东南一西北向反位相振荡的两个主要模态.其中,前者是主要模态,以年际振荡为主,而后者则是次要模态,以季节振荡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南海中部的SST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在1981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气候转变,而且南海中部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在1950—2006年间增温0.92℃.相关和合成分析表明,南海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可能是由南海上空的经向风异常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纬向变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应用Argo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冬、夏季水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冬、夏季的温、盐度分布、水团结构及其分布。首先采用T-S点聚图法分析了该海域水团分布的基本情况,由点聚分析结果可知,该海域至少存在6种以上水团;再用模糊聚类软化法对水团作进一步划分,分别计算了该海域6至11类水团的F和△F值,结果表明,冬、夏季的△F值都以划分为8类时为最大,这与大洋水团的稳定性是一致的,因此,该海域冬、夏季水团以划分为8类最佳,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北太平洋深层水和赤道表层水,以及南太平洋次表层水和南太平洋中层水。  相似文献   

15.
应用Argo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冬、夏季水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冬、夏季的温、盐度分布、水团结构及其分布。首先采用T-S点聚图法分析了该海域水团分布的基本情况,由点聚分析结果可知,该海域至少存在6种以上水团;再用模糊聚类软化法对水团作进一步划分,分别计算了该海域6至11类水团的F和△F值,结果表明,冬、夏季的△F值都以划分为8类时为最大,这与大洋水团的稳定性是一致的,因此,该海域冬、夏季水团以划分为8类最佳,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北太平洋深层水和赤道表层水,以及南太平洋次表层水和南太平洋中层水。  相似文献   

16.
于彦玲 《海洋科学》1985,9(4):15-18
对海表层水温的分类以往多采用直观方法。本文用模糊聚类法讨论了1949—1975年期间北太平洋冬季海表层水温的主要分布特征,发现它们与北太平洋副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域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心位置偏北偏东,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出现,有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冷,可能引起Walker环流东移并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心位置偏南偏西,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旋性距平环流出现,不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结论: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  相似文献   

18.
根据收集到的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海水表层温度(SST)数据等,研究了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及渔场区 SST 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较高温度的热带海域,整个太平洋渔场区平均 SST 为 26.56 ℃,中位数为27.28 ℃,高产渔区SST相对较高,其主要渔场区平均表层水温主要位于23.8 ℃~29.3 ℃.渔场区 SST 数据分布为负偏,而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分布呈双峰分布,但主要捕捞产量多数在大于25 ℃海域捕捞.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大眼金枪鱼CPUE呈下降趋势,SSTA自1970年代末开始增加,表明太平洋热带海域处于变暖阶段,CPUE和MEI指数与SSTA 的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及渔场水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收集到的渔获量数据、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及有关文献资料,应用GIS技术对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范围广泛,具纬向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30°N线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和~4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对渔获产量同海表温度的分月统计显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最适月平均表层水温约28~29℃,渔场出现频次为偏态分布型。文中结合有关文献综合讨论了海表温度、溶解氧含量、海流等环境因子与金枪鱼渔场分布和形成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晚第四纪东太平洋隆起区(南纬21°)古海洋条件E.B.等本文根据微古和氧同位素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21°区中-上第四系含金属碳酸盐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气候地层划分,计算了平均沉积速率,恢复了表层水温的变化;并根据最敏感的指示剂——有孔虫碎屑含量计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