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能源供需保障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能源风险管理的重大问题之一。尝试引进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从能源资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多角度构建了综合能源保障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综合能源保障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苏州地区为能源潜在风险区;无锡、常州及南京等地区属于能源低等保障区;南通、镇江、淮安及徐州等地区属于能源中等保障区;连云港、宿迁及盐城等地区属于能源高保障区,能源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锡林郭勒盟褐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2年6月开始的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逐渐扩展到全国较大范围,继而引发了作为主要一次能源的煤炭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扬,造成了至今难以缓解的全国性能源紧张,引起了人们对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生产的高度重视。锡盟目前已探明储量的上百亿吨的煤田有4个,1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25个,全盟境内还分布有100多个含煤盆地,探明加预测煤炭资源量达1550.28亿吨。随着锡盟煤炭工业的发展及中国煤炭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锡林郭勒盟煤炭及深加工综合发展规划》的实施,境内煤炭资源的地质工作、分布情况及发展思路日益清晰,煤炭及深加工转换的发展战略和近…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新兴能源化工基地,但由于该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瓶颈。2006年,自治区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议定,共同投资5000万元,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现已探明,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区域地下水补给资源总量每年为55.55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每年为27.00亿立方米。专家认为,该项成果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强,为内蒙古能源基地规划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艺民  袁家冬 《地理科学》2004,24(6):764-766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关键与核心。为了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旅游产业,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锂资源综合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彤  郭敏  刘忠  李权 《盐湖研究》2019,27(3):104-111
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交通电力化和能源储存使全球对锂产品的需求持续快速增加,导致全球对锂资源越来越关注。然而,不同文献报道和不同信息来源的全球锂资源量差别较大,我们在对各种最新报道和公开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述。全球卤水锂和矿石锂资源总量为3 190~5 190万吨(以金属锂计),卤水锂和矿石锂分别约占62.6%和37.4%,全球70%以上的卤水锂资源在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锂三角地区。以卤水为原料生产锂盐能耗低、成本低,对卤水锂资源会越来越关注,卤水提锂将成为未来锂资源提取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西部资源》2012,(6):29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称,《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规划明确了增加资源供应、加快管网和LNG接收站建设、抓紧储气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实施节约替代和提高能效工程等重点任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指出,"十二五"是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天然气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为此,要切实抓  相似文献   

7.
铀是一种能源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民经济、核电事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日益增加,我国政府将加快核能发展,其近期规划是,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将积极发展核电,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远期规划则是,到2020年,每年核发电能力,从目前的8700兆瓦,增加到4万兆瓦。这意味着,在未来14年里,中国将增建30座核电厂。未来我国铀资源必将大量从国外进口。因此了解世界铀的资源状况及供需状况,对未来我国核能发展战略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规划的性质及其体系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国家现代化的成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城乡要素资源。论文基于地理学综合视角,深入分析乡村概念内涵与乡村发展的基本特征,总结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性质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框架。结果表明:① 乡村包含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空间多重属性,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乡村振兴发展是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人文耦合的综合过程;② 乡村系统具有要素分散性和发展自组织性、空间异质性和类型多样性、对区域和城市依赖性与产业发展受自然因素强限制的基本特征;③ 乡村振兴规划是对乡村空间要素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过程,其本质是以促进公平为导向的规划,应更加强调规划参与过程及其统筹协调能力;④ 当前中国乡村规划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少法律基础,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较滞后,规划边界模糊、规划深度不够,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⑤ 基于上述理论和问题分析,构建了包含主体规划系统、制度保障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多规协调系统和参与反馈系统的“五位一体”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该体系可以高效配置乡村要素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规划合力,增强乡村振兴规划的权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智静  乔琦  傅泽强 《干旱区地理》2015,38(1):155-162
能源煤化工基地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区,资源代谢是造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基于物质流分析框架,对宁东能源煤化工基地资源代谢特征和资源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资源代谢分析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判定法,从资源产出、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3个方面考察基地资源代谢水平,分析影响资源代谢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宁东能源煤化工基地资源代谢水平"很低",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两个方面,评判结果分别为"一般"和"很低",与国内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三率"以及大气污染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地理研究》2001,20(4)
受西藏昌都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委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西藏昌都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 ,2 0 0 1年 8月 8日在京通过了自治区政府组织的专家验收。这两项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明确提出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行动纲领之后的首批规划项目。《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在系统分析昌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与潜力 ,以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了昌都地区 2 0 0 1- 2 0 10年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在考虑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境内)能源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划定各类能源资源有利富集区域,确定能源矿产资源叠置组合类型,结合能源矿产勘查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叠置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采的相互影响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能源叠置区进行划分,提出各区块叠置能源矿产的开发时序和综合勘查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资源综合考察,是应自治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原自治区农委和科委联合组织的一项重大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也是贯彻执行1978年全国和自治区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深入和发展。其基本任务是着重调查研究整个流域内农业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生产的重大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的最佳方案,为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整治,为青新铁路建设,为制定农业生产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设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内容。近年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①建立了综合、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②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③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④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的关注及尝试。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规划、灾后重建、资源环境监测及预警等领域。未来仍需在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尺度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深化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区域资源、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区域规划的任务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作为国家计划最终阶段的地区规划方案过程中,应当对地区发展有所规划。一个具体地区,每个企业及其各部门究竟应当发展什么和建设什么。在区域规划方案和设汁中,不仅要确定物质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工作内容,还要制定所有企业地域组织方面的综合措施,同时还应考虑到科学技术进步成就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且这些方案还将作为农业行政区起始阶段综合工程设计的重要国家文献。  相似文献   

15.
一、国土规划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 国土规划相对于其它的长期规划,具有更为突出的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的明显特征,它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长远和综合的观点研究国土的开发建设,并以分析规划地域国土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入手,根据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确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提出国土开发整治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在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出国土规划地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产力总体布局和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方案,勾画出该地域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蓝图。与一段的经济发展规划不同,国土规划侧重于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不是财力物力分析),侧重于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布局(不是按时间序列发展),侧重于地域的综合开发和发挥地区优势(不是研究行业和项目)。它  相似文献   

16.
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分析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形势和我国面临的CO2减排压力后,综合国家发展规划与国内外科技研发进展,提出应对持续增加的国际CO2减排压力的八条途径。其中,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全民节能减排、增大陆海碳汇、重视产能转移等国内途径,在实现现有国家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可在2005-2020年累计减排507.3亿吨CO2,以实际贡献回应国际压力;同时,通过参与科学讨论、增大排放份额等国际途径,以减轻国际压力,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回旋空间。从根本上看,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还要走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能源资源是指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柴草能源时期、煤炭能源时期和石油天然气能源时期。目前尽管各界对石油枯竭的预测数字一直存有争议,但全球石油资源正在日趋减少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寻找新的能源资源以解决能源短缺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危机,已成为全球日益紧迫的课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技术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中。其中,生物质能由于具有资源数量庞大,形式繁多;可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比核能使用安全;比风能、地热使用广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派”经济地理学。近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规划导向、综合导向、“区域主义”、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愈来愈普遍、国际化趋势明显。在研究方向上,除了传统优势领域得到强化外,出现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功能区划分、能源与碳排放、全球化与外资外贸、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以及农区地理与农户区位研究等。在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新因素与新格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外资,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组织,资源型城市及老工业城市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海洋经济地理,地域空间规划方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包括主体功能区划、东北振兴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未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既拥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叶小伟  乔建芳 《干旱区地理》2022,45(4):1313-1319
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框架内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需要,利用文献、数据等分析法,从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国家发展规划、优惠激励措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投资项目等角度,对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总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良好的可再生资源条件,未来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也将逐渐提高。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接连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以期实现能源多样化。中乌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合作空间巨大,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经济和开展低碳能源合作领域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能源全面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头等重要因素,摆脱能源困境刻不容缓! 我国能源结构状况 能源结构包括能源资源结构、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截止1984年底,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为7822.34亿吨,石油地质储量为116.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2.62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