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沉积时代的确定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度和古气候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但由于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其顶部是否跨入了新近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作者在伦坡拉盆地西部鄂加卒地区开展野外调查过程中,在该剖面中部和上部新发现两套凝灰岩夹层,对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件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4.05±0.24Ma(MSWD=1.07,n=24)和22.64±0.33Ma(MSWD=0.45,n=17),时代分别为晚渐新世和早中新世。根据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和前人研究成果,将鄂加卒剖面的细碎屑岩地层重新厘定为丁青湖组,并将丁青湖组的沉积时代定为渐新世-中中新世。根据丁青湖组地层厚度及沉积速率估算,该组沉积持续时间在21~23Ma之间,其顶部地层的年龄在11~13Ma左右。由此可见,伦坡拉盆地接受连续沉积一直持续到了中中新世,这比过去普遍认识的晚始新世-渐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度和古气候变化时间更晚。前人在该地区发现的近无角犀化石、攀鲈鱼化石、棕榈科叶片化石以及孢粉化石等研究结果共同证实,青藏高原中部渐新世晚期的古海拔高度低于~2500~3000 m。因此,该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特征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洋气流穿透的影响,而且该影响可能一直持续到了中中新世,从而造就了该时期青藏高原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2005年度,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及评价》项目的陆相第三系盆地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尼玛县城关(折章)东约90~100km、老尼玛区(现名为措罗镇)南约10~12km处,发现了许多含有沥青脉的坡积、洪积砂砾岩转石.经进一步追索还证实,该区北侧出露有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下段地层相当的灰色、灰绿色、黄灰色泥页岩夹薄板状含灰质泥岩和泥灰岩夹层的地层.在这套地层的灰色泥岩节理面上发育有许多沥青薄膜.尼玛地区第三系地层的发育证实了该区依然发育有新生界的沉积盆地,油气显示在该区的发现则证实了该区发育有含油气盆地.从而突破了在青藏高原上陆相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被局限在伦坡拉盆地中东部概念的束缚,扩大了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的领域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2005年度,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及评价》项目的陆相第三系盆地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尼玛县城关(折章)东约90~100km、老尼玛区(现名为措罗镇)南约10~12km处,发现了许多含有沥青脉的坡积、洪积砂砾岩转石.经进一步追索还证实,该区北侧出露有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下段地层相当的灰色、灰绿色、黄灰色泥页岩夹薄板状含灰质泥岩和泥灰岩夹层的地层.在这套地层的灰色泥岩节理面上发育有许多沥青薄膜.尼玛地区第三系地层的发育证实了该区依然发育有新生界的沉积盆地,油气显示在该区的发现则证实了该区发育有含油气盆地.从而突破了在青藏高原上陆相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被局限在伦坡拉盆地中东部概念的束缚,扩大了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的领域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2005年度,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及评价》项目的陆相第三系盆地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尼玛县城关(折章)东约90~100km、老尼玛区(现名为措罗镇)南约10~12km处,发现了许多含有沥青脉的坡积、洪积砂砾岩转石。经进一步追索还证实,该区北侧出露有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下段地层相当的灰色、灰绿色、黄灰色泥页岩夹薄板状含灰质泥岩和泥灰岩夹层的地层。在这套地层的灰色泥岩节理面上发育有许多沥青薄膜。尼玛地区第三系地层的发育证实了该区依然发育有新生界的沉积盆地,油气显示在该区的发现则证实了该区发育有含油气盆地。从而突破了在青藏高原上陆相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被局限在伦坡拉盆地中东部概念的束缚,扩大了第三系盆地中寻找油气资源的领域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中部古近纪发育伦坡拉盆地、色林错盆地、尼玛盆地,组成伦坡拉-色林错-尼玛沉积凹陷,总体呈近东西走向,长超过250km,宽30~50km;凹陷中心古近系河湖相沉积地层厚度达5~6km,下部为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组砾岩、砂岩、泥岩、泥灰岩,上部为渐新统丁青湖组泥岩、页岩、粉砂岩夹油页岩,顶部被新近系河湖相沉积不整合覆盖。凹陷南部发育尼玛-色林错逆冲推覆构造,凹陷北侧发育赛布错-扎加藏布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盆地北部发育薄皮推覆构造,伴有不同规模的褶皱变形。地壳深部不同深度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羌塘地块南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拉萨地块北部自南向北逆冲推覆;两者对冲部位地壳厚度发生显著变化,地表形成古近纪沉积凹陷。根据深地震反射及构造解释,结合Airy均衡分析,表明不同深度逆冲推覆及对冲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缩短增厚,增厚地壳均衡隆升及密度差异对古近纪沉积凹陷及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色林错凹陷及邻区古近纪沉积记录对青藏高原地壳增厚与隆升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拉阿拉特组是西准噶尔地区重要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岩性组合二分性明显:灰绿色为主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与灰黑色为主的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少量生物碎屑灰岩。长期以来均认为前者在上,后者在下。根据该组层型剖面中的地层产状、层劈关系、冲刷构造和粒序层理,认为该剖面并未发生倒转,应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在下,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整合覆在其上。根据`哈拉阿拉特组内所发现的化石材料,认为该组是西准噶尔地区一跨早—晚石炭世的岩石地层单位,下石炭统-上石炭统的界线位于该组下段上部。在克拉玛依西北部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与达尔布特断裂之间新识别出的哈拉阿拉特组地层,其中含有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的化石,前人用这些材料来确定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的时代是错误的,目前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尚无可延续到晚石炭世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盆地形成过程的研究,认为风火山盆地经历了基底、古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及构造盆地4个阶段,在晚白垩世沉积形成.地层含矿性特征表明,晚白垩世风火山群砂岩夹灰岩组和砂岩组地层是含矿地层,其中砂岩夹灰岩组是主要含矿地层,与铜矿成矿关系密切.矿床成因分析认为,盆地附近的隆起区作为蚀源区,其晚三叠世地层及其他浅成侵入岩等,为沉积盆地提供了沉积物,也为盆地地层沉积提供了铜质来源.在砂岩夹灰岩组和砂岩组地层中,还原、碱性环境下沉积形成的灰绿色碎屑岩形成了矿源层,经过后期的活化、迁移、富集,形成了沉积一改造型层控铜矿床.  相似文献   

8.
始新世—渐新世是新生代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重建高原中部腹地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探讨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382道班剖面的黏土矿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在始新世—渐新世牛堡组二段沉积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次之,高岭石与绿泥石含量极少,蒙脱石仅出现在极少样品中。黏土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指示伦坡拉盆地在该时期整体处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但在长周期趋势下伊利石相对含量逐渐减少,伊/蒙混层逐渐增多,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系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时期存在向更加湿润的气候条件转变,这种气候系统的改变可能与南亚季风在晚始新世的演化所带来的更多水汽条件和青藏高原中部中央分水岭的形成有关,但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伊利石含量陡然增多,而伊/蒙混层含量则减少,且两者频繁波动,这反映了该盆地在EOT时期受到全球降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区晚中生代地层,为一套火山碎屑岩及中性熔岩—湖相碎屑岩,沉积总厚度6400m,自下而上划分为上侏罗统茶棚组和花吉营组,下白垩统青石砬组。茶棚组:由凝灰质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组成,含丰富叶肢介Nestoria及鱼类Peipiaosteus化石,上部夹安山岩(K—Ar年龄136.2Ma),本组厚1011m。花吉营组:由碎屑岩及中性熔岩组成五个沉积喷发旋回,在碎屑岩中产热河动物群——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组合,还伴生有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安山岩测定K—Ar法年龄为114.88—101.37Ma,本组总厚4451m。青石砬组:由页岩、粉砂岩、细砂岩等组成,上部夹劣质煤层,产丰富植物、鱼类、昆虫等化石,厚442m。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地区工作程度较低,至今尚未发现古生代的鱼类化石。近年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古生物科考队团队)选取了藏南几个泥盆系出露较好的区域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包括西藏南部(藏南)亚东县帕里地区。该区地处喜马拉雅南部造山带腹地,泥盆系出露于帕里镇西部和南西部的局部区域。本文通过野外地层古生物剖面实测、化石采集记录拍照、室内对比研究等方法,报道了帕里镇南西一带古生物化石种类相对丰富的下泥盆统凉泉组剖面并据此讨论了该区早泥盆世时期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泥盆统凉泉组下段岩性为粗粒与中细粒的碎屑岩互层;中段的下部为中厚层状灰岩,上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上段地层岩性则以碎屑岩、泥灰岩为主。自下段至中段下部,下粗上细的退积沉积序列反映了一次滨浅海范围内的海进过程,而中段上部含珊瑚的生屑灰岩指示海退过程;上段的碎屑岩、泥灰岩组合则反映滨岸的沉积环境,其中的碎屑岩内产有种类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可见头足类菊石、腕足类、双壳类和植物碎片以及疑似的盾皮鱼类骨片化石。这些发现可为藏南地区早泥盆世沉积的对比研究提供新资料;而本次疑似盾皮鱼类骨片化石的发现,可有效指导该区域进一步的古鱼类化石追索工作,为...  相似文献   

11.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信息,选取盆地西南缘382道班剖面牛堡组二段细粒沉积物样品,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采用元素组合(C值)、Rb/Sr、Sr/Cu和Sr/Ba等比值以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元素风化指数(α)、Ln(Al2O3/Na2O)等多种化学风化指数研究了源区风化作用强度,讨论了古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二段沉积期古气候整体较为干旱,但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存在一个明显的降温事件,该降温事件并不局限于伦坡拉盆地,在青藏高原及周缘其它地区也被广泛记录,是新生代始新世-渐新世全球降温事件的陆内响应。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取自沱沱河盆地、通天河盆地、那曲盆地、东温泉盆地、乌郁盆地的新近纪湖相沉积与取自巴斯错、错鄂、纳木错的晚第四纪湖相沉积,进行孢粉分析;结合西宁—民和盆地、伦坡拉盆地、南木林盆地、渭河盆地的孢粉资料,分析青藏及邻区新生代晚期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化过程。发现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青藏与周边邻区的古环境发生了显著分异,导致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濒临消亡,与全球温暖气候条件和青藏地区古纬度环境不符,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标志。中新世早期—第四纪晚期,青藏高原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呈现总体减少趋势和准周期性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呈良好对应关系。第四纪晚期草本植物含量逐步增高,出现蒿—松—桦为主,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草本植物混生的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13.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学报》2010,84(8):1095-1104
藏北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果干加年山北坡首次发现了较丰富的珊瑚化石。珊瑚主要属种有8属10种及未定种:Distichophyllia norica(Frech),Gablonzeria irregularis DengZhang,Margarophyllia stylophylloides(Vinassa deRegny),M.zogangensisDengZhang,Margarophyllia? sp.,Montlivaltia tenuise DengZhang,Pamiroserisrectilamellosa(Winkler),Paradistichophyllum verticalis DengZhang,Paradistichophyllum?sp.,StylophyllopsismosjvariFrech等。产出这些珊瑚化石的灰岩地层原来被认为是混杂在晚三叠世望湖岭组碎屑岩中的古生代灰岩断块,而新发现的珊瑚指示地层时代并非是古生代,而是晚三叠世。这说明果干加年山地区不存在上三叠统碎屑岩和古生界灰岩混杂的现象。果干加年山地区的晚三叠世沉积不仅包含有望湖岭组的碎屑岩,还包含有夹在碎屑岩之间的浅海相灰岩。本次研究和前人的资料表明羌塘中央隆起带在晚三叠世并非是隆起剥蚀区,而是海洋沉积区。因而,以往建立在中央隆起带为隆起剥蚀区认识基础上的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古地理环境和"一隆两坳"的大地构造格局认识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物源区及沉积环境分析,建立其垂向相序,总结出该区具冲积扇相、三角洲相、湖泊相的特点,并得出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物源区主要为北部开心岭隆起区的结论。根据石膏、灰岩夹层及粒度特征等环境标志推测:中始新世气候炎热湿润,晚始新世气候炎热干燥,渐新世气候炎热湿润,中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1∶25万天水幅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实了大草滩组的岩性组合、生物化石组合、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属性。重新厘定的大草滩组是一套不整合于舒家坝组之上、伏于大庄组之下的以紫红色为特征的杂色陆相碎屑岩地层,时代归属晚泥盆世,有别于其上(原大草滩组上部)的裂陷盆地海相暗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认为当时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拉张环境,并非挤压环境下的前陆盆地沉积。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的盆地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16.
卢志友 《地质与勘探》2018,54(5):1060-1068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目前程度相对较差,对有机质来源及热演化过程等了解程度较低。本文以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尼玛盆地牛堡组泥岩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在0.52%~4.14%,平均1.25%,属中等-很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1型为主,三件为I型。烃源岩岩石热解峰温Tmax为424~483℃,镜质体反射率Ro为0.72%~0.86%,表明有机质演化达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数据分析表明尼玛盆地牛堡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这对认识尼玛盆地的油气勘探价值,进一步突破在青藏高原陆相第三系盆地寻找油气资源仅在伦坡拉盆地中东部概念的束缚,为整个伦坡拉盆地群开展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吉林“珲春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双兴  杨学林 《地层学杂志》1997,21(4):307-311,320
“珲春组”系分布于吉林省东部的珲春、延吉和龙井等地区不同盆地的一套煤系地层,这套地层被认为代表下第三系古新统至渐新统。据研究,各地区不同盆地的岩性及植物化石成分差别甚殊,依据各地区植物化石的组合特征确定珲春二道沟的地质年代属晚白垩世,为使用方便仍可延用珲春组组名;延吉清茶馆的植物化石归古新世,龙井三合的植物化石归渐新世,因其各自地质年代不同,建议这二地区可分别另建新地层组名。  相似文献   

18.
十万山盆地位于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是在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拼接的加里东运动之后,早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晚二叠世末,该地区变成孤后盆地,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盆山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沉积-构造盆山转换过程:泥盆纪-二早叠世分地新生与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晚二叠世与中三叠世间盆地构造性质转换与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晚期前陆磨拉石沉积。在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生成碎屑岩烃源岩层。在碳酸盐台地沉阶段,发育硝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了古生新储组合。前陆盆地早期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沉积地层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发育地层圈闭。前渊阶段中期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和晚期快速沉积形成的磨拉石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粗碎屑岩沉积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盆地的填图和沉积学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区域性走滑-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盆地内广泛发育厚层—巨厚层状的紫红色粗碎屑岩系。其沉积特征指示为一种近源快速堆积的泥石流和辫状河道沉积体,形成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典型陆内冲积扇环境。盆地充填序列、粗碎屑岩层序、动植物化石和盆地内岩浆岩~(40)Ar-~(39)Ar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盆地内粗碎屑岩大约形成于38~29 Ma。该时期与青藏高原东缘北段(横断山地区)古近纪盆地的形成和南段(兰坪—思茅地区)大盆地的裂解时间基本一致,这很可能预示着青藏高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曾发生过整体的快速构造隆升。  相似文献   

20.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演替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邓涛 《第四纪研究》2004,24(4):413-420
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期,临夏盆地的4个主要哺乳动物群在构造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更替。通过对不同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特征的分析,恢复了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晚渐新世以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主,间杂有一些开阔地带;中中新世的森林更加茂密,水体更加丰富;晚中新世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季节性变化加强;早更新世气候寒冷而干燥,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青藏高原在晚渐新世的隆升幅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在高原南北的交流,但到中中新世已成为明显的障碍,至晚中新世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更加突出,而临夏盆地在早更新世已经达到相当大的高度,产生了一个高原或高山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