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岸带作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由于经济的开发与人口流入,面临越来越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何解决海岸带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海岸带地区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海岸带地区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变异系数协调度对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确定了评价标准。从省级尺度上,纵向研究了山东省2009—2018年的海岸带协调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近似“M”形曲线,大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不太协调阶段(2009年)、比较协调阶段(2010—2011年)和协调发展阶段(2012—2018年)3个发展阶段,并在测度结果基础上从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提出了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海洋生态压力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科学准确地分析近年来大连市海洋生态安全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改进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压力指数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应用上述模型得出2003—2012年大连市海岸带生态系统人均生态容量从16.532提高到18.339、生态足迹从13.142提高到21.124、生态盈余/赤字从+3.390变为-2.785、海洋生态压力指数从-0.205提高到+0.152、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从+0.258降到-0.132。由此得出结论:近十年来大连市海岸带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同时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海洋经济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维护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以及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未来亟须开展的海岸带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和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海洋垃圾量大面广、典型滨海湿地生境被破坏、部分岸线和景观受损严重、渔业生产设施无序堆放、海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台风和赤潮影响生态安全7个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亟须重点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岸线和景观保护修复工程以及海岸带监测预警工程4个方面开展连江县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从明确责任主体和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科技支撑、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及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个方面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临高县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及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文章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临高县海岸带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海岸带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临高海岸带地区砂质海岸、红树林、珊瑚礁和白蝶贝等面临较严重的海岸侵蚀、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资源枯竭等问题;砂质海岸侵蚀主要受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受围海养殖、环境污染影响,珊瑚礁、白蝶贝等海洋生态系统则主要受渔业捕捞、水体污染等人为活动影响;基于海岸生态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文澜河口、抱吴港等岸段开展沙滩喂养及生态堤建设,新盈湾、黄龙湾、金牌湾等重点区实施红树林修复,珊瑚礁、白蝶贝保育区加强自然封育、严防人工干扰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海岛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选取21个代表性指标评价该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对珠海市大万山岛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珠海市大万山岛的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安全指数为0.679,达到生态安全Ⅱ级“较安全”等级。2010—2017年,压力指数从0.038升至0.162;由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增加,状态指数在2012—2016年呈现下滑趋势,从0.194降至0.074;响应指数明显上升,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0.496,而在2017年又下降至0.352。状态指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海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大万山海岛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各子系统协调度失稳下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东海区海岸带为例,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 2015 年东海区沿岸县级陆域的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并运用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东海区海岸带的生态源地、廊道和核心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布局思路。结果表明: (1) 林地、气候和地貌等自然要素及其质量对区域生态安全性有显著影响,植被覆盖度对生态安全的贡献率占 38.8%,是影响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因子;此外,开发建设程度亦有影响生态安全的效果,此效果略小于自然要素; (2) 东海海岸带的生态安全指数在1.61~5.89 之间,表明东海区生态环境质量大体趋好,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南北分异和东西分异态势; (3) 构建以“四片区、三组团、两廊道、多中心”为核心的东海区海岸带生态景观的优化布局方案,以期为海岸带地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岸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量人口、产业向海岸带区域聚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海岸带环境日益恶化、自然岸线严重受损、海岸带资源锐减。海岸整治修复成为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恢复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为评价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效果,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海岸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三方面,筛选出50项产出性指标构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人工海岸整治修复效果,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的检查、考核以及验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复杂的气候变化与剧烈的人类活动造成江苏省海岸带生态演变剧烈,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地表温度(LST)是生态系统的2个关键参数,通过将199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与CASA计算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分析了江苏海岸带NPP和LST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由于人类对沿海滩涂资源的利用以及养殖业的发展等,江苏海岸带范围随岸线不断变化,岸线逐步向海推进,且南部向海推进范围大于北部。(2)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NPP和LST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时间上1990、2000、2010、2020年代的NPP月均值分别为102.88、88.23、156.62、98.90 g C·m-2,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而LST月均值分别为32.6、31.7、28.3、37.6℃,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NPP与LST在江苏海岸带南北分布呈现出一定差异性。(3)地表覆盖类型是影响江苏海岸带NPP和LST时空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林地的NPP最高,养殖池塘NPP最低;人工建筑的LST值最高,湿地、水域与养殖池...  相似文献   

9.
科学有效地评价胶州湾生态安全程度,是胶州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章基于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对2007—2016年胶州湾生态安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对影响胶州湾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在2010—2013年略有下降,并在2014年有大幅度的回升直至2016年。生态安全指数在0.4~0.6间波动,整体处于"一般"的生态安全状态。最后,文章提出通过坚持控制入海污水排放量和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海洋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胶州湾生态安全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注重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等方式来促进胶州湾地区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环渤海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考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当量因子,补充建立了海岸带主要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功能单位价值表,并评估分析了环渤海海岸带13个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区域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RS和GIS技术手段对辽宁省瓦房店市1990—2015年的变迁过程进行监测,得出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将各类土地利用信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利用景观格局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景观优势度作为指标构建景观损失指数,并利用景观组分的面积比重构建海岸带生态风险指数。基于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平台,通过空间采样和插值方法得到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据此重构了瓦房店市1990—2015年的生态风险值变化过程。监测表明,1990—2015年期间,耕地、林地和滩涂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其他类型变化幅度不大。虽然耕地所占总面积比例由45.37%减少至37.23%,但一直是瓦房店最主要的景观。25年间瓦房店生态安全总体呈下降态势,1990—2015年6时段的生态风险年平均值分别为0.211 9、0.200 3、0.203 2、0.194 9、0.209 7和0.209 1。在时间维度,1990—2005年和2010—2015年生态安全度下降明显;在空间维度,瓦房店市海岸带的李官镇-三台满族乡和谢屯镇-炮台镇的生态风险度高,西杨乡、东岗镇和驼山乡生态风险由极高降为高或中,生态安全度有所提高。研究表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瓦房店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该区域未来海岸带要实现可持续开发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利用将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可以优化海岸带空间资源配置,统筹协调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是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文章针对海岸带空间的特殊性,构建指标体系,对海口海岸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探讨海口海岸带空间适宜功能类型,并基于GIS 技术进行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海口海岸带主要功能空间类型为旅游娱乐空间、城镇建设空间、农林渔牧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其面积占比分别为16.84%、21.18%、22.54%、35.77%。其中生态保护空间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口市东部片区的东寨港。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辽宁省沿海6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辽宁省海岸带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辽宁省"908"调查收集的2006年末辽宁省沿海6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应用综合指数法定量分区评价辽宁沿海6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辽宁省沿海地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葫芦岛0.69、大连0.68、营口0.58、盘锦0.38、丹东0.35、锦州。  相似文献   

14.
随着陆地发展空间开发日益饱和及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海域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域海岸带空间资源已经成为多数沿海城市区域面临的重大问题。空间管制是近年来规划界关注的热点理论,是一种调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三亚市海域海岸带空间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阶段特点,采用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构建包括地形地貌、城镇与交通、自然生态、海域海岸带开发利用、未明确用途海域海岸带等5大类因素,23个具体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计算海域海岸带保护与利用适宜性的综合得分;然后结合Arcgis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模块对三亚市海域海岸带进行空间管制分区,分析结果划分为4类区域,即严格管控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最后根据分区结果提出三亚市海域海岸带不同空间管制区域的管控要求与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整治修复评价标准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有利于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有利于优化海岸资源配置,规范海域开发秩序;有利于改善海岸景观质量,提升海域资源价值;有利于履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但在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在国家层面尚没有与海岸带整治修复相关的标准,海岸带整治修复缺乏系统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结果评价标准。文章基于浙江省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研究探索海岸带整治修复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对目前海岸带定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适应新形势科学发展观的海岸带定义,据此界定烟台海岸带区域,进而探讨烟台海岸带开发战略对烟台海岸带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进行相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粤东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已开展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粤东具有砂质海岸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湾生态系统等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不利于发挥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功能;在已开展的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的基础上,未来应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视监测平台以及加快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我国生物海岸的分布现状,总结出以柽柳为代表的灌木群落、以芦苇为代表的草本群落、以红树林为代表的常绿灌木与乔木群落以及珊瑚礁是我国海岸带四类典型生物群落。生物海岸的生态、旅游、渔牧和科研价值极高,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对生物海岸的价值认识不足,我国生物海岸被大量破坏,主要破坏原因可归纳为:1)土地功能转换式开发引起的红树林和草本岸线破坏;2)过度采挖及环境恶化引起的珊瑚礁破坏;3)土壤盐碱化引起的柽柳群落退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系列海岸带保护与生态修复的举措陆续实施,减缓了我国海岸带生态加速破坏的态势,较好地保护和修复了我国生物海岸,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包括:1)设立生物海岸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2)建立健全生物海岸保护相关法律体系;3)开展典型生物海岸相关研究与修复技术探索;4)推进并实施"十三五"海洋规划中三大海洋重点工程。为了解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现状,于2017-2018年期间,分别在山东日照、潍坊,上海,广东汕头、汕尾以及徐闻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测量,调研结果表明:在政策支持下,调研地区的生物海岸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复,推进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调研成果,指出我国在海岸带生态修复中应特别重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成为生态环境风险的高危地区。为揭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特性,有效评价海岸带韧性发展历程,从而对海岸带韧性提升提出针对性成效管理策略。本研究以闽南沿海地区的18个县区(不包括金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特征等5个方面、14个海岸韧性指标因子,利用AHP Critic法、灰色关联TOPSIS法、自然断点法以及贡献度模型,构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闽南沿海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以厦门市辖区为代表区域的海岸带韧性高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517~0.542),南部是漳州沿海地区的海岸带韧性低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482~0.514);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是其主控要素和影响因子。闽南沿海地区韧性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韧性提升阶段(1980—1990年),经济高速发展中生态环境造破坏的韧性破坏阶段(1991—2010年),注重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使海岸带韧性提升的恢复阶段(2011—2020年)。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在上述3阶段的韧性演化过程存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异,其与三地不同的区位特点与地域经济发展历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演变进行研究,有助于为海岸带陆海统筹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支撑。基于温州市海岸带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综合海域使用数据,从陆域系统的景观格局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海域系统的使用结构与多样性、大陆海岸线变迁三个角度研究温州市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特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90-2018年温州市海岸带陆域系统景观动态变化显著,林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995年前耕地转变为林地,1995年后其他景观转变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2) 1990-2018年温州市海岸带陆域系统景观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破碎化趋势,但在2015年后情况有所好转;(3) 1990-2018年温州市海岸带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呈现不断增强趋势,陆域系统和海域系统的开发利用结构趋于均衡化和多元化,大陆海岸线趋于平直并向海侧推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