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暑海区波浪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永暑礁测站1988-2009年共22a的波浪实测资料,对永暑海区的波浪要素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风与浪的相关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海区海浪的特点及其年变化规律。该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区,海区的波浪主要受季风影响,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波高以轻浪和中浪为主,小波分析表明波高在6-9月具有3-6年的变化周期。提供了较详实的海浪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郇彩云 《海洋工程》2024,(2):148-156
利用东矶列岛海域一年实测波浪资料,统计分析波要素特征,以台风“利奇马”为例,分析台风浪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年平均有效波高0.88 m,年平均周期4.3 s,年最大波高8.67 m出现在夏季台风“利奇马”影响时。研究海域以轻浪为主,其次是小浪和中浪;常浪向为ESE,次常浪向为E和SE;强浪向为SSE,次强浪向为SE。波浪平均持续时间和波高之间符合指数衰减关系。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最大谱峰56.20 m2/Hz,台风浪谱型以双峰谱为主,台风浪类型经历了涌浪—混合浪—风浪—混合浪—涌浪这一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海口湾北部海域布置波浪观测站,对采集到的实测波浪资料进行统计和波谱分析,研究了琼州海峡波浪季节性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最大波高为5.6 m,发生在台风"莎莉嘉"经过期间。无台风影响的月份最大波高为3.0 m。年平均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年平均有效波高、年平均波高分别为0.5 m、0.4 m、0.3 m,该海域波高总体不大。波周期范围主要在2~7 s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海区各月基本都受到东北风影响并存在东北向的波浪; 2)发现海区波浪类型主要是风浪为主的混合浪; 3)发现观测海区一直受到南海传入的长周期波影响; 4)海区风向与浪向的一致性在东北季风影响时段明显强于西南季风影响时段,风速与波高的相关性在东北季风影响时段明显强于西南季风影响时段,该现象在台风月份表现得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4.
北大西洋风场和海浪场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北大西洋气象船舶报资料,对按5°×5°网格统计的风、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北大西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该区是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低纬地区常年盛行东北浪.冬季季风比夏季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该海域与北印度洋同属季风气候区,但其特点正好相反.本文提供了较翔实的风场和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台风作用下琼州海峡海域波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拟建琼州海峡跨海大桥西线方案主通航孔位置布置波浪测点,采集到2012年13号台风"启德"和23号台风"山神"期间波浪数据,结合两场台风期间波浪频谱和方向谱的变化,分析了该区域在台风期间的波浪特征,并进一步对风浪和涌浪进行了判别。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启德"期间,海域波浪谱峰周期在3.38.0 s之间,最大谱峰值为7.92 m2/s,波浪方向为W8.0 s之间,最大谱峰值为7.92 m2/s,波浪方向为WN向,且频谱和方向谱的变化过程反映了风浪到涌浪的转变;2)台风"山神"期间,海域波浪谱峰周期在5.0N向,且频谱和方向谱的变化过程反映了风浪到涌浪的转变;2)台风"山神"期间,海域波浪谱峰周期在5.06.5 s之间,最大谱峰值为2.70 m2/s,波浪方向为E6.5 s之间,最大谱峰值为2.70 m2/s,波浪方向为EESE向,波浪以风浪为主;3)琼州海峡海域大周期波浪主要受到台风引起的涌浪影响,涌浪周期的范围大约在6.5ESE向,波浪以风浪为主;3)琼州海峡海域大周期波浪主要受到台风引起的涌浪影响,涌浪周期的范围大约在6.510.0 s之间。  相似文献   

6.
浙江中部三门湾波浪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浙江中部三门湾海域的波浪特征,本文基于AWAC波浪观测仪在该海域进行了连续1年的观测,对观测得到的波浪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同时研究分析了三门湾海域受台风影响时,波浪参数和波浪谱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波浪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三门湾海域常浪向和强浪向均为E向,地形是主导因素;显著波高绝大部分在0.8 m以下,期间的最大波高为2.71 m;该海域的波浪特征分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瑞利分布;台风“泰利”期间波能谱以双峰为主,外海涌浪和研究海域风区内的风浪形成混合浪,其中0.08 Hz左右的低频涌浪成分占比很大,而0.25 Hz左右的高频风浪成分占比较小。本文的研究工作为沿海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设计建造以及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印度洋风浪场特点及最佳航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80-1990年北印度洋气象船舶报资料,按2°×2°网格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研究阐明了北印度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这一海区是世界名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夏季的西南季风比冬季的东北季风要强盛得多;大浪大涌频率高达80%-90%,该海域与南海属同一类型,但特点正好相反,按照船舶航行的对水气象条件的要求,横穿北印度洋时间以季风转换月份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多年实测波浪资料揭示了琼州海峡的波浪特征,结果表明,本海域以风浪为主,其出现频率占76.7%以上。波浪随季节变化明显,常见浪向和强浪向颇为一致它们是NE~ENE。一般来说,本海区的最大波浪是由台风产生的;海峡两端海区的波浪比中部海区的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内首次在越南巴达棱湾2007年5月—2008年4月的风、浪现场实测资料,对该海区的风和浪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海区季风现象明显,冬季(夏季)盛行东北(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强度大于西南季风强度;2)海区波向与风向基本一致,即冬季(夏季)常浪向和强浪向均是E(SSW)向浪;3)海区以风浪为主,波谱表现为多峰结构,主峰多为单峰和双峰结构,东北季风(西南季风)期间,峰值周期对应的波向为E(SSW)向,台风对海域的波谱影响明显。文章结果对认识与我国同纬度的南沙群岛海域的风、浪特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1980—1990年的北印度洋气象船舶报资料,按2°×2°网格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研究阐明了北印度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这一海区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夏季的西南季风比冬季的东北季风要强盛得多,大浪大涌频率高达80%-90%。该海域与南海属同一类型,但特点正好相反。按照船舶航行对水文气象条件的要求,横穿北印度洋的时间以季风转换月份为最佳,冬季次之,夏季航行则相当危险。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3-1989年南麂海洋站在台风影响过程中的实测风和浪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波浪特征。结果表明,这个海域的台风波浪通常是混合浪,在台风影响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值波高,既有较大波陡的风浪,也有波陡较小的清浪;各向波高的均值变化不大,各向最大波高却有较大幅度的差距;本区的台风浪以4级波高占优,风浪以NNE向、涌浪以E向为常浪向;波高为4级的风浪和涌浪,其周期分别在4.0-4.9S和7.0-7.9S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2014年波浪骑士浮标观测数据以及风速、风向观测数据,对青岛近岸海域波浪要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整体来看,波浪骑士观测数据质量较高,观测海域以2至3级波高为主,年平均最大波高和平均波周期分别为0.89 m和4.4 s,平均波向主要分布在90°~270°的偏南向范围内,常浪向和强浪向均为东南向(SE)。波高变化与风速较为一致,春、夏季大浪过程较多,以东南向浪为主。通过有效波陡数据分析,得出观测海域以风浪、未成熟涌浪占主。本文利用长期、连续、高精度的波浪方向谱数据,对青岛市近岸海域波浪特征进行分析,对于青岛市近海的海浪预警监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建设、海上运输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印度洋海浪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50 —1995 年共 46 a 的南印度洋船舶气象报资料,按 5°× 5°网格统计的海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得出南印度洋海浪场季节变化特点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冬季比夏季海浪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盛行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10°S 以北为季风气候区,而其它海域则信风区常年盛行 SE 向浪,40°S 以南盛行偏 W 向浪。本文提供了南印度洋海域较为翔实的海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多年实测波浪资料揭示了琼州海峡的波浪特征,结果表明,本海域以风浪为主,其出现频率占76.7%以上。波浪随季节变化显显,觉浪向和强浪向频为一致它们是NE-ENE。一般来说,本海区的最大波浪是由台风产生的;海峡两端海区的波浪比中闻海区的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唐山南部近海浮标站的观测资料,对该海域的海浪特征、风浪浪高预报方法及主要海区风浪成长时有效波高与风速、风区、风时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唐山南部海域海浪类型以风浪为主,风速大于12.4 m/s的浅水波均为风浪,低于12.4 m/s风速的深水波存在30%比例的涌浪;(2)波高≥2 m的风浪多由具有较长风区的NE、ENE风产生,二者占总数的76.9%,且多出现在秋冬季,所占比例高达83.4%;(3)受风区长度限制,NE、ENE方向上风力大于5级时,该海区内的风浪不能达到充分成长状态;(4)整体而言,"苏联法"对唐山南部近海1.5—2.0 m的风浪波高计算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海大法"更适合2.0 m以上浪高的计算;(5)不同海区、不同波高范围的计算方法检验显示,对于有效波高≥2 m的风浪,"海大法"对NE、ENE、E方向上的计算效果最佳,SE、SSE方向上大浪出现的几率较低,对于其他方向的海区和波高范围,"苏联法"仍然表现出了理想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使用风浪谱的零阶矩(M0w)和混合浪谱的零阶矩(M0)定义的混合浪能量成份因子,作为划分风浪与涌浪的一个新判据,给出了混合浪能量成份因子和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的计算公式。根据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的计算公式,使用GEOSAT卫星高度计50个重复周期的资料,计算了南海海域波高成份因子及其月变化规律,资料的样本长度是1个月。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海浪在11、12、1、2月份和5、6、7、8月份,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的概率密度分布形状高而窄,而在3、4月份和9、10月份,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的概率密度分布形状低而宽。在11、12、1和2月份,最可能出现的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等于1.2,有70%的波浪含有涌浪成份,在整个海域涌浪占主导地位。在5、6、7月份,最可能出现的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位于0.3~0.4之间,有60%的波浪只含有风浪成份,在整个海域风浪占主导地位。其它月份,最可能出现的混合浪波高成份因子介于冬夏两季之间,亦即风浪和涌浪出现的概率几乎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本节根据厦门港湾及附近测站多年的实测资料对本海区的波浪和潮汐状况作了统计分析,给出了调查期间的各潮汐特征值,对调查期间测得的海流实测值进行了潮、余流分离并分别进行分析讨论。一、波浪厦门港湾东临台湾海峡,从东北方向的围头半岛到东南方向的镇海角,中间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青屿等大小岛屿环布,形成一个天然屏障,把厦门港湾和外海隔开。港湾外波浪以涌浪为主,港湾内以风浪为主,浪向都与风向密切相关,基本上是东北  相似文献   

18.
1 渤海和黄海海浪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1.1 风浪向和涌浪向为了说明本海域风浪向和涌浪向的季节变化,根据文献[1]提供的统计资料,绘制了渤海和黄海盛行风浪向和盛行涌浪向频率分布表(表略)。冬季,渤海以北向浪为主,北向浪的频率为25%,渤海北部海域东北向浪为次,渤海南部海域西北向浪为次,频率均为16%。渤海偏北向浪(东北至西北,下同)的总频率为45%。黄海以北向浪为主,频率为30%,黄海北部海域以西北浪为次,黄海中、南部海域以北北东向浪为次,频率均为 20%~25%。黄海偏北向浪的总频率为 55%。  相似文献   

19.
西沙、南沙海域波浪及波浪能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来自ECMWF将风浪、涌浪分离的近45 a ERA-40海浪再分析资料,对西沙和南沙海域的海面风速、风浪有效波高、涌浪有效波高、浪级频率、波向频率的多年变化特征进行统计研究,重点讨论了西沙和南沙海域风浪能和涌浪能季节变化和稳定性特点.结果表明:南海海域涌浪能明显比风浪能稳定,西沙海域年均能流密度约8.0kW/m,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波浪折绕射模型和浅水风浪成长公式的联合计算得到了杭州湾北岸海域的不同方向、不同重现期和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波浪场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以东向浪为主。描述了50年一遇、不同方向、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波浪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