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对超大穗小麦在1992—1993年进行四因子五水平的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试验,得出其产量的数学模型,从产量模型可以看出,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期,施磷、氮量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讨论了产量与播期,播期与播量,播量与施氮量的关系,确定超大穗小麦稳产高产(亩产425kg以上)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播期10月6~12日,播量5.5~7.5kg/亩,施磷量11~15.5kg/亩,施氮量14~19.5kg/亩。  相似文献   

2.
该文选用泰农18(中大穗)、济麦22(多穗)两个冬小麦品种,在2011年9月26日—10月20日采取5个不同播期,3个不同播量进行田间播期播量试验,以期筛选出本地区不同品种类型冬小麦的适宜播期、适宜播量。为充分利用临邑县气候资源和制定合理的小麦播期播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麦种好”的教导,我们开展了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寻找适宜播期,掌握小麦高产的气象条件,为“农业学大寨”做出贡献。我站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选用的品种为“红农1号”,从9月10日开始,每隔5天播一期,到10月5日止,共六期。每期播量为25斤/亩。试验结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各专项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分别对蓖麻的合理整枝、科学灌水、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等几个实用增产技术进行了探讨。即对技术的气象效应和科学依据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生产上可直接应用的具体建议。吉林省白城地区和内蒙东部是我国最大的蓖麻生产基地,同属一个气候区,蓖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为了给生产上找出有效、群众容易掌握的管理技术,白城气象局1990—1992年在进行蓖麻分期播种试验的同时,每年还有若干同时播的小区,分别进行去主桃、留5桃、7桃、9桃的整枝处理。1991年并于各整枝处理区的生长后期进行了一次二分之一株高处田间小气候(温、湿、光照)调查。还在若干同时播的小区上。在不同阶段干旱时进行人工灌溉处理。并依据分期播种资料专门对蓖麻的适宜播种期和终止收获期进行了探讨。1990年的分期播种是4月25日至5月25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整枝和水分区是4月25日。播种;1991年是4月11日至5月11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水分区是4月21日,整枝区4月26日;1992年是4月15日至5月15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整枝和水分区是4月20日。分期播种区和水分区三年全生育期每十天进行一次10—  相似文献   

5.
统计结果表明,近10多年来,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因此,小麦早播易形成旺长,降低抗寒能力,易受冻害;而且还易形成年内旺长、年外不长的脱肥现象。此外,小麦早播,需玉米早收、早腾茬,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根据气候条件,济源市小麦适播期为10月8 ̄20日。  相似文献   

6.
晚播地膜冬麦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 ,讨论了晚播膜下条播冬麦各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 ,并分析了晚播地膜冬麦高产节水的农业气候原因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复播棉花相配套的晚播地膜冬麦的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196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气温随时间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退;1990年以后,9月25日~10月15日降水量逐渐减少,10月15~30日降水量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持平。因此,冬小麦必须调整播期,适当晚播。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动态变化,利用不同品种冬小麦分期播种的灌浆速率资料,建立了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性冬小麦的灌浆特性,并探讨了冬小麦灌浆特性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质量与开花后天数的关系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基于Logistic模型求算的各次级参数能够较好地表征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半冬性品种较春性品种灌浆高峰期出现时间早;春性品种的粒重渐增期和粒重快增期持续时间一般长于半冬性品种的;半冬性品种的平均活跃灌浆期较春性品种的短;早播和正常播种条件下,春性品种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半冬性品种的,而迟播条件下春性品种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均低于半冬性品种的,适期晚播更利于春性品种灌浆和千粒重增加。灌浆特性的变异系数分布总体呈春性品种大于半冬性品种的,表明播期对春性品种的影响更大。不同籽粒灌浆特性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孕穗—成熟期内的平均气温、孕穗—乳熟期内的降水量、播种—乳熟期内的日照时数与冬小麦灌浆特性相关密切,基于灌浆特性与气象因子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507~0.875,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
1引言春小麦是朝阳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丰歉是关系到朝阳人民生活改善的大问题。近几年来,尽管小麦生产水平逐年提高,朝阳地区小麦连年获得丰收,但品种单一。为了改变本市春小麦目前这种状况,春小麦高产品种的引进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西北超大穗冬麦偏春性的生物学特性,应用气候相似原理,我们连续进行引种,经3年春季播种试种,运用正交试验,确定定量化的指标,对朝阳地区高产小麦品种的更新具有现实意义。2应用主坐标方法确定引种源地超大穗小麦是经陕西咸阳农科所繁育而成的偏春性冬麦,经新疆乌兰乌苏做春季播…  相似文献   

10.
1990~1993年在渭北陇东黄土高原布置了晚播回荐麦一膜两用的田间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得:晚播回荐小麦覆膜,增温保墒效应明显,可提高地温2~4℃,节水30mm以上,促进了作物早发,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比单作回荐麦增产53.0%,小麦返青揭膜覆于相邻作物带,做到一膜两用,集水调水效应显著,协调了不同作物需水的供需平衡,带田总产8212.5~9125.0kg/hm^2,比单作增产45%~166%。  相似文献   

11.
选择耐寒冬小麦品种,采取分期播种及平行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小麦壮苗安全越冬的措施。以温度为指标确定了保护地的最佳播期和小麦越冬前需积温。  相似文献   

12.
冬前因肥水运用不当、品种不对路、播期及播量不适宜,造成中期病虫危害加重,后期一遇暴风雨就发生小麦倒伏,使灌浆受阻,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产量。因此,打好播种基础,培育冬前壮苗,加强病虫防治和化学调控,提高株体抗性,能达到防倒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气候明显变暖情况下,以往总结确定的冬小麦播期指标理应做相应调整。通过理论计算得出龙口市小麦最佳播期是:精播栽培期为10月1-9日,中播栽培期为10-18日,独秆栽培期为19-29日。通过3年的试验证明,10月5,10日播种比9月25日和10月1日播种更适宜,不仅能避免过旺生长,而且显著减少了根腐病、纹枯病发病率,小麦表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赵红  郭洪恩 《山东气象》1997,17(3):35-38
通过对北京顺义县实验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晚播丰产小麦光能利用率,净同化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并通过1991,1992年小麦不同发育地段的叶面积指数,透光率,产量构成以及光能利用率的观测和计算,分析了光能利用率,净同化率与产量的关系;同时认为由于晚播丰产小麦播种量大,苗情偏旺,在田间的肥水管理上采取前控后促的手段,适当将拔节水推迟到拔节末期即春五叶期进行,可以争取到较多穗粒数,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广东省10~12月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冷、暧空气势力强盛而交替频繁,忽冷忽热天气明显;雨水分布前期和末期偏多、中期偏少,12月下旬初省内大部分地区降大雨到暴雨,并出现冬雷的罕见现象。1 冷暧天气频换  10~12月,共受5次强冷空气入侵,比历年同期多1次。5次强冷空气分别在10月25日,11月16日、29日,12月7日、22日影响广东,广州市过程降温分别达8-4、11-2、7-9、10-2和8-6℃,其中11月中旬和12月上旬后期的强冷空气使北部地区出现低温霜冻天气,12月10~13日广州…  相似文献   

16.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比增产20%-80%。  相似文献   

17.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作增产20%-80%.  相似文献   

18.
膜下条播冬麦与常规露地冬麦相比适播期较宽且明显偏晚,其适宜播种气象指标为:播种时5日平均气温为12-4℃,冬前≥0℃积温达40-200℃.d;以黄芽麦或包蛋麦形式过冬的膜下条播冬麦最晚播期为:播种时5日平均气温≥0℃,冬前≥0℃积温达0-40℃.d。适宜播种日期,南疆大部冬麦区在10月中旬中至11月上旬中,北疆则在10月上旬至中旬。  相似文献   

19.
从热量,水分条件及生育期不利气候因素分析了彬县旱塬地区膜上麦套种杂交油葵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提出该地膜小麦套种杂交油葵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6月15日,并提出了主要载培技术,可用以指导同类地区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0.
1大雾过程2002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13d15站以上大雾日:11月有:3日17站、7日20站、8日17站、17日57站、25日37站;12月有:4日25站、10日36站、12日30站、13日42站、14日52站、16日30站、17日32站、31日21站。大雾日与常年同期相比属略偏多。2暴雨过程2002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5d10站以上的暴雨日。暴雨日与常年同期相比属偏多。其中10月29~30日赣南的连续暴雨,雨量之大为我省秋季罕见(表1)。3冷空气过程2002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