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淮北平原汾泉河流域水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仁  王玉太 《水文》1989,(1):12-18
本文以淮北平原的汾泉河流域力试点,分析研究了平原坡水区的水文特性,提出了一个平原流域水文模型。模型的特点是:产流部分能模拟表层超渗和蓄满两种产流方式;汇流部分用两个非线性系统分别模拟表层水和地下水的汇流,其中地下永的非线性汇流概念性模型是建立在乎原河网特征基础上的,并认为传统的地下水线性响应的假定,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平原地区不再适合.该模型在汾泉河流域应用成功,可作为水文分析计算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2.
港口湾水库入库洪水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余忠  朱先武 《水文》2001,21(6):20-22,41
基于港口湾、胡乐司流域产、汇流分析,提出了分流域、分单元入库洪水预报模型的整体构架,产流计算应用了蓄满产流模型,汇流计算提出了拟线性河网汇流指数模型:Csj=Sso αe^-βA j,实现了汇流系数因入流强度自动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个网格型松散结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流域降雨径流的基本过程,以蓄满产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网格型松散结构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型将流域离散为包含河道与不包含河道两种类型的单元格,以协克里金方法插值得到空间离散的降雨输入,考虑的产汇流物理过程包括降雨、植被截留及蒸散发、单元格产流、单元格汇流及河网汇流。模型结构简单,参数较少,在充分利用植被覆盖类型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大部分参数的选用值。通过在长江三峡区间沿渡河流域的实际应用,模型计算成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一、导言在可能最大降水条件下,笼罩设计流域的暴雨,其雨率及总雨量比之常遇的暴雨大而集中,这对下垫面的产流与河网汇流特性将发生什么变化?是从事水文计算的同志关心的问题。实质问题是研究如何扣除实测资料范围以外的降雨损失及如何对待汇流计算中的非线性影响。在一般流域都找不到与可能最大暴雨相近量级的实测的暴雨洪水资料,所以本文将借助理论上的推导,结合用河南省“75.8”特大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艳  林荷娟  刘敏 《水文》2016,36(5):50-53
太湖流域属平原河网地区,河网密布、水流流向往复不定,不存在流域出口控制断面,太湖流域设计洪水一般根据设计暴雨采用流域产汇流模型间接推求。因此,设计暴雨成果将直接影响流域防洪规划、工程设计、风险图编制等多项工作,其可靠性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开展了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计算,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设计暴雨成果对比分析,并针对设计暴雨过程推求采用的不同空间分配方法,进行成果的合理性评估。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4)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北运河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造成流域产汇流规律发生一定程度改变,从而大大增加了该地区暴雨洪水的计算难度。通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在暴雨洪水计算过程中,根据流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水利工程运用等各方面的条件,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暴雨洪水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流域水文模型的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人俊 《水文》1989,(6):1-5
许多流域水文模型的精度甚高,其主要计算结果如蒸散发、产流、水源划分与汇流也都很接近.这里有共同原因:蒸散发模型都应用了蒸散发能力与分土层计算,产流机制对湿润地区都采用蓄满型,分水源都采用线性水库结构,汇流都属于河网汇流性质.这样是符合水文规律的。但各个模型都有明显的参数不独立问题,其最优解很不唯一。造成不独立性的原因主要是分水源结构的并联性质,不是流量过程线不足以作为识别根据。汇流参数在一般范围内变化不影响分水源参数的解。参数不独立问题可以用结构性约束加以解决。应当把模型看成是水文规律的科学假设,在检验中改进,并促进水文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平原地区下垫面多样性的特点,将天津北三河地区下垫面划分为水面、农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3类,分别采用不同的产流模型。由于北三河地区农业用地主要为旱地,普遍存在犁底层;因此将非饱和带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基础层3部分,分别采用蓄满产流、层间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耦合产流模式,并考虑犁底层中大孔隙的存在对产流的影响。用北三河第9产流分区1966、1971、1974、1975、1976年资料建立产流模型,用1977年和1982年资料进行检验,合格率达85.7%。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反映北三河地区的水文特点,为平原地区水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平原水网区的特点是:河网密布,下垫面一般都有水面、水稻田与旱地三类不同的地表情况,因此具有三种不同的产流模式。由于闭合测区的周界线长,进、出水口门多,测验工  相似文献   

10.
面向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基于GIS/RS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单元水文模型与河网汇流模型两大部分。单元水文模型涉及到冠层截留、融雪、蒸散发、坡面流、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和地下水出流等水文物理过程。产流计算考虑到地形坡度的影响采用基于地形指数的计算方法。汇流演算基于河网结构采用分段马斯京根方法。模型的大部分参数与输入信息可以利用GIS和RS技术获取,能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改变,做出快速的模拟与响应。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黄河流域主要控制站/区间的降雨、径流、洪水资料系列延长至2010年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在对实测径流还原的基础上,通过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分析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系列一致性影响,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致性处理,提出3种下垫面情景的天然径流系列并推荐近期I下垫面情景的黄河设计径流成果。分析了影响洪水一致性的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还原,对影响黄河中下游常遇洪水量级的因素进行还现,提出黄河流域各站天然设计洪水及中游现状下垫面5年一遇及以下设计洪水。  相似文献   

12.
蒙海花  王腊春 《中国岩溶》2009,28(3):227-234
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分析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岩溶水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并结合现代空间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研制开发了适合我国后寨河流域的基于落水洞的岩溶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以及流域产汇流参数对比关系。结果表明:生态建设后除最大土壤蓄水量增大外,其它产流参数变化不大;汇流参数基本小于生态建设前,但相差不大;在降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态建设后的产流量小于生态建设前的产流量,生态建设前土地覆被下的流量在低水位时比生态建设后的流量稍高,而在高水位时生态建设前流量比生态建设后的流量稍低。   相似文献   

13.
河川径流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川径流参数是用于地表水资源评估、全球变化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数据.现有的河川径流监测数据基于水文监测站点获取.近年来,受经济和政治原因的影响,全球水文监测站点在逐渐减少.随着全球变化研究对区域乃至全球水文监测数据需求的增加,监测站点有限及监测数据格式多样等问题逐渐凸显.过去15年,卫星遥感技术在河川径流监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总结了河川径流遥感监测方法和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地基高低频雷达、航空航天雷达和多光谱卫星遥感监测3个方面;介绍了全球大型河川径流与湖泊水体动态监测重大应用成果及未来研究计划.指出在未来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以及多水文要素探测能力遥感卫星发射之前,应充分利用遥感野外观测实验,完善河川径流监测技术方法,并综合应用已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多光谱和微波遥感数据,开展径流监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融雪水在水资源利用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面积监测雪盖成为河能,选择Alps意大利境内的Rienza流域,利用SRM模型模拟春季融雪径流,区别传统对SRM模型的描述,参数选择和应用的研究方式,研究环境因素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尤其是对度-日因子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重点讨论利用GIS和遥感数据获取SRM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和因子,结论显示SRM模型模拟春季融雪径流的关键是精确地输入模型参数;遥感数据在提取雪盖面积的过程中,消除地形影响是必要的;从SRM模型的应用状况分析,精确地获取雪盖面积是影响模拟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连续降雨下不同砾石含量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砾石对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的影响与其作用机制,通过室内模拟降雨研究了连续降雨下不同砾石含量的重壤质堆积体水蚀过程。结果表明:①堆积体砾石含量增加,坡面产流历时延长,产流率线性减小,土壤剥蚀率降低;②连续降雨下,堆积体所含砾石主要通过对坡面产流历时、坡面产流率、砾石覆盖率的多重影响发挥减沙作用,主成分回归方程可表达多个变量与平均土壤剥蚀率的关系;③一定砾石含量下,堆积体坡面砾石覆盖率随表土的剥离而增大,导致土壤剥蚀率呈指数函数递减趋势,并与累积土壤侵蚀总量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工程堆积体所含砾石对土壤侵蚀程度的削减可为生产建设项目下垫面水土保持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反映流域整体降水情势的面雨量一直是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之一,在泰森多边形雨量法的基础上考虑地理空间要素对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信息聚类方法提取出雅砻江流域2项形状因子(周长、面积)和5项地形因子(平均高程、平均坡度、平均坡向、高程差周长比和高程差面积比)。降雨—径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因子雨量法在月尺度上的降雨估算精度高于年尺度,且在月尺度上能更好地反映流域不同区段的降雨空间分布特征;在月、年际降雨变化趋势分析方面,年尺度上的降雨与径流一阶差分后平均相关系数为0. 903,高于月尺度的0. 629,主要由于水电站调蓄过程对流域径流异质性的影响,且影响度随着时间尺度缩小而放大。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裸坡土壤侵蚀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正堂  戴全厚  杨智 《中国岩溶》2014,33(3):356-362
文章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和雨强对地表、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与地下孔(裂)隙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地表产流、产沙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地下则相反;(2)坡面径流刚产生时,雨滴击溅和薄层水流冲刷,土壤细小颗粒堵塞其毛管空隙,渗漏率减小,而地表径流量增大,土壤团聚体被破坏、分散和迁移,降水与土壤渗漏率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小,雨滴击溅增强,如此循环,降水与土壤渗漏率呈波动性变化;总体而言,地表、地下悬移质均随降雨历时呈下降趋势,而地表推移质则相反,地表、地下产流量变幅较小,趋于平行;(3)地表产流、产沙量随基岩裸露率增大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地下产流、产沙量随基岩裸露率增大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4)在较小雨强30 mm/h时,地表只产生悬移质流失,没有产生推移质流失;地表、地下产流、产沙都是随雨强增大而增大;雨强由30 mm/h增大到150 mm/h,地表累积产流量为538.5 L,累积产沙量为2 393.81 g,地下累积产流量为207.8 L,累积产沙量为687.73 g,累积产沙量的递增速率比累积产流量的递增速率要大,地表产流、产沙的递增速率大于地下产流、产沙的递增速率;(5)各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相关程度为:降雨历时>雨强>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该实验有助于为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评价及制订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地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微波遥感监测为径流模拟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基于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的河道径流模拟方法亟待深入探索。本文基于M/C信号法,利用新一代高精度被动微波亮温数据集在中国典型流域进行河道径流模拟,探讨该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断面河宽、平均流量、控制面积、植被覆盖度、高程、土地覆盖/利用类型、气候类型等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因素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七大流域61个典型站点中,决定系数R2 ≥ 0.5的站点占比超过59.0%,41.0%的站点纳什效率系数ENS ≥ 0.5;位于西南诸河流域的站点模拟效果最佳,尤其在青藏高原地区;高程、平均流量、气候类型以及断面河宽是影响模拟效果的主要因素;站点位于高原山地气候下的小型河流一般模拟效果更佳,本文方法相对更适用。研究成果可为河道径流模拟提供研究思路,为微波遥感的水文应用提供切实指导。  相似文献   

19.
区域蒸散发遥感估算方法及验证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荣华  杜君平  孙睿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2):1295-1307
蒸散发是地表水热平衡的重要参量,也是农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的重要指标。与传统的蒸散发计算方法相比,遥感技术经济、适用、有效,在非均匀下垫面的区域蒸散发监测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系统回顾了5种常用的区域蒸散发遥感估算方法,包括经验统计模型、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遥感模型、地表能量平衡模型、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模型以及陆面过程与数据同化等,分析了这些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地表蒸散发的地面验证方法进行了概述。最后简要分析了区域蒸散发遥感估算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与非遥感参数遥感化、蒸散发模型改进与多模型集成、陆面过程与遥感数据同化、遥感蒸散发估算及地面验证中的尺度问题与空间代表性问题研究等将会是未来区域蒸散发研究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雪冰遥感20年的进展与成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冯学智  陈贤章 《冰川冻土》1998,20(3):245-248
在庆祝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40周年之际,文章对雪冰遥感及应用研究的主要工作做概要的回顾,并着重介绍在雪冰遥感监测与融雪径流模拟,以及雪灾遥感,灾情损失 评估等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科研成果与应用效益,根据当前积雪遥感研究中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动向,还对进一步开展积雪遥感研究的前景作了概要的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