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病险水库数量庞大,目前国内正有计划分步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除险加固的理论方法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研究分为理论分析方法和加固技术措施两方面,进而从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除险加固效果量化研究三方面阐述了当前研究进展与不足。同时指出,考虑中国病险坝特点和机理的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结构正反分析方法及除险加固效果的量化评价研究是未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理论分析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浙江江山石鼓水库大坝的结构构造特点、水库地质条件以及水库病险原因与状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技术措施和施工操作规程,对病险水库进行了全面彻底治理,并取得良好效果。详细介绍了工程病险状况,除险加固方案设计,施工工艺及操作规程,加固效果检测及评价等。  相似文献   

3.
张宏 《地下水》2018,(6):232-233
昌图县95%的小型水库存在病险,急需进行除险加固工程,从而确保水库的运行安全。本文针对昌图县小型水库的病险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除险加固总体方案,重点对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对策进行探讨,认为应加强管理手段,保证所需资金,加强前期工作,运用科学管理方法,保证除险加固工作顺利进行,发挥水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其他地区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措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地下水》2011,(4):136-137
病险水库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水库效益的充分发挥。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充分发挥水库兴利和防洪效益。  相似文献   

5.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充分发挥防洪和兴利效益,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省病险水库现状,提出了一些加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2)
病险水库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区域防洪安全,同时也限制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为保障水库及区域的防洪安全,充分发挥水库兴利效益,需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安家水库为例,对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着重对主坝、溢洪道、输水洞存在的病险问题进行剖析,并进行除险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7.
闫宇民 《地下水》2011,33(5):135-136
对龙王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后效益调查统计,从灌溉、发电、养鱼及防汛减灾等效益入手探讨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绩效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番禺区目前尚在发挥效益的水库有15座,其中12座水库存在病害隐患,急需除险加固。基于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估工作,查明了辖区病险库的地质特点:坝身质量较差、坝基存在渗漏及渗透破坏问题、软基沉降变形和饱和砂土地震液化问题等,探讨了整险加固的工程措施,如加高加固大坝、防渗处理、抗地震液化加固等。结果为辖区病险水库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对国内类似水利工程整险加固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库的长期运行,会出现逐渐老化、人为破坏、自然侵蚀等现象,增加了安全风险,在河长制的指导下,制定水库除险加固策略,以期增加水库安全性。水库除险加固策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诊断,对水库存在的病险进行分析;另一部分为加固,针对诊断分析结果制定并实施除险加固策略。结果表明:除险加固后较除险加固前,坝体稳定性系数提高了0.26,渗流系数降低了0.18,可达到除险加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3)
以辽宁大凌河流域某小型病险水库为例,针对水库大坝存在的渗漏安全隐患,依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实施规范及设计理念,提出适宜该水库大坝帷幕灌浆处理的方案,并对灌浆工艺的具体流程、要点及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从灌浆工艺实施的效果看,工程经过防渗灌浆处理后,除险加固效果较好,能充分发挥其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溃坝风险后果分析是水库大坝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影响溃坝风险后果的因素多,作用机理复杂,导致不同研究方法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后果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从风险后果的内涵出发,建议风险后果可分为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3个基础类别;分析国外研究成果与应用情况,明确从基于历史资料构建经验模型到基于致灾机理构建物理模型的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溃坝风险后果评估现状,明确结合致灾机理的经验模型分析、半定量评价和区域损失叠加计算三类研究方法在准确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应从加强致灾机理分析、注重准确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重要作用和在应用中不断改进等4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风险后果研究水平和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姚光庆  姜平 《地球科学》2021,46(8):2934-2943
复杂油气储层非均质性强、“甜点”成因控制因素复杂,面对精细表征与预测要求,储层研究需要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体系上有所改进.基于盆地沉积学发展起来的“源-汇”系统分析为复杂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经过多年实践,本文提出了储层系统研究的“源-径-汇-岩”(source-route-sink-rock,SRSR)系统分析思路与方法,强调开展基于沉积物(岩)的四个子系统研究,即“源——沉积物物质组成与来源”、“径——沉积物搬运过程与路径”、“汇——沉积物汇聚堆积环境与变化”、“岩——沉积物埋藏成岩过程与成岩相”.介绍了各个子系统要素构成,认为四个子系统共同决定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共同决定储层质量.在源汇分区、沉积相分区及成岩相分区基础上,用甜度RSI指标划分区域储层“甜点”等级,并在乌石凹陷低渗储层评价中加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储层SRSR系统分析是复杂“甜点”储层成因研究的新思路,是复杂非均质储层精细表征的技术遵循,为开展复杂常规储层、致密储层、非常规泥页岩储层定量化评价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复杂储层岩石矿物组成非均质性强,孔喉结构细小.储集空间有效性评价、岩石结构精细评价及流体赋存状态与运移规律评价是决定复杂储层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针对复杂储层的储集空间(孔喉、裂缝)、岩石结构(矿物、有机质)、流体特征3方面,建立了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及工作流程.储集空间表征方面:二维大面积分析技术可建立跨越6~7个数量级的多尺度选取及非均质性评价;多尺度CT及FIB-SEM联用可精确刻画孔喉和裂缝的三维空间分布;电化学和显影剂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分析微观孔隙连通性.固体组分分析方面:XRF及Qemscan联用可定量评价矿物组成与分布;三维FIB-SEM技术可以实现有机质形态和分布的定量分析.流体特性方面:荷电效应可用于微量残留有机流体的识别与表征;通过合成孔径、润湿性、表面微结构均可调控的纳米材料,开展地层条件下页岩油赋存及流动物理模拟研究,确定了单一因素对页岩油赋存及可动孔径下限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研究油气在无机、有机质纳米孔隙中的聚集机理与扩散潜力.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体系和一系列具体应用可以有效地填补常规储层分析手段的不足,为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以及深部油气储层等复杂储层有效性评价和含油气性定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许向宁  李胜伟 《中国地质》2005,32(1):155-161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区岸坡地质背景和岩体力学环境条件,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与三峡工程库区岸坡失稳危险性评价相类比的方法,针对崩滑体失稳按总体积的1/8和1/11入江方量进行了计算和按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涌浪图解计算法计算了入水点及在向家坝坝址、溪洛渡坝址和邻近城镇的涌浪高度,并围绕大坝施工安全、库区周边城镇安全,水库运营安全等方面对岸坡失稳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预测,提出了岸坡失稳的防治对策。评价结果表明,向家坝库区和溪洛渡库区土质岸坡坍塌及崩滑体入江和涌浪不会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及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15.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缝型油气藏油气产量占整个石油天然气产量的一半以上,是21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但目前致密储集体裂缝参数的定量表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定量预测评价,仍是石油地质界的前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裂缝及裂缝型油气藏预测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世界上大多数裂缝性油气田的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对构造裂缝空间分布规律的合理预测评价,无疑对油气勘探开发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本文综述了储层裂缝研究现状、进展和主要研究方法,同时通过近几年工作典型实例阐明裂缝研究在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宗坤  葛巍  王娟  李巍 《水科学进展》2015,26(4):589-595
中国大坝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更为科学与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发展。从法律法规、研究进展两个角度,对中国大坝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当前采用的安全管理方法存在事故概率计算难度较大、对事故后果重视不足、评价准则不够全面及管理措施较为单一等问题。为促进管理方式和理念的转变,提高中国大坝的管理水平,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与实际操作中,应重视事故概率与后果的定量分析,及时构建风险标准并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评价是储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原理,建立并研制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系统。利用该系统中的灰色系统理论法、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通过实际资料检验,三种评价方法分类结果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解决了在储层单因素评价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评价结果相互交叉、非唯一的问题,有利于对储层进行正确的分类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明显有别于常规的油气藏地球物理测井,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综合评述了常用的煤层气测井方法、技术系列与煤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的应用研究与发展现状,并指出其当前面临的困难和若干问题,分析了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今后值得注意的几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Dam-break floods have been of increasing concern to safety engineers and decision makers. The presence of complex terrain in inundation areas multiplies the simulation difficulty of flood routing. In previous studies, representing the flood routing parameters empirically does no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routing,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dam-break consequences. The basis for carrying out dangerous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is just engineering safet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ownstream areas. In this study, a comprehensive risk analysis of the dam-break flood was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od routing. First, coupled with the volume of fluid method, a three-dimensional k? turbulence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flood routing in complex inundation areas. Then, based on the flow parameters obtained throug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ing, the attribute measure methodology was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sequences combined wit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am-break consequences (loss of life, economic los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Furthermore, a methodology containing the combined weight method and 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erforma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risk ranking of dangerous reservoirs due to its logical consideration of scalar values that simultaneously account for both the best and worst alternatives. Finally,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ability of risk ranking. The aforementioned model and methodology are applied to a case involving five reservoir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for Part II of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20.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与油气渗流规律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裂缝型油气藏是21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裂缝储层本身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难度。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尚缺乏一个能全面解决构造裂缝定量预测问题的研究方法,对裂缝型油气藏预测及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储层裂缝研究主要涉及 3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即地下裂缝识别、裂缝空间分布预测和裂缝参数定量表征。构造裂缝发育规律、形态特征以及油气等流体渗流规律主要受控于构造应力场和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非均质性。强调构造应力场与岩石力学属性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构造裂缝空间定量预测的主流,固体应力场和流体压力场的联合作用构成流体运移的驱动机制。我国拥有相当数量的裂缝储层的地质储量,进行裂缝型油气藏研究与预测,无论对西部还是东部深层油气藏的勘探突破均有深远意义。系统综述了储层裂缝定量研究和预测方法以及裂缝储层油气渗流规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