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水安全研究正从水治理向水安全管理方向发展,研究视角也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向社会人文领域。然而国内外对城市水安全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和经验分享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此试图将城市水安全研究纳入非传统安全范畴来构建其理论体系,首先从安全的原义出发探讨城市水安全的学科归属,从主体间性来理解城市水安全的主体关系,从安全的物质和社会建构角度来剖析城市水安全化的动态过程,从非传统安全理论构建的一般框架来解构城市水安全的指涉对象及其安全价值,进而总结城市水安全的概念,为城市水安全乃至其他资源安全研究提供一种兼顾自然和人文的新思维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水安全的概念、内涵与特征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水安全是保障城市本身及其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水安全概念、内涵与特征的科学全面认识是其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水安全的概念与内涵研究现状入手,归纳出其内在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特征,给出了基于"综合涉水资源"状态的城市水安全的概念,指出了城市水安全内涵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四个方面的属性,分析了城市水安全所具有的主观性、层次性、多样性、可持续性、时空性,动态性、可控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水安全是耦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防灾等多维视角的复合概念。为提高水安全评价的系统完备性,避免各维度间概念重合,提升问题诊断的精确性,基于对水安全定义、内涵及评价维度的总结述评,构建了由数量充足性、水质符合性、可持续性、成本可承受性和防洪安全保证性5个评价维度构成的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专家群决策进行指标权重量化与数据标准化。该评价体系体现了资源安全中关于数量保障与可持续性保障的概念内涵,相比单纯利用资源禀赋指标评价水资源数量安全,更能科学辨析区域真实缺水原因;补充前人研究较少涉及的成本可承受性,保证了水安全内涵的系统完备性。以中国各省为例,结合聚类分析开展水安全评价的实例应用,评价结果较好地诊断了中国各区域主要水安全问题,符合中国现状,说明该评价体系具备较好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小康和谐社会发展的实现。目前,沧州市面临水少、水多、水脏、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水安全问题,严重影响沧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分析沧州市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沧州市水安全目标和实现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聊城市水安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乃文  齐兴云 《地下水》2009,31(4):68-70
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小康和谐社会的实现。目前,聊城市面临水少、水多、水脏、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水安全问题,严重影响聊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聊城市水安全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聊城市水安全的目标任务和实现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斌 《水科学进展》2017,28(3):472-47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后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该专项立足中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和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通过全链条创新和全景式布局,凝练了现阶段中国水资源安全领域亟需解决的重点研究任务。深入分析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科学目标、主要任务和立项情况,剖析了2016年和2017年项目立项和申报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讨论了下一步支持的重点任务方向,对于加强重点专项项目的立项、申报和管理,保障总体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矿床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勇 《地学前缘》2020,27(2):99-105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10年以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矿床学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学科发展前沿的挑战、国家战略布局需求和社会重大需求。其中学科发展前沿的挑战主要包括成矿模式创新研究不足、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够、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国家战略布局需求则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和关键金属等方面;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主要包括深部勘查、智能高效勘查和绿色生态勘查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满足需求,在未来30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矿床学研究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成矿模式多维度综合研究;(2)勘查标识体系应用基础研究;(3)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机制研究;(4)“一带一路”与海洋矿产研究;(5)深地勘查理论与方法集成研究;(6)智能高效绿色勘查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8.
区域水安全战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德华 《水科学进展》2005,16(2):305-312
分析了区域水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挑战,总结了国内外区域水安全战略研究和实践的现状,阐述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研究指出:在21世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安全之间的互动影响将更加紧密,运用现代战略思维理论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在对区域进行系统动态仿真分析和检验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水安全战略,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SPA的喀斯特地区水安全评价——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苏印  官冬杰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15,34(6):560-569
根据目前公认的水安全内涵,将水安全分为三个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环境子系统和水灾害子系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时变的水安全系统。基于水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喀斯特区域特有的水循环机理,依据 “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响应(R)”模型建立了贵州省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引入能够体现系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同异反联系度计算公式,建立了城市水安全的评价模型。将集对分析法运用到水安全的评价中, 可以先通过计算评价样本与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度对样本作初步的排序, 再对样本作进一步的同一、差异、对立的集对分析,以判断出评价样本的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资源安全状态方面,贵州省9个州市中4个处于安全状态,2个处于基本安全状态,2个处于不安全状态,1个处于危机状态;(2)在水环境安全状态方面,2个处于安全状态,4个处于基本安全,3个处于不安全;(3)在水灾害安全状态方面,1个处于非常安全,4个处于安全,1个处于基本安全,2个处于不安全,1个处于危机;(4)在水安全综合状态下,有3个处于安全状态,有4个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有2个处于不安全状态,没有处于非常安全和危机状态。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水安全问题与地下水的保障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爱民  荆继红  宋博 《地质学报》2016,90(10):2939-2947
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700m~3,即将步入水紧张国家;京津冀等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50m~3,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地表水质量总体好转,东部人口密集区地下水质量有恶化趋势;部分地区和城市水源供给结构单一,抵御突发性缺水事件的能力不足。地下水是国际公认的可靠供水水源,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地下水在中国工农业供水和生活用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下水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被广泛认同,甚至往往被忽视。本文阐明了地下水在保障水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水安全,核心在于推进治水思路战略转变,关键在于加强水文地质及相关学科科技创新。主要战略措施包括:从注重城市和工业节水向注重全面系统节水转变,以农业节水弥补城镇供水快速增长;从注重开发利用向注重涵养保护转变,以水资源涵养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注重地表水供水向注重地下水地表水优化配置转变,以地下水战略储备应对突发性水危机;从注重工程调水向注重虚拟水贸易转变,以虚拟水贸易调节长期水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11.
湖泊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对应传统的湖沼学,其概念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深深地刻上了"流域"与"生态系统"的印记。本文系统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湖泊科学的研究特点、学科体系、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热点,并结合文献计量手段,对近50年来湖泊科学的总体情况、研究主题以及学科发展未来态势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湖泊科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综合性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其学科体系目前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建立从"湖泊水体"到"湖泊流域系统"再到"自然-社会综合系统"的湖泊科学研究发展新思路,实现从湖泊专门研究层面向复杂系统层面延伸。我国的湖泊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方法上亟待原始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体系和完善而实用的学科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用地下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转折。和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泛、水质良好、变化稳定、便于利用、不容易受污染等优点,因此它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本身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地质营力、信息载体、生态环境因子和灾害因子。因此开展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规律的研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布局设计和实施等水文地质研究是一门关系到人类生活、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重要学科。笔者着重论述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是和人类社会的诞生、繁衍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科学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该学科已从原来的基础学科逐渐向应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后在加强水文地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十分重视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和面向市场应用的研究。最后,从世界面临严重缺水和水污染的现实、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国际学术组织和学者对地下水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人才市场对该学科人才需求等方面指出,21世纪“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地下水是公共生活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的最佳水资源,是防旱抗旱最为可靠的后备水资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战略水资源。根据目前我国地下水遭遇日益严重的过量超采和水质污染,并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要加强对全国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出6点建议:1)开展水文地质补充勘察和调查;2)强化地下水综合监测网的建设;3)把监测和水质保护作为新时期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内容;4)加强地下水的科学研究;5)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地下水安全和合理开发的法规体系;6)理顺地下水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赵军凯  张爱社 《水文》2006,26(6):47-50,54
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是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它是涉及社会、资源和环境系统的一个指标,用来反映水资源系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是水资源研究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践领域中则是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的基本依据。因此,通过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系统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认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好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和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其量化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展望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An apparent abundance of water on earth would indicate that the quantity of water available for human use is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ety. However, recent investigations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many areas where the demands are growing beyond water availability and problems arise from intensive withdrawals, mismanagement, or simply low availability. Water resources planners in the next century are very likely to encounter a new and different kind of scarcity; a scarcity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engineering measures but calls for finding an intricate balance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a number of actors involved. Water demand is no longer a vital necessity but is one of the claims to be subjected to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Managing the demand of water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objectives of a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is a challenge in the water planning process. Many technical, legislative and institutional tools are available to support this process. Such planning requires strong mechanisms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a strong social support at the local level.  相似文献   

16.
Water security is related closely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and may possibly even affect national security. The problem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arid inland watersheds.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the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of three watersheds in the Hexi Corridor (Northwest China) using a multi-level, multi-target,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pproach. We constructed an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se inland watersheds. The assessment used 21 indicators that describe the ratio of water supply to dem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od security, drinking-water security, disaster control capacity,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level of the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was highest in the Shulehe watershed, followed by the Heihe watershed and the Shiyanghe watersh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water security for all three watershed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怀柔应急水源地作为北京最大的应急地下水源地,在连续10多年的干旱期间,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在总结怀柔应急水源地10年供水历程的基础上,评价了连续干旱和应急开采条件下区域水资源的变化;结合南水北调进京的契机,从"资源人工回补"和供水系统"热备运行"两方面开展当地地下水资源涵养研究工作,以保障怀柔应急水源地可持续"应急供水"能力,为应对南水北调供水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做好水资源战备储备。  相似文献   

18.
李炎隆 《水科学进展》2015,26(5):752-758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中国的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正确指引水利学者的研究导向,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2014水工结构与水力装备战略研究暨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及水利学科有关申请书的申请材料和专家评议意见,分析了水科学研究中水工结构工程学科近期的研究进展情况,初步明确了"库坝工程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机理"为"十三五"期间水工结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在"生态水工学"和"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优先支持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提出了学科亟待攻关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该研究有利于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凝炼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水利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淡水循环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流域尺度。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不应只着眼于流域过程,而应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全球尺度对地球系统过程加以研究。文章总结了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循环的影响途径,论述了水行星边界方法框架与研究进展,分析了淡水利用管理从流域尺度到全球尺度的实现方法。水行星边界方法以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20.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到目前为止,广袤深邃的海洋只有5%的区域被人类探索,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根本,事关国家发展的命脉。海洋问题的复杂性使其无法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得以解决。目前,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已逐步从过去的跟跑阶段进入并跑阶段,但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本文回顾分析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对标找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围绕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健康海洋、海洋生命过程、跨圈层流固耦合、快速变化的极地系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前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开展跨尺度、跨圈层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组织并发起我国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从而显著提升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切实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为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