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船舶首航东北航道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洛  赵越  刘建民  韩淑琴 《极地研究》2014,26(2):276-284
北极航道按其处于地球上的地理方位可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按航线所处的纬度范围则可分为北极低纬航线(北极近岸航线)、北极中纬航线(作为国际常规航线)、北极高纬航线、挺极航线。"雪龙"号于2012年夏季书写了中国船舶首航东北航道的航海史。"雪龙"号从东北航道的起点白令海峡开始,沿东北航道抵达冰岛,并沿北极高纬航线返回白令海峡,完成往返穿越北冰洋之旅。据此,本文对北极航道的分类提出了一些看法,对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雪龙"号此次首航东北航道的整个进程和关键问题,同时对中国建立北极航道战略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极航线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多从中国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而且研究俄罗斯北极航线战略的成果较少。未来北极航线开发中俄罗斯将处于核心地位,研究俄罗斯的北极航线战略问题意义深远。本文在收集大量第一手俄文资料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北极航线开发的历史、国家战略、北极政策实施的重点、机制和阶段进行了较深入的解析,以期对我国的北极航线战略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极航线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多从中国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而且研
究俄罗斯北极航线战略的成果较少。未来北极航线开发中俄罗斯将处于核心地位,研究俄罗斯的
北极航线战略问题意义深远。本文在收集大量第一手俄文资料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北极航线开发
的历史、国家战略、北极政策实施的重点、机制和阶段进行了较深入的解析,以期对我国的北极航
线战略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对样本港口和样本船型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运用海洋船舶航运利润核算方法,通过航运利润指标对北极航线和传统航线地理区位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与传统航线相比,在北极航线需要破冰服务时,北极航线的航运利润高56%左右;在北极航线无需破冰服务时,北极航线的航运利润高105%左右;(2)在欧亚大陆西端的港口中,勒阿佛尔港以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更具地理区位比较优势,而其以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则处于劣势;在北美东海岸的港口中,纽约港以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更具比较优势,而其以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则处于劣势;(3)与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美国、挪威和英国的其它港口相比,上海港至俄罗斯北部、法国西北部、加拿大北部、美国东北部、挪威北部、英国东北部的港口,选择北极航线更具地理区位比较优势;(4)与北极航线需要破冰服务时相比,在无需破冰服务时,上海港至俄罗斯、法国(西北部)、加拿大、美国(东北部)、挪威和英国的港口,选择北极航线地理区位比较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5.
北极航道的开通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北极航道地缘区域可从北极地区、航线影响范围内缓冲区、航线延伸区域三个维度考虑。本文以北极航道地缘影响区域作为空间依托,总结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的全球化和集团化特征,并以地缘距离和航运收益组合为依据,探索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行为体组合方式,提出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的立体式圈层结构:以北冰洋为中心的不同利益不同立场的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的五层结构。根据对各圈层结构的航运利益、观念主张和政策制度分析,探讨各圈层内外部竞合关系,提出最内层的北极航道沿海国“内水化”主张和制度化管辖与其他圈层的“航行自由”如何平衡将是未来博弈的焦点,各圈层间和内部的竞合关系也将随资源、利益的诉求变化和进程的推动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极航道开拓的战略选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我国,正在发展和形成中的洲际贸易航线——北极航道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气候变化大趋势下出现的重大机遇,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补充,具有较高战略价值。根据北极航道当前发展状况,从开拓北极航道的战略选择角度,针对航运条件、法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对北极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穿极航道三条不同海运路径做了概括性比较,以期为北极航道发展的战略选择做一些前期思考。结果表明:(1)近年来虽然世界贸易和航运业不景气,但北极航运逆势而上,呈现扩大化增长趋势,无强力破冰船引航的商船独立航行时代已初显端倪;(2)三条北极航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东北航道发展最快,散货船和油气轮方式的资源和过境运输已形成小规模的运营业务;西北航道次之,正在尝试散货船的资源运输;穿极航道过境通行潜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三条航道的集装箱过境运输尚处于空白;(3)针对三条北极航道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势,结合战略需求,我国北极航道开拓应采取"用一个、试一个、探一个"的发展思路,即:东北航道做实质性的投入;西北航道做尝试性的投入;穿极航道做探索性的投入。投入重点当为我国有较大需求的中-欧和中-美集装箱船过境运输;(4)科学考察和商业利用是我国北极航道开拓和利用的先导,鉴于北极航道的不同国际法和地缘政治环境,作为"一带一路"北线的实施可采取"对接"和"探索"并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于后危机时期对立国家间在特定领域的合作关系的延续,“复合相互依赖”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力。正如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与俄罗斯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也全面破裂;然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关系却并未完全中断,至少在北极地区的搜救、渔业、航运、北极理事会等功能性领域的合作依然继续,使得北极国际合作呈现出断裂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组合。现阶段的北极地区关系反映了一个事先存在的“复合相互依赖”状态,通过联系战略、议程设置和国际机制等政治进程,避免国家间关系的全面破裂并抑制危机的外溢,同时为冲突各方保有在有限领域的沟通渠道,推动信任关系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地研究》2021,33(2)
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北极航线所具有的巨大战略价值吸引了多个国家的关注,北极航线地缘问题将成为未来国际地缘问题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构建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定量研究2007—2019年期间,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并测算各个国家的地缘权力特征。结果表明: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分析各子网络,科考合作网络与环保合作网络的网络密度最大,能源合作网络与航运合作网络的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安全合作网络密度一直较低。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具有小世界性,无标度特征在演化过程中越为明显。分析具体节点特征,开始北极八国是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在演化过程中,北极域外国家重要程度上升。另外划分社团,在演化过程中,北极八国从聚合走向分化,网络中的国家关系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9.
北极航线的世界航运网络格局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冰洋冰层的加速融化,引发了世界对北极航线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北极航线全线贯通之后,将会对当今世界航运网络格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世界航运网络格局的内涵和现状,随后讨论了世界航运网络格局的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北极航线通航后对世界航运网络格局的影响,进而提出北极航线通航后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北冰洋东北航道夏季集装箱航运经济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夏季北极海冰范围急剧缩小,为北极的国际航运迎来了机遇,夏季航行于俄罗斯东北航道的船只迅速增多。由于东北航道的距离远远小于传统亚欧航线,因此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很多海运国家对此极为关注。本文通过成本分析法,计算亚欧集装箱航线采用东北航道时可节约的航运成本,对东北航道的经济优势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1.
陆俊元 《极地研究》2015,27(3):298-306
出于对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等因素考虑,俄罗斯积极推进其北极战略。在实施其北极战略过程中,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强化对北极地区的战略控制能力,逐步建立对北极地区多层次地缘政治空间的控制权;积极推动北极"资源战略基地"建设,促进其北极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俄罗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努力把控"北方海航道"交通枢纽,博取地缘战略主导权和国际关系主动权;通过科学、法律等领域的工作,积极向北极方向拓展俄罗斯的利益空间。  相似文献   

12.
于会录  李飞  林英华  崔亚婷 《地理研究》2021,40(9):2399-2425
首先,提出国家需求概念,在总结国家需求结构及其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双边关系中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的三个模型:相对稳定型、合作优化型、关系紧张型。认为国家需求和人的需求一样,存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升的演变趋势。“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是需求层次升级的前提条件,但这种满足具有方向性、主观性、阶段性。其次,运用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分析了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地缘政治环境,提出了维持中俄北极合作良好态势的对策建议:美国是中俄北极合作发生变数的能动力量,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政治互信是中俄北极合作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双方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提高合作项目的透明度,向国际社会分享项目对生态环境和原住民影响的相关数据;加强战略沟通扩大共同利益,维持与美国盟友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应该坚持对北极事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最后,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解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学派的核心观点;双边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关注国际关系发生突变的规律性;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检索了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中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的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系统综述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的研究重点。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研究主要关注主权政治、航道利用、资源管理和原住民权益等主体性议题,而国内则着重关注地缘政治、航道交通、资源经济和地区治理等参与性议题。就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外研究中定性与定量方法兼具,但仍以定性方法和描述性方法为主。随着北极地区的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有待丰富,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亟需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应结合现代技术,借鉴国际上的地区发展理论,开展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中国参与研究,并构建新时代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回潮与资源环境危机推动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影响国家地缘安全的关键变量。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稀缺-冲突”范式下激化流域各国的矛盾,引发的水资源冲突联合域外势力进一步作用于国家地缘安全;在地缘安全视角下,中国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经历了从“弱安全化”到“强安全化”再到“去安全化”的演进;水环境治理、水量分配及水开发利益协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核心议题,涉及的跨境水资源污染、水权分配以及水电开发争议等问题与国家地缘安全密切相关;东北、西北及西南三大国际河流密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地域分异明显,在差异化的地缘环境下带来多元的地缘安全威胁;最后基于“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背景对中国未来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缘环境的“地理位置—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分析框架,对北极地区的地缘环境进行全面解析,并进一步分析“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1)北极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地理位置上,北极位于地球最北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世界主要国家争夺的对象;地缘关系上,涉及到的主体与主题繁多,主要包括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于领土、经济、能源、权利等多样议题;地缘结构上,北极地区地缘结构经历了“美苏争霸”—“破冰合作”—“新一轮竞赛”3个阶段的演变,当前结构呈现出“中心—次中心—外围”的特征。2)“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顺应了气候变化的趋势,推动北极地区区域合作,近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原住民保护,从而使地缘结构的中心更加稳定,地缘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6.
北极地区历来是相关涉域国家博弈的战略高地。特别是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显著,高度敏感的北极地区正在经历海冰的加速消融,掀起地缘政治学科对其的研究热潮。文章通过梳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98篇北极地缘政治文献,归纳了西方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北极研究发展脉络、视角转向和热点议题,并展望未来北极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西方学界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广泛,主题丰富,研究规模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2)西方的北极地缘政治研究涵盖了古典、批判、流行、女性主义等多元地缘政治视角,研究内容以政治、经济为主,地缘政治文化研究相对匮乏;3)地缘政治、经济、文化视角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发明显;4)未来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研究将在理论框架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情感文化等非物质领域产生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致使北极海冰持续融化,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便捷的航行通道、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军事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北冰洋沿岸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国家纷纷加入到北极利益争夺的行列中。为模拟和评估环北极国家在利益追逐中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的演化,基于博弈论思想,构建了环北极五国博弈的动态争端模型,提出了物质收益、惩罚损失和名誉收益等三个机制,综合考虑了气候变化、物质收益、国家关系与国家威望、国际法律法规等因素对环北极五国行为的综合影响。针对当前环北极各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合作与争端开展了动态博弈建模,并对北极海冰完全消融情景时环北极各国在多种不同合作模式下的争端情况进行了模拟预估与实验仿真。  相似文献   

18.
王萍  杜德斌 《地理研究》2022,41(8):2076-2091
冰冻圈变化的自然过程影响着国家领土博弈地缘关系的建构。基于人地关系思想,以变化-影响-适应为主线建立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冻圈国家领土博弈的研究框架,分析自然因素对冰冻圈地缘结构的塑造和对冰冻圈国家身份-利益的建构,以及极地海权、陆权和其他地区领土博弈所形成的双多边地缘关系。研究结果:① 冰冻圈领土博弈地缘结构初步形成。理念层面,自然要素成为气候政治的力量之一,冰冻圈领土博弈体现出传统地缘逻辑;空间层面,气候变化释放极地、高山等新运筹空间,北极、南极成为大国博弈焦点;物质层面,极地海权和陆权利益是大国博弈的主要目标。② 冰冻圈国家身份-利益影响其冰冻圈地缘政治行为,其身份认同的客观基础之一是在冰冻圈分布结构的相对位置。③ 冰冻圈国家领土博弈地缘关系有“趋利”“避害”两类。“利”指为赢得极地海权、陆权,气候变化下西方大国和地区大国开始争夺南北极200海里外大陆架权属,加强极地实质性“硬、软存在”战略布局,美国和丹麦强化格陵兰岛北极战略支点作用;“害”指冰冻圈灾害引起的跨境气候移民等国家利益受损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剖析北极科技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剑锋  张芳 《极地研究》2012,24(4):408-414
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地区经济潜力、以及地缘政治意义,北极迅速成为北极各国乃至北半球国家关注的焦点。自2006年底以来,挪威、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冰岛、瑞典和丹麦等北极八国陆续推出了新的北极政策。各国在阐述北极主权、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原住民权利的同时,强调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科研优先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以引导各国的北极科技发展并服务于自身的北极权益。本文依据北极各国新近发布的北极政策,综合分析北极科技发展重点和趋势,同时结合我国已有的北极考察和合作基础,提出了我国的北极科技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鉴于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北极科技外交往往是各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起点和实现北极利益的先导。中国也概不能外,北极科技外交对保障北极科研装备、提高北极认识水平和促进北极资源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回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历程,北极科技外交是其中的主要线索和核心内容,现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域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北极科技外交还面临着缺乏顶层设计、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以及若干国际因素的掣肘。对此,中国应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和完善运行机制、扩展北极科技外交的广度和深度等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