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信息博览     
内蒙古全面部署土地执法百日行动9月2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全区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全区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大会总结了2011年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今年工作面临的形势,对2012年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同时提出了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工作能力水平的新思路。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新制度供给,着力完善和打造  相似文献   

3.
2月23日,河南省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工作会议在许昌市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贯彻落实民政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视频会议和全国城市地名设标总结表彰暨部署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河南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部署全省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省民政厅厅长孙培新、副厅长李玉德、许昌市委书  相似文献   

4.
近日,《西部资源》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完成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在全国验收中名列前茅,为国家、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规划部署、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开展矿产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科学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的要求和精神,落实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部署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动员力量,积极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相似文献   

5.
《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是国务院为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闸门”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的重大决策。为了确保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切实管理好、保护好土地资源,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由国土资源厅和发改委牵头,对全区2003年-2004年的在建和拟建项目用地情况进行了认真彻底清查。  相似文献   

6.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召开了全区国土资源系统工作部署视频会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世镕针对国土资源系统面临的新变化、新情况、新形势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作了题为《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构建切合内蒙古实际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的工作部署讲话。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围绕统筹规划全区地质工作部署选区研究、自治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产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以及全区基础地质工作部署等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综合研究规划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自治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推进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矿种勘查提前完成三年目标,为在地矿领域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发挥了强大的助推之力。  相似文献   

8.
策略部署: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军事部署:实行统一指挥分兵游击组织部署:实行党的统一领导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4,(5):27-27
<正>近日,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积极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对接,由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安排技术人员安装部署盟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近1周的部署调试,现系统运行正常并已完成对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培训。该系统包含了全市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土地利用数  相似文献   

10.
年终岁尾, 在辽宁省交通厅召开全省交通工作会议, 总结“十五”经验明确“十一五”规划目标,部署2006 年工作任务之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路径与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塑造未来地缘政治的新格局。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环境问题,而是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焦点问题。在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出现了新的变化:① 地缘政治争夺向新的领域和地域拓展;② 地缘政治争夺工具和手段的更新;③ 地缘政治博弈主体出现新的分化与重组。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的不断发展,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气候变化导致地缘政治争夺的手段、范围和内容都有了改变,碳排放空间,新能源技术等成为地缘政治争夺的重点。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回溯作用”、“反馈作用”和“波及作用”3 条主要路径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作用,其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借助“溯源效应”、“抑制效应”和“扩散效应”三种方式发挥影响力。本文的基本结论是:① 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最活跃的驱动因子之一,并使地缘政治争夺的目标和手段趋于多元化;② 气候变化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工具,发达国家借助气候变化这个杠杆,撬动能源、粮食等战略资源,手段更加隐蔽;③ 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成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权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谁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占据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和地缘政治竞争中具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思想在地貌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国康 《地理学报》1991,46(1):26-34
系统论的思潮及其基本原则迅速地向地貌学领域渗透和扩展,改变着地貌学家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愈来愈显示出地貌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系统地貌学,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萌发出来。它将从系统论与控制论的角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结构及其物质组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地貌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化规律性;对地域分异形成的不同地貌景观,分别建立过程-反应模式。为优化人地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区域发展最优模式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凯  何静  徐小凡  甘畅  唐小惠 《热带地理》2022,42(8):1275-1287
以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熵值法和Bootstrap-DEA模型对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效率进行测度,继而借助双变量LISA模型考察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模型等方法,探析新型城镇化对旅游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动态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效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提升态势,中、西部地区增幅最大;两者分别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以及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异特征。2)新型城镇化和旅游效率存在正向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聚类以H-H型、L-L型为主;新型城镇化对旅游效率具有正向直接效应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3)在旅游产业地位这一门槛变量的作用下,新型城镇化对旅游效率的正向影响存在双重门槛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赖柑地  张应武 《热带地理》2020,40(6):1117-1126
利用2010年海南的政策实践作为自然实验,基于1996—2017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测度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实施前海南省的经济增长路径,通过对比国际旅游岛建设前后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反事实”值之差,证实国际旅游岛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海南地区经济增长;2)国际旅游岛建设确实通过需求侧的消费和投资路径以及供给侧的第三产业发展路径对海南的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服务于中国海岛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践。  相似文献   

15.
安頔  胡映洁  万勇 《地理研究》2022,41(9):2465-2481
深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认识,科学测度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对推进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城市网络和网络外部性两种研究视角,基于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信息网络、企业网络、人口网络三种流要素城市网络,对中国336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的网络空间异质性、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外围”特点,形成全国范围和省域、城市群范围两种尺度下的空间结构,表现出兼具择优选择与地理邻近的复杂特征;网络关联下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溢出效应,反映出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对比实体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地理邻近关系下的相似性,以及跨越省级边界的差异性;对于全国范围下的网络关联矩阵,使用对称化和标准化处理更为合适,表明省域和城市群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定量遥感尺度效应刍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小文  王祎婷 《地理学报》2013,68(9):1163-1169
目前定量遥感在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基础研究方面,存在海量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定量遥感研究缺乏普适性和系统性、遥感应用难以再上新台阶等主要问题。因此,目前的遥感科学研究需要整合,需要向前迈出一大步。由于地表的异质性,我们如果只停留在演绎普适的机理模型在特定地点作个性化的处理,是不能适合地学的应用和研究的。必须在已有的反演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走我国自然地理学"自上而下的演绎方法和自下而上归纳方法的结合"研究"尺度综合"的路子,在解决遥感科学核心问题"尺度效应"方面先搭建一个方法框架,同时建立几个开放的相关平台(如数据,反演,计算机模拟,等等),与有关学科的专家共享。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互联网企业生存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创”政策引导下中国创业进入黄金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地区竞争优势的新动能。论文基于1994—2019年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和生存分析探究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的数量增长呈现前缓后陡的“S”型特征,不同代际的企业生存能力存在差异,但年轻企业的高生存风险在各个世代普遍存在。② 互联网创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在区域间形成差异化格局:从现存数量看,大城市明显占据优势;从生存时间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随着产业发展与进入数量激增,东部的资源优势与竞争压力并重,中部城市的生存优势反而有所显现。③ 个体、世代与环境因素对企业生存均有显著影响,企业规模与生命周期表现为稳定的保护作用,规模越大、获投轮次越高越有利于生存;较早进入的创业企业生存质量明显较高,创业环境对企业生存整体表现为风险因素。④ 随世代推移,企业规模与周期特征的保护作用下降,区域的孵化环境由激励效应转变为竞争效应,基础设施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研究可为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的纵贯解读提供实证支持,并为创业地理研究提供有益案例。  相似文献   

18.
距离是影响人类各种空间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探索旅游者行为规律的重要变量。然而,现有的旅游者目的地决策模型多将其作为约束条件处理,充分讨论了距离的阻力机制,却忽视了对其引力机制的探索,也因此导致了理论与营销实践层面的不足。本文提出“距离欲”来表述距离的引力作用,基于其审美情感基本属性,将其细分为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旅游动机维度3个维度;根据旅游者旅游审美需求特点,从现代性审美视角切入,将其细分为游戏的距离欲、时尚的距离欲、冒险的距离欲3个层次,并进行了理论阐述。研究进一步指出,距离欲是旅游者对距离意义的解读,距离欲概念的提出为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解释,旅游者对诗意“远方”的追求,是旅游者基本的审美需求,也是人类超越自我的本质追求,还是高速发展的流动性社会中个体抵御异化的审美救赎。距离欲同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旅游活动带来的距离的审美体验能够参与建构和重塑旅游者的心理结构,在帮助旅游者更好的重返现实世界的同时,还积极的促进旅游者以和谐、宽容、独立的美学境界来重塑现实世界。本文从距离视角切入,进一步证实了旅游活动在旅游者个体、群体乃至全人类生存品质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对距离欲与其他行为变量的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最终形成了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基本解释框架。对距离欲的深入探索能够为全球化的流动时代下旅游者外出旅游动机分析提供新解释,为旅游本质的解读提供新线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提供了可能性,为目的地营销机构针对感知距离的精准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海洋经济质量转型之期,基于“认知—评价—建构—优化”理念,界定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内涵,通过中心-引力模型评价分析2000—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特征,构建了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模型,识别影响其空间特征的相关要素,并根据要素作用程度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① 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呈“核心—圈层”结构,形成以大连为“领头雁”的雁阵式相互继起模式;“钻石型”引力流结构促成辽宁沿海地区集中化连片发展格局;② 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特征主要受空间集聚效应影响,海洋资本、海洋基建和海洋产业结构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循环引力流的顺流机制,其中海洋产业结构成为影响辽宁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圈层空间集聚效应的关键流;海洋人才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循环引力流的逆流机制;③ 通过路径作用程度的象限划分,提出强化大连中心地职能,针对腹地城市定位及资源禀赋条件提出调控措施,推进沿海区域协调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五化协调”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个体效应与时点效应模型,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角度选取指标(以下简称“五化”),构建“五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东北振兴前后20年间(1993-2013年)东北地区40个地市单元“五化”协调发展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失调阶段,但增长趋势显著,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时间上可划分为1993-2002年波动期、2003-2008年增长期、2009-2013年平稳期三个阶段。区域上可划分沿哈大线形成的轻度失调区,黑龙江中部与西部、吉林西部、辽宁大部为主的中度失调区,黑龙江西北部、东部与蒙东地区为主的严重失调区三个类型。“五化”协调内部各子系统空间表现各异,分异程度依次为: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从影响机制来看,教育投入、技术投入、农业投入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工业水平、开发程度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负相影响,开放程度、资本投入、治理投入未对协调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