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个地区发生风雪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降雪和积雪是风雪流的物质来源;风是风雪流产生的动力,它决定着风雪流移动的方向和运动规律。在平原地区,风雪流的运行比较简单,而山区则受到山体的坡度、坡向和坡形以及风雪流的沉积雪形成波纹的影响。在铅直分布上风速并不完全呈对数分布,在沉积和迁移方面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随着地形、风力、雪密度等各个因素而定。  相似文献   

2.
风雪流形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雪流是风裹胁着雪粒(包括雪微团)运行的一种天气现象。强盛的风雪流属于灾害性天气。对风雪流的形成、运行及沉积规律的研究,对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风雪流的形成及运行规律受风速、积雪的物理力学性质(雪型、粒径、密度、粘滞系数等)和地形条件及天气条件的制约。从天气条件来看,又可分为降雪天气下的风雪流和非降雪条件下的风雪流。本文仅对非降雪天气下风雪流的形成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天山地区风雪流运动特征及其预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雪流(简称吹雪)是一种气流挟带着分散雪粒的非典型两相流。风雪流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工矿建设和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汤懋苍 《中国沙漠》2002,22(2):F003-F003
风雪流(又称风吹雪,简称吹雪)为空气挟带着雪粒运行的非典型的两相流,也就是常说的雪粒被风卷着随风运行的一种天气现象。风雪流包括低吹雪、高吹雪和暴风雪三种,它对自然积雪有重新分配的作用二世界上风雪流分布较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风雪流不仅是形成极地冰盖、高山冰川、雪崩等的物质来源之一,诱发并加重冰雪洪  相似文献   

5.
风雪流是风挟卷雪粒运行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风雪流的形成、雪粒的输运及其沉积主要受近地面层内(0.1~5.5米)风的制约。在有季节性积雪的山区,为治理风雪流的危害,保障冬季公路畅通而构建了各类导风工程。这些工程的作用,实质上在于改变山区公路上方近地面层内的风场分布,使路面上雪粒沉积区迁移,从而取得保障交通的效益。因此,研究近地面层内风廓线的规律,对于了解风雪流的形成及其沉积规律有重要作用,对于完善导风工程,提高工程效益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洞实验方法在沙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沙运动和防治风沙、风雪流工程等的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风洞实验技术应用于沙漠学研究中,进行半定量、定量的测量,可以提高研究水平,更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任务。  相似文献   

7.
路堑和隧道风雪流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风雪流模拟实验应遵循的相似准则,以及在属于自模区风洞中的实验结果。给出了各种风向以及路堑、隧道两头路基型式和长短不同等条件下,它们的积雪与流场结构特征,附面层分离和雪粒堆积的关系,找出了相应防治雪害的措施,为今后研究路堑、隧道积雪机理及其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天山山区是我国季节性积雪较为深厚的地区,最大稳定积雪深度为1.25米。雪害,主要指雪崩和风雪流对生产建设、人民生活、公路交通的危害。天山公路中段的雪害使交通断绝达半年之久。为  相似文献   

9.
据艾肯达坂风雪流形成条件,提出了贴地气层分离是公路吹雪堆积的机理,通过对密闭式下导风能量转换和流场结构的剖析,创造了透风式下导风防雪工程。其实施后,改变了公路因冬半年严重雪阻而不能通车的状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  相似文献   

10.
下导风工程是由栅栏工程发展而来的,它应用于防治风沙、风雪对道路(铁路、公路)的危害,国内外已做过不少工作[1][2][3]。但是,在风洞中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还很少。我们从1969年开始,先后对下导风工程防治道路风沙(雪)危害,进行了一系列的风洞模似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1.
伴随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极端环境对交通造成了复杂多样的灾害。穿越新疆库木托拜沙漠的克特公路冬季遭遇频发的风沙-风雪复合灾害,危害严重。此种灾害的发生与区域特殊孕灾环境有关(冬季有强劲的“闹海风”和丰富的风沙(雪)源),也与公路防沙体系布局和路基断面设置以及清沙(雪)堆放等人为扰动有关。本研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顺应自然、标本兼治的防治原则,提出了加强防护能力、机械防治与植物防治相衔接的防治思路,制定了路侧地形平整、阻-固-输结合防护体系建设及后期科学管护的综合治理方案,以统筹防治春季风沙灾害与冬季风沙-风雪复合灾害。  相似文献   

12.
中尼公路雪害及防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大量野外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对中尼公路沿线吹雪、积雪和雪崩成因背景的分析,揭示了中尼公路雪灾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并提出各类雪灾的防治对策。对康山桥特大雪崩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可供实施的整治方案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对中尼公路整治必建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不同时段雪灾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清  杨勇  石磊 《中国沙漠》2013,33(2):396-402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自建站以来至2008年的10月至翌年4月逐日积雪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两项要素组合的雪灾等级指标,分析了前冬、隆冬和春季3个时段西藏高原不同等级雪灾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主要有3个雪灾发生高频中心区,即以聂拉木为中心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区、以嘉黎为中心的那曲地区中东部区及以错那为中心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区;在时段上雪灾主要出现在前冬和隆冬,春季最少,但在前冬和隆冬雪灾频率分布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区、阿里地区、那曲站以中灾和重灾为主。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数据,对区域性雪灾异常年和无雪灾年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前冬和隆冬北半球500 hPa中高纬环流非常相似,自大西洋东海岸向东至西太平有显著的“+-+-”波列,而春季中高纬从欧洲西部为“-+-+-+”波列;3个时段欧洲大陆长波槽脊异常加强,经向环流发展;前冬和隆冬欧亚大陆高度距平场为西高东低,春季正好相反;雪灾年与无雪灾年极涡、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高压脊和北美大槽的强度、位置有较大的差异,而东亚大槽只是春季有所差别外其他时段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吹雪区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中隆  张志忠 《山地学报》1999,17(4):312-317
分析了我国风吹雪及其变化趋势,指出风吹雪和雪崩不能放在一起区划的原因,提出了风吹雪区划的理论,原则,要求和区划单位系统,指标及方法,据此,把中国风吹雪区划分为2个区域,3个大区,13个地带,39个地区和131个区,使其更加显示出专门区划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新藏公路(新疆境内)沿线道路病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坤  马东涛  崔鹏 《山地学报》2002,20(1):53-58
新藏公路(新疆境内)地处昆仑山中、西段,沿线道路病害类型多样,有泥石流、滑坡、水毁、崩塌、雪害、涎流冰、翻浆、冻土等,严重威胁和破坏交通。由于所处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特殊,病害频频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病害将愈演愈烈。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病害发育现状、分布规律、成因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MODIS和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得出研究区的积雪面积,同时结合精伊公路规划图及地形图,分析了公路沿线可能存在风吹雪和雪崩的危险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年来11月到次年3月是积雪最丰富时期,9月、10月、4月和5月积雪较少。近5年来积雪呈增加趋势,最大积雪时间集中在2009—2010年积雪季。MODIS积雪数据精度在积雪面积越大时,精度越高;积雪面积越小时,精度越低。精伊公路东线走廊K60以上路段和西线走廊K100以上路段风吹雪对公路影响较大;精伊公路北段的雪崩的可能性很小;东线走廊K60~K77段和西线走廊K90~K110段有一定的雪崩灾害;西线走廊K58~K90段有较大的雪崩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18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MOD11A2陆地表面温度数据,采用精细分区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天山不同海拔高度上积雪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天山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percentage,SCP)随海拔的变化呈现春、夏、秋、冬4种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SCP在海拔4200 m以下呈秋冬季增加、春夏季减少态势,在海拔4200 m以上呈秋冬季减少、春夏季增加态势。除冬季外,春、夏、秋3个季节的SCP与LST均具有显著强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甘南州冬春两季雪灾频繁,危害牧业.论述了雪灾成因和分布规津,分析了降雪天气的大气环流.雪灾造成的牲畜死损70%是发生在3—4月.据3—4月环流特征.进行了不同强度降雪环流分型,并建立了甘南区域和局地的短中长期预报方程.雪灾预报较准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03年青海南部牧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积雪等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以及雪灾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青南牧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 a分别增加1.454 mm、9.861cm,单站积雪量在4 100 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冬季降雪和积雪增加的趋势和新疆完全一致。典型多(少)雪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高原西部与中国东部地区为“- ”(“ -”)型。未来10 a冬季积雪增多的趋势仍将维持,雪灾发生的几率仍然偏大。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河源高山区季节积雪的分布及其密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大西沟气象站及邻近的1号冰川及空冰斗小流域的近期观测资料,得出乌鲁木齐河源高山区三种地形下季节性积雪深度和密度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