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港—辽宁腹地系统关联特性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港口—腹地关系演变研究文献综述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1997—2006年大连港—辽宁腹地系统关联特性,并分析在空间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大连港—辽宁经济腹地系统关联度呈阶段性演变,表现为由中部向东西再向沿海分散的空间格局;大连港—辽宁经济腹地关联度格局趋向圈层结构;大连港与大连市关联度下降,关系进入停滞期;关联度变化受辽宁沿海港口群影响,由东西向沿海集中。  相似文献   

2.
运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灰色关联度计算了辽宁港口体系2000—2010年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并对驱动港口体系时空演化的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港口体系由大连港独大演化为大连港与营口港"双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各类货物的集中度除煤炭、粮食略有上升以外,都呈下降趋势;与腹地的关联度,大连港由东部向西北部转移,营口港由临近区域向沈大交通线扩散,锦州港由分散向集中演变,丹东港逐步覆盖整个中、东部地区;自然及区位条件、腹地经济发展需求、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外部环境及政策导向驱动了辽宁港口体系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3.
对比分析大连港与环黄渤海主要港口的优势,阐述大连港的近况和潜在问题,提出重振北方第一港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大连港与环黄渤海主要港口的优势,阐述大连港的近况和潜在问题,提出重振北方第一港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港口群内大连港与营口港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0年港口与腹地经济协同度为切入点,测度两港的发展水平并分析未来发展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虽然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均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两港与腹地经济高协同区域由沈大交通线向沿海地区转移;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中心沈阳市的协同度高于营口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有提升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沈阳市的经济协同度相对于其他地级市出现逐年弱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双港驱动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的内部机制,发现在不同阶段自然条件与区位条件展开博弈;出现由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主导港地位之争;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协同度受腹地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大;外部环境及地方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连港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来看,港口是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我国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大连港今后发展的要求,探讨了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布局,并提出了对策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运用Huff模型计算辽宁各沿海6个港口对腹地城市影响势能值,对1995~2009年辽宁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驱动要素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腹地空间演变方面,东北地区逐步由大连港的单一腹地转变为多个港口的混合腹地,大连港腹地沿哈大交通线逐步转变为营口港腹地,腹地逐步减小,营口港腹地逐步扩大,地方性港口锦州港与丹东港主要服务周边城市,腹地变化并不显著;对各港口影响势能变化趋势表现为,大连港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势能开始下降,尤其是辽宁省内及周边地区下降较为明显,营口港对"T"字形交通线及两侧的影响势能逐步提升,锦州港除对自身腹地影响逐步稳固以外,腹地空间也有向辽中地区逐步扩展的趋势,丹东港对东北大部地区的影响势能均呈上升态势,尤其以东北中东部地区上升较为显著。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城市影响力提升和政策规划引导是影响辽宁沿海港口腹地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进行以植被生物地带性为依据的空间格局分析。本文阐明了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的思路,报道了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空间格局分析的初步结果,提出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面积分别占总退耕面积的69%和31%,总的格局是以退耕还林为主,但各少自然条件不同,决定了二者比重不同,从而形成各区域不同的格局:其中,四川、贵州和云南退耕还林的比重在95%以上,形成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格局;西藏、陕西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比重各占50%左右,形成二者并重的格局;甘肃、青海、宁夏退耕还草的比重在75%以上,形成以退耕还草为主的格局。最后,本文还确定了西部各地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可为各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坝上地区沙漠化过程对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常学礼 《中国沙漠》1996,16(3):221-226
用分维数、修改分维数和景观间隙度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坝上地区正兰旗南部70年代和80年代的沙漠化土地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70年代,潜在沙漠化土地和强烈发展中沙漠化土地格局的聚集度分别为1.49和1.124,随着沙漠化的发展到80年代,上述两类型的格局趋向分散;而正在发展中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的聚集度增高,分别为1.437和1.048。在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中,整个景观的格局和格局多样性趋向复杂,D和Dm分别从1.279和1.591增加到1.285和1.599;与此相反,不同沙漠化土地斑块的格局和格局多样性却趋向简单,D和Dm分别由1.259和1.584减少到1.194和1.414。此外,在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中(从70年代到80年代),景观格局和格局多样性的变化,小于斑块格局及其格局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深圳市逐步实施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公共文化场所的设置和选址变得日益重要。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通过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深圳市公共文化场所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区际差异大,集中程度高,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外向型公共文化场所集中化分布的特征更为显著,公共文化场所的空间分布格局呈更加均衡的发展趋势等是其主要特征,进而分析了居民生活品质、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府行为等因素对现有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建议应适度加大政府行为因素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6,自引:13,他引:46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在热力场中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在RS、GIS的支持下,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首次提出热力景观观点用以研究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创建了热力景以空间格局的评价体系(总体评价指标、类评价指标、块评价指标)。对不同时期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结构与格局进行了研究,使传统的对热环境空间格局的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山区景观生态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卢远  华璀  周兴 《山地学报》2002,20(6):727-731
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特征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本文选取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山区,集成GIS和RS技术提取景观生态格局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FRAGSTATS*ARC软件支持下,以分维数、形状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相邻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对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石漠斑块已经占据景观的主导地位,景观格局呈现明显的破碎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综述城市空间增长和空间格局变化的理论,并评述现今利用GIS进行城市空间增长和格局变化的现状,分析促进城市空间增长及空间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用GIS进行城市空间增长及格局变化预测  相似文献   

14.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山地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序列性特征明显,相应地呈现出土地类型在空间、数量和质量等3个方面基本格局型式,格局分析能够揭示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及其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与其演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模式及其优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愈益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调运格局变化乃是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推移的结果。粮食生产重心渐趋北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现状,特征,其空间的动态演化特征以及空间区域差异状况,并对其现状空间格局及空间增长格局进行了等级层次划分,确定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与研究的重点地域空间,并分析了其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鲁奇  吕鸣伦 《地理译报》1997,16(1):31-36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愈益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调运格局变化乃是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推移的结果,粮食生产重心渐趋北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分析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旅游资源、资源交通和旅游线路变化的影响,指出三峡理促进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预测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趋势,针对即将产生的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新格局,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调查芜湖市户外商业广告景观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户外商业广告景观空间格局的宏观、微观和时间演化特征,并从市场法则、交通流量、消费者行为、政策法规、城市化水平等几个方面,分析城市户外商业广告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探索了其与商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案例区景观格局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甘淑  何大明  党承林 《山地学报》2002,20(5):564-569
景观空间格局是进行流域环境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在澜沧江流域云南段上中下游地区分别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区,运用空间分析手段获取各案例区的景观类型分布及数量,基此就各案例区的景观多样性、多项景观格局数量指标、分维数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澜沧江流域云南段,总体上,上游和下游地区景观格局较中游区域状况好,特别是下游地区景观多样性极为丰富;另外,随着流域典型的南北方向流动,在不同区位的案例区,景观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除特定的自然条件外,还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压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该研究成果为进行流域整体生态功能规划、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建设以及流域整体开发与协调管理提供了基础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