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的广东冬种辣椒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80-2012年气候资料和1991-2010年冬季寒害灾情资料,采用冬季(12月一翌年2月)≥15℃有效积温作为冬种辣椒的气候资源指标,选取寒害过程中最低气温<10℃的天数、日最低气温<10.0℃积寒量构建冬种辣椒的寒害风险指标,完善了冬种辣椒的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构建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采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多层复合方法,对广东冬种辣椒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冬种辣椒的气候最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茂名、阳江等地区,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偏南地区,次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北地区和北部偏南地区,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肇庆、清远、韶关、河源及梅州等地的北部.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广东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累积距平法,分析近56年广东全年平均气温、11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和80%保证率≥10℃积温3要素的突变点;运用ArcGIS10.3平台,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的变化。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马铃薯生育期(11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80%保证率≥10℃积温、1-2月平均气温(马铃薯块茎发育期)和霜日数的面积分布有不同程度改变,各指标最适宜面积均有增加。(2) 1997年后广东冬种马铃薯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增至754.75万hm^2,增加了7.4%;适宜种植区面积变化不明显,但区域整体北移;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均有缩小,缩小面积占总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惠  林添忠 《气象》1999,25(6):23-26
使用福建省31个县小麦产量资料及相应各地的气象资料,通过气象产量与经膨胀处理后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得知影响福建冬种小麦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3月份的降水量和上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分析了冬种小麦生长期气候资源变化及关键气象因子的年代变化,得出近年气候变化不利于福建冬种小麦的生产。最后对福建冬种小麦种植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冬季低温对玉林市冬种辣椒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季节的影响情况.得出了一些影响指标,并据此提出了开发玉林各种辣椒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生产季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生产实践,影响广东冬种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寒害、干旱、低温阴雨。从程度和频度两个方面分析气候变暖前后1961—1996年与1997—2015年两个时段广东冬种生产季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气候变暖后),(1)寒害、低温阴雨均呈明显减弱趋势,为冬种生产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气候条件;(2)寒害偏重发生频率明显减弱,广东大部分地区处在频率 < 30%的区域;(3)干旱偏重发生频率增加,其中频率>30%的区域有所增加,主要分布在粤北、潮汕、茂名和湛江等地区;(4)低温阴雨偏重发生频率明显减弱,广东大部分地区处在频率 < 30%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张金标  黄珍珠 《广东气象》1994,(4):25-27,24
广东四季常青,冬种有4、5个月时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北部8~10℃,中部12~14℃,西南部15~17℃,这样的冬季热量资源是北方所没有的(表1)。从表1可见,充分利用广东冬暖的气候资源,开发冬季农业,对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意义。为提高冬种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我们统计了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用逐步回归精选法建立了关系模式,从中找出影响各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关键期,动用全省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指标,作出各类冬种作物种植的最适宜区、次适宜区、可种区和不适宜区的气候适应性的区划,并结合商品价格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7.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1):I0001-I0001
2012年10-12月天气、气候条件对江西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总体影响利大于弊。晚稻生育后期温高光足,对籽粒充实和成熟收晒均有利,晚稻为丰产年景;11月降水偏多,对扩大冬种面积有利,但对柑橘生产有一定影响。12月出现的大雾、雨雪天气对交通运输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海县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阳光充足,水热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耕作制以麦、稻,稻一年三熟为主。冬种小麦约占双季稻栽培面积三分之一,但产量低而不稳,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现从农业气象角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吴在明 《广东气象》1994,(1):29-30,26
始兴县地处南岭山脉南侧,届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冬季气候资源较为丰富,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4℃,极端最低气温-5.5℃。冬闲耕地面积大,劳力充足,对各种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易出现干旱、寒潮及低温阴雨天气,因此,冬种生产必须遵循气候规律,合理布局,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着重讨论冬种气候特点,为开发利用冬季气候资源提供依据。1冬种期农业气候资源1·1热量始兴县热量资源较丰富,全年>OC的积温6800~7500C,其中11月至次年3月的积温1600~22O0C,占全年25~27%。年平均气温19.6C,最冷月(l月)平均…  相似文献   

10.
李翠金 《气象》1992,18(2):62-63
11月份,全国大部地区天气多晴,降水偏少,长江以北地区秋旱发展,河南、湖北等省旱情严重,冬小麦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受到较大影响。下旬,长江以南地区普降喜雨,对冬种及冬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广西、湖南、广东北部等地旱情得到缓解。月  相似文献   

11.
马巧英 《气象》1999,25(2):62-63
11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北方冬麦区大部持续少雨缺雪,豫北、冀南、鲁西、苏皖北部等地旱情持续发展,影响冬小麦分孽生长及冬前壮苗;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旱象也日趋明显,影响秋播冬种。下旬初,北京等地降大雪。本月,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  相似文献   

12.
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对冬种马铃薯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广西冬耕季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马铃薯气候生态条件,结合生产实际,选取了80%保证率的极端最低气温和霜日数、1~2月的平均气温、80%保证率的日平均气温≥5℃的积温、80%保证率的13平均气温≥IO℃的日数、11月~次年3月降水量作为区划指标,用专家打分法,得出广西冬种马铃薯的种植布局,其中最适宜气候区以沿海地区及桂东南部分县(市)为主。区划布局结果为保障冬种马铃薯稳产高产和广西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86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气象数据为依据,基于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种植季的气候特征、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求,选取11月—翌年2月平均气温、80%保证率≥10℃积温,1—2月平均气温,11月—翌年2月80%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作为区划因子。基于GIS得到定量化和精细化的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种植区划图。利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冬种马铃薯种植现状对区划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自南向北冬种马铃薯种植适宜性越来越差,其中,最适宜区占24. 8%,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西县、阳东县、东莞、深圳、惠东县、海丰县、陆丰市、惠来县等南部沿海一带;适宜区占27. 4%,主要分布在信宜、阳春、恩平和广汕公路以北一线和封开、四会、清远、龙门、河源市、五华以南一线地区;次适宜区占26. 6%,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山区,即封开、四会、清远、龙门、河源、五华一线以北,该区域种植马铃薯风险较大,不宜大面积推广,可改冬植为晚冬植;其余市县为不适宜区占21. 1%。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第4季度,广东省沿海和粤西南地区的季平均气温偏高,其它地区偏低,季雨量一致偏少。季度内,降水每月都严重偏少,至年底,全省各地出现中等或严重干旱。12月中旬,因冷空气和辐射降温的影响,北部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冻,对冬种作物和交通不利。10月中旬出现一次干冷型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相似文献   

16.
林志强  路红亚  宁斌 《气象科技》2015,43(5):978-985
利用降水、气温、积雪、风和相对湿度等影响工程施工建设的气象要素综合定义了工程施工气象指数,根据其对工程施工影响程度分为5级;采用1980—2013年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工程施工的气候条件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地区工程施工气象等级变化,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是影响西藏工程建设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6—9月是西藏地区适宜工程建设期;适宜施工日数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适宜施工期开始日自东南向西北推进,适宜施工期结束日自西北向东南推进,海拔越低,适宜施工日数越多、适宜施工期开始越早、适宜施工期结束越晚;随着气候变暖,西藏地区适宜施工日数增加,表现为适宜施工期开始日提前和适宜施工期结束日推迟。  相似文献   

17.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生态位模型,采用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滇金丝猴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趋势。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减小,新适宜及总适宜范围将扩大,在1991-2020年时段较大,从1991-2020年时段到2081-2100年时段随气候变化时间段延长而逐渐缩小,其中A1情景下变化最大,B1情景下变化最小。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分布区东北部及南部适宜范围将缩小,西部和西北及东南部适宜范围将扩大。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区范围与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均随我国年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其中气温变化影响比降水量变化影响大。因此,气候变化后,近期将使滇金丝猴目前分布适宜分布范围减少,新适宜分布范围将扩大,随气候变化程度增强,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都将减小。  相似文献   

18.
冬季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是我区冬作物的生长季节。冬季干旱对冬种和冬作物的生长及收成影响很大。本文从旱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分析冬季旱地土壤的干旱规律和预测方法,为农业防御冬旱和合理利用土壤水分提供依据。 一、资料和方法 土壤水分的贮存变化情况,是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好坏的重要因子。为了了解旱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过去我区的农业气象试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气候适宜诊断指标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考虑土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的基础上,构建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建立了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利用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关系,采用加权平均构建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历史气候适宜指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和冬小麦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程度诊断阈值;并利用该阈值,建立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基本适宜和不太适宜诊断指标,对提升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智利、秘鲁等国家的高原地区,17世纪由欧洲传入广东,为粮菜兼用作物。近年河源市紫金的临江等乡镇进行了栽培,一般每公顷产量10500~15000kg,高产的可达25000kg以上,增产潜力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水肥条件的优化组合而增强。最近,有关部门又准备在新丰江库区发展冬种马铃薯。1 新丰江库区发展冬种马铃薯的气候适应性  马铃薯喜冷凉较湿润的气候,喜较大的日较差和丰富的光照,怕霜冻、不耐热,要求疏松湿润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适应范围较广,山区、丘陵、平原均可秋冬种植。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