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确立乌鸦嘴泉水电导率正常年动态变化 ,利用典型震例 ,分析乌鸦嘴泉水电导率年变动态与地震关系 ,讨论了引起水电导率年动态变化畸变的原因 ,并认为地震前兆异常是造成乌鸦嘴泉水电导率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巴东县库岸段发生上万次与水库蓄水相关的水库地震,最大震级5.1级。近几年发表相关论文50篇左右,侧重于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水库地震与坝前水位的关系、单个较大型水库地震以及微地震群的成因机理问题,对水库地震时间上的周期性以及空间上扩展规律研究尚少。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包括泉水流量的调查)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发表的文献资料,对巴东县库岸段水库地震变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以下3点结论:(1)从时间上看,巴东水库地震的爆发具有周期性,表现为长周期和短周期。(2)溶洞坍塌型水库地震的分布呈线状,其形成机理与高孔隙水压以及动水圧过程密切相关。(3)同时野外泉水调查研究也表明三峡库区巴东段水库地震与溶洞坍塌具有密切关系,并且从机理上说明了水库地震空间扩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根据黄龙钙华景观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影响机理研究获得的部分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水文地球化学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大地震通过诱导控制黄龙源泉的深源断裂活动对源泉的水文地球化学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震后泉流量、水温、电导率和CO2分压升高,反映出地震增加了地下向地表的水、热、钙离子和CO2通量。然而,地震对从泉水中沉积的钙华景观的后续影响以及汶川地震造成深源CO2向大气CO2释放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4.
涡阳-凤台地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以涡阳~凤台地区为例,对其进行综合剖析,推演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发生时间等参数。  相似文献   

5.
沿层地震属性分析在川东北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取相关的地震属性,对这些地震属性进行聚类研究及分析归纳,找出针对储集体的敏感属性,建立起储集层的地震响应模式。这里对几种重要参数的计算原理、物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做了正演模型研究,对川东北部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进行了参数提取与过井参数聚类。结果表明,对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使用属性分析进行储层的模式建立以及储层的横向变化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宁波盆地附近区域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宁波地区地震的影响,并通过对该区历史地震的时空分析划分了潜在震源区,确定了地震活动参数。采用地震点源扩散模型计算了宁波市的地震危险性,得到了地震烈度和峰值加速度的超越概率。从而由地质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两方面评估了宁波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可作为各类工程建设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即大城市的出现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列举了被认为是城市激发的震例,讨论了城市地震发生的机理,其中仅从重力荷载这一个方面的定量讨论中也可以得出:如果其它外力对地震有激发作用,那么城市激发地震的现象更值得重视,还讨论了涉及到城市激发地震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8.
爆破地震与围岩类别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破地震是城市岩石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灾害之一。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围岩分类因素对围岩类别及爆破地震传播影响的内在关系分析,在对城市地下工程现场围岩分类及爆破地震量测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围岩类别与爆破地震之间的关系,为爆破地震灾害的预测和爆破设计提供了更切实可行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断层物理模型实验及其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尚旭  狄帮让等 《地球科学》2002,27(6):733-735,744
介绍了一个断层物理模型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断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主要包括:断层对下伏地层地震响应的影响;断层对侧向地层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断点散射特征。以前人们对断层的地城响应的认识过于简单或不全面,一条断层的出现往往造成复杂的地震响应,这种复杂性会给地震资料解释造成“陷阱”。通过对实验资料的分析,确认了地震资料断层“解释陷阱”的存在、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有利于避免断层解释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玉树Ms7.1级地震甘达村段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汞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246 Bq/m3和4.2 ng/m3。破裂带中Rn浓度变化幅度大,而Hg的浓度变化较小。断层主滑面附近Rn浓度相对降低,为地表破裂后断层气逃逸所致。泉水气氡观测发现,震前氡浓度增高,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性增强。因此巴颜喀拉地块向东不均匀挤压,使深部气体沿地震断裂逃逸至地表,这也是造成断层带气氡、汞浓度的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层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识别和分析与地质环境腾的地震相,因此第一个问题是确定对于表征地震相来说,哪些地震参数具有判别能力,进而对所有这些地震参数同时给以考虑,第二个问题就是应确定地震参数和我们所勘查的地质相之间的联系,本文给出了一种建立在两步法基础上的自动相识别方法;第一步,即分析步,首先就每一个希望识别的相给定某些分析的地震道,这些分析地震道的选择是依据井数据或地震地层学解释,其次由这些分析地震道计算出大量的地震参数,通过多维分析以证实分析道的选择是合理的并从所有可利用的参数中挑选出那些最佳判别参数。到此,模拟也许能把地震参数和地质特征联系起来,第二步是预测某个能够自动相识别的参数,我们在未知的地震道上计算了先前所选择的判识参数,并把分析道有关的未知的道进行分类,我们发展了这种方法并成功地把它应用于储油层相识别的两个例子中。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地震道包含有地质信息,而这些信息可通过大量地震参数的多元数据,分析而提取出来,自动相识别不仅可靠而且速度快,所得出的相图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同时综合了数个判别参数。  相似文献   

12.
叠溪地震的今昔--为建立叠溪地质公园进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3年8月25日的叠溪大地震,产生了众多的地震效应现象,如陷落槽、地震湖等。地震湖的震后效应尤为深远,在其后60多年溃堤了4次,给湖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各种地震遗迹独具特色,尤其是大小海子湖妩媚的湖光山色及众多的陷落槽等现象,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价值。笔者对建立叠溪地质公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小波变换与地震资料谱白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出发,讨论了地震记录小波变换的物理意义。经深入分析发现,恰当地选择小波函数及尺度因子α,对地震记录作了小波变换,相当于对地震记录,作谱白化,其特点是运算速度快,参数易于选择,可使不同目的层的信噪比与分辨率达到最佳折衷,模型及实际算法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上海地区地震概述及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对认识上海的地震强度和活动规律裨益较多,本文在分析历次地震对上海的影响后认为,地震损失轻微,最大地震烈度仅五工强,时间分配上有强弱,多寡的间隔。由地震活动推断上海及长江口地区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可供今后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伦坡拉盆地是青藏高原上小型的陆相沉积盆地,发育于始新世早期,经历了断陷,坳陷和抬升改造三个发展阶段,沉积了始新统牛堡组和渐新统丁青湖组两大套厚达4000m,以上的砂泥岩地层。本文从地震资料入手,论述了盆地的地震层序、断层活动、原型盆地、局部构造与特殊地震相类型,并利用多种地震参数对罗马敌库含油构造进行储油层综合分析,从而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和纵向含油气层段。  相似文献   

17.
经过约25个世纪的时间,人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并收集和记录了有关的资料,有的工作是专门的人员完成的:有的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或者由间接的原因形成的。最近120年以来,这方面的资料得到了系统的收集;近30年来,这项工作和深入地研究与地震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相结合,成了地震预报应用研究的一项工作。引入时间、空间的概念,重新建立了详细记录地震、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对起促进作用和阻力作用的科学上和经济上的限定因素已经有所考虑及评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地震记录下延拓过渡矩阵的建立,给出了地震记录下延拓的求解方法及稳定性条件,从而解决了在地震参数分段反演时,延拓深度点上的记录无法测定的问题,提高了反演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分析了煤矿诱发地震的特征、震害、震区地震地质条件、诱震环境条件、成因类型以及成因机制。煤矿矿震是在地壳深部原始高值应力的作用下,由于煤系地层对外力的脆弱性,活动构造牵动的活化及煤矿采掘附加应力等内外因子的协调作用,引起地质构造薄弱面的瞬间激烈运动,或构造塌陷释放应力、应变能的地震效应。  相似文献   

20.
芬诺斯堪的亚地块及其邻近区域,由于是板内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在全球范围内是中等水平,但仍然相对较高,最早的地震报导,追溯到1073年发生的丹麦地震,直到1962年,地震资料主要来源于强震观测报告,因那时已布设了许多数字式观测台站或若干个现代化的台阵,通过对地震监测系统的改进,现已能观测到震级小于1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