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沉积学报》2000,18(4)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1996年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I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17个岩心中的一个,分别做了粒度、矿物、CaCo2、微体化石、δ18O、AMS14C测年等分析,初步分析认为:依据微体化石的冷、暖水种的丰度变化,可以辨识出该岩心气候的7个冷期(C1、C2、C3、C4-1、C4-2、C5、C6、C7),然后结合岩心中的矿物成份、CaCo3含量、粒度变化、AMS14C的测年数据把岩心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1.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2.玉木亚间冰期沉积。3.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沉积。4.全新世冰后期沉积。另外,利用浮游有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C测年结果分别为9690aBP、12980aBP,26350aBP,27960aBP,37410aBP,41260aBP.。  相似文献   

2.
程振波 Beme  S 《沉积学报》2000,18(4):501-505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1996年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17个岩心中的一个,分别做了粒度、矿物、CaCO3、微体化石、δ18O、AMS14C测年等分析,初步分析认为:依据微体化石的冷、暖水种的丰度变化,可以辨识出该岩心气候的7个冷期(C1、C2、C3、C4-1、C4-2、C5、C6、C7),然后结合岩心中的矿物成份、CaCO3含量、粒度变化、AMS14C的测年数据把岩心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1.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2.玉木亚间冰期沉积。3.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沉积。4.全新世冰后期沉积。另外,利用浮游有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C测年结果分别为9690aBP、12980aBP,26350aBP,27960aBP,37410aBP,41260aBP.  相似文献   

3.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河流与海相交替沉积,其中MIS5c阶段海侵水动力环境中等,MIS3期海侵水动力环境较弱,MIS2期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强;(2)全新世滨、浅海沉积环境,动力环境整体较强,相对比较稳定;(3)1855年至今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水动力强度较弱到中等。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海侵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察尔汗盐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湖相沉积,其演化历史研究对于揭示柴达木盆地及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AMS 14C测年的基础上,以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钻孔(ZK53630-1)岩芯中介形类微体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分析,共识别出7属10种。基于分类学研究,识别出2个介形类组合(自下而上):Ilyocypris biplicata-Limnocythere inopinata和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sebeiensis。介形类及其伴生化石均显示察尔汗古湖在距今34~28 ka期间的晚更新世晚期(MIS 3a)主体为淡水—微咸水湖泊,气候温暖湿润,与现今极端干旱的盐湖环境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通段古河谷典型钻孔及剖面沉积物颗粒、微体生物化石、14C测年等的分析,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划分。该段古河谷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基本上反映了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三角洲相的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现代河床的底部,浅海相淤泥质亚黏土层已被侵蚀掉,沉积的是现代河床相砂层。  相似文献   

6.
对取自渤海辽东湾中部LDD7孔的30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对196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选取8个层位的底栖有孔虫混合种进行了AMS14C测年,利用线形插值方法建立了该孔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以来辽东湾中部保持了相对连续的沉积序列,LDD7孔记录了该区约60.85 cal.kaBP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根据垂向上微体化石组合和岩性的变化,将全长50.1 m的沉积物柱状样划分为9个沉积单元,分别代表晚更新世冰期旋回中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辽东湾中部区域在不同阶段分别处于海相、陆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LDD7孔中共识别出两次主要的海侵过程,分别对应着渤海中部Bc-1孔所记录的献县海侵与黄骅海侵;此次测年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辽东湾中部两次海侵持续的确切时间,分别是45.84~27.66 cal.kaBP和10.64~0 cal.kaBP。此外,几个相关岩心的年代框架计算结果表明,献县海侵过程中辽东湾南部沉积速率低于中部,而献县海侵之后辽东湾南部的沉降总量和平均沉积速率都明显高于中部。  相似文献   

7.
苏州澄湖SC1孔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凯 《现代地质》2010,24(2):214-220
通过对苏州澄湖SC1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和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AMS 14C测年数据,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的气候波动特征以及海侵、海退沉积巡回序列。研究发现该区域气候与世界气候波动性一致,具有温暖湿润-冷而略干-温暖湿润-暖热潮湿-温凉略干-温暖湿润的波动变化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具有两个海相沉积地层,一为晚更新世晚期海侵(约为34 kaBP),另一为全新世中期海侵((6 955±50)aBP);整个剖面缺失硬粘土层,与之对应的则是两海相地层之间的泥砂互层;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海侵期河床、河漫滩相-末次冰期干冷期河流湖沼相-全新世早期河口湾亚相-全新世中期滨浅海相-全新世晚期淡水湖沼相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位于南海西部深海平原的SAM-34岩心进行详细的沉积物组分研究,结果表明:该岩心岩性复杂多变,沉积了粘土、粉砂质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砂和粉砂质砂等7种沉积物类型。浊流沉积发育,至少已识别出4个特征明显的浊流层。浊流层厚度为18~120cm,具有粒度较粗呈下粗上细、异地钙质微体生物化石丰富、陆源碎屑矿物含量高、SiO2/Al2O3比值和CaCO3含量高四大特点。并对浊流沉积的物质来源、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浊积物主要来自西部陆架一陆坡区,有利的地形、丰富的物源和频繁的海底火山活动诱发的地震是浊流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西天津南部平原区是研究海侵和海平面变化的天然理想场所.基于2个钻孔(ZKQ1孔和ZK1孔)沉积特征、测年(AMS 14C)及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壳体等综合研究,推测研究区MIS3阶段第2海侵的最大影响边界在ZK1孔和ZKQ1孔两孔之间,界线西侧表现为河湖相的陆相沉积,界线东侧为滨海湖沼的过渡相沉积,该位置即是现今黑龙...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建九龙江河口ZK1孔及ZK7孔沉积物AMS(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 14C测年、古地磁和剖面特征分析,进行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依据粒度特征,结合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和Sr/Ba等环境代用指标进行沉积相分析,重建了该区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九龙江河口第四纪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全新世晚期。(2)上更新统沉积可划分为下部龙海组洪冲积相和上部东山组河漫滩相沉积,中间有10 ka的沉积间断,末次冰期又再遭受风化剥蚀作用,推测有5~6 ka的风化剥蚀期。(3)全新统最早沉积年代约为14 ka BP,依次出现河口湾相、河口砂坝—分汊河道相、潮滩相沉积。(4)根据年代学数据和沉积相变化,重塑了该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过程,为该区的第四纪研究和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QZK4孔第四纪沉积年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地质环境变迁迅速的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第四纪沉积的年代存在多种认识。结合南中国海的海平面变化记录,通过AMS14C和光释光测年发现,珠江三角洲腹地QZK4孔第四纪岩心底部最老年龄约为43.71ka BP。岩心记录的第四纪环境对南中国海海平面变化有着良好的响应:岩心下部陆相河流沉积和暴露风化层发育于末次冰期至早全新世的低海平面时期,上部滨海—河口湾沉积发育于早中全新世以来的高海平面时期。根据钻孔岩心的环境分析,推测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的底界可能较本钻孔记录的更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山西宁武地区高山湖泊湖相沉积地层的浅井挖掘,在天池湖泊群一带发现了厚度大于6m的以草炭、泥炭、粘土及砂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根据实测的干海、天池和琵琶海3条剖面,将分布于高山湖盆区内的湖相地层划分为12层,层序地层显示出以干海为代表的古湖泊由浅湖→滨湖→沼泽的演化趋势.湖相沉积的14C法测年结果为10950~260aBP,ESR法年龄测定结果为(9±3~8±1)ka,这表明高山湖盆内湖相沉积的形成时代为全新世.根据沉积相、岩相组合等特征,结合同位素测年、孢粉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首次建立了山西宁武地区高山湖泊全新世湖相沉积地层序列,并将该套地层命名为干海组.  相似文献   

13.
"河套古大湖"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及气候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形成与消亡的时代仍存在争议.依托于哈素海西南岸边获取的HSH钻孔,采用AMS14 C、OSL测年方法确定了沉积物年代,结合岩心的岩性、沉积结构等特征,分析了哈素海的演化历史,并探讨了河套古大湖存亡的时期.结果表明,哈素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精细的年龄模式,发现浊流沉积层段主要与末次盛冰期、冰期Heinrich变冷事件以及氧同位素4期等低海平面时期相对应,推测与千年尺度北半球气候冷期相关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可能是西菲律宾海浊流沉积的触发原因。这对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环境后果和开展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Ph05-5和WF3岩芯进行了CaCO3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钙质超微化石的碳酸盐溶解指数和初级生产力指标,分析了晚第四纪黑潮源区碳酸盐旋回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约190ka BP以来CaCO3含量整体上都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但菲律宾以东海区在末次冰期(MIS 4到MIS 2期)内部又显示出间冰段含量高、冰段含量低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碳酸盐旋回的控制因素在黑潮源区内部也有明显的差异,菲律宾以东海区以碳酸盐溶解作用为主,初级生产力起次要作用;而台湾东南部海区的主要因素则是初级生产力变化引起的钙质生物输入量的波动.菲律宾以东海区末次冰期内部表现出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则是溶解作用和初级生产力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黄土剖面古土壤和生物化石14C测年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确、可靠测定古土壤和生物化石年代是重建环境变化过程、探讨人地关系的关键.研究古土壤中不同组分年代的异同对于分析土壤中碳附存状态和碳储存库十分重要.对甘肃省榆中县境内兴隆山典型黄土剖面采集的动物化石、土壤无机质、土壤有机质3个样品进行常规14C和AMS测年,发现同一地层相同点样品不同组分的测年结果相差悬殊,样品无机质比其有机质年龄(3 682±70)a偏老2 624 a.对其14C测年可靠性对比分析发现,常规14C和AMS对骨骼和牙齿化石测年相差仅为13 a,校正为日历年后几乎相等,认为实验室产生的误差很小,而碳的来源、组成及其"死碳"混入的比例是影响测年结果的主要因素.化石年龄与土壤有机质年龄之间的差别,揭示该剖面可能存在持续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沉积间断.由于同一层位骨化石、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14C测年结果差异,在进行化石年代确定、考古及古文明研究、生态植被恢复、土壤无机碳存储库研究中,年龄的界定应选择相应的测年数据.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的OSL和14C年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的年代测定在三角洲的发育演化、古海平面变化以及断裂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江平原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14C和OSL测年以及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与前人主要根据14C年龄得到珠江三角洲沉积小于4万年的认识不同,OSL测年结果显示下部地层的年龄值为4.7~13.5万年。本文对年龄的信度以及晚第四纪两次海侵旋回的地层年代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海侵旋回可能发生于距今4~10万年期间;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两次海侵之间,三角洲地区长期暴露地表,出现较大跨度的地层缺失。  相似文献   

18.
草海位于黔滇交界,主要受印度夏季风的影响,其湖沼沉积物记录了中—晚第四纪的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第四纪环境和季风演变的良好载体。本研究选取的南屯NT03钻孔,岩心长405 cm,在放射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基础上建立了年代序列,并进行了沉积物的色差值(L*)、烧失量(LOI550)、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和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等古环境替代指标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L*、LOI550和TOC等3个有机碳含量指标同步变化,共同指示该钻孔序列经历了3个沉积环境演变阶段,即末次盛冰期晚期(21—15 cal ka BP)河流—冲积相沉积阶段、冰消期至早中全新世(15—4 cal ka BP)高湖面湖泊—沼泽相沉积阶段和晚全新世(4 cal ka BP以来)洪冲积相沉积阶段。近2万年以来草海湖沼面积经历的收缩→扩张→收缩演变过程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基本吻合,表明季风降雨是引起草海湖泊水体和周边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δ13Corg指标变化范围为-29. 28‰~-24. 19‰,表明草海盆地周围植被组成在末次盛冰期以来C4草本虽然略有增加,但均以C3植物为主。同时,TOC和δ13Corg指标证明了B/A冰消期暖事件对盆地边缘区的湿地泥炭富集起到关键作用,而多指标揭示了近4 ka以来水域变浅并发展成为冲积环境的过程,也可能与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所带来的降水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矿物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气候敏感区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的矿物学分析表明,DG03孔岩芯的矿物主要包括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文石、白云石、石膏及石盐等。岩芯记录了尕海湖约11 ka以来(AMS 14C年龄)的古环境变化。根据矿物、碳酸盐含量及岩性的变化,整个岩芯可划分为三个部分:Ⅰ. 约11 ka~10 ka BP,晚冰期末期;Ⅱ. 10 ka~4 ka BP,全新世早中期;Ⅲ.4 ka至今,全新世晚期。矿物组合表明,自晚冰期以来,尕海湖先后经历了湖泊演化的逆向和正向演化阶段,即尕海湖先后经历了晚冰期的干冷气候,早全新世的暖干气候,中全新世的暖湿气候以及晚全新世以来的逐渐干冷的气候。岩性分析还表明,尕海湖沉积环境复杂,存在多种微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
经过前期(1995~2000年)及近2 a对桂林盘龙洞13个滴水点的2 个水文年的滴水和现代碳酸钙沉积的动态监测, 发现现代洞穴碳酸钙(CaCO3)沉积有两种类型: ①常年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全年气候变化特征; ②季节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季节性气候变化特征。现代碳酸盐沉积监测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 桂林盘龙洞外部峰体主要为C3植物(几乎没有C4植物), 现代沉积碳酸盐的δ13C记录显示, 在夏半年, 夏季风强、降水丰沛、生物的活动量大, 现代碳酸盐沉积量大,δ13C值则较偏负, 平均为-13.13‰; 现代碳酸盐的δ13C全年平均值为-12.23‰, 最负值达-14.5‰; 而在冬半年, 由于降水相对较少, 新沉积碳酸盐的δ13C值, 显示稍有增加(或偏正), 其δ13C值为-10‰~-11‰。此外, 当在降大雨或暴雨后(无论是在夏半年或是在冬半年), 滴水在滞后半个月或1个月后沉积形成的碳酸盐, 其δ13C值显示突然偏负, 主要反映的是降雨效应引起的CO2 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