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用热退磁辅以交变退磁方法对采自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四石厂剖面47个采样点518块标本进行了逐步磁清洗和测试。由本征剩磁方向统计得到塔里木地台晚古生代的古地磁极位置(晚泥盆世φ=10.5°S、λ=151.2°E;晚石炭世φ=52.2°N、λ=179.5°E;早二叠世φ=56.5°N,λ=190.1°E)。古地磁结果表明:塔里木地台在晚古生代是北方大陆的块体之一。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塔里木地台已和北方的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等连成一片,并且从中生代以来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在华北地台1.4×106km2的范围内系统采集了12193个岩石样,组合成1207件分析样,对放射性产热元素K,Th,U进行了测试,同时由国家一级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监控分析质量.根据岩石中K,Th,U的含量和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计算了地壳各壳层放射性产热元素的含量,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台岩石与各时代地层的平均热产生率及其变化,并建立了华北地台现代大陆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温度分布.应用一维稳志热传导模型,求得了华北地台岩石圈的深度-平均地温分布曲线.地表热流密度分布和岩石圈深度-地温分布曲线研究表明,现今华北地台壳内熔融作用不明显。与世界上其他大的稳定克拉通区相比,华北地台地壳活动性较大,具有准地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题 目 作 者 期 页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新生代地壳缩短量的估算及其地质依据—………………·王二七B.C.B——ael 季建清11滇西羊拉铜矿区硅质岩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潘家永 张 乾 马东升 李朝阳 110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纪一奥陶纪层序地层及其与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对比……于炳松 陈建强 林畅松117峻岭高级变质地体单颗粒错石 SHRIMP U-Ph年代学研究 — —扬子克拉通>32 Ga陆壳物质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对大洋钻探计划1148A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反映出了原信号中的不同周期成分,相当于不同尺度的沉积旋回.根据小波系数,共识别出了3个超层序、8个层序和25个准层序组,其中的超层序和层序分界面均能较好的与前人通过其他资料所确定的地层界面相对应,而准层序组和短期基准面变化是前人通过测井外的其他资料所未能识别出的,反映出该方法划分层序更精细.  相似文献   

5.
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纪是显生宙第一纪,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地球从微生物为主导的前寒武纪生态系统转变为以动物为特征的显生宙生态系统.然而,全球寒武纪地层对比困难,高分辨率年代地层系统还未完全建立,严重制约寒武纪地球-生命系统演化历史的研究.文章简要介绍国际寒武系四统十阶年代地层系统的形成历史和已经建立的幸运阶、鼓山阶、古丈阶、排碧阶和江山阶的定义与"金钉子"(GSSP),概述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和第十阶底界厘定工作进展,重点阐述寒武系底界的全球对比问题,以及寒武纪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简要回顾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进展,对以华南为基础的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进行了修订,新建肖滩阶作为中国寒武系第二阶.全面介绍中国华南、华北和塔里木三个主要构造地层分区寒武纪综合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并对中国不同地层分区寒武系底部地层发育特征、底界识别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还对三个主要地层分区寒武系上部白云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桐梓和湖北宜昌两条相距近500 km的剖面上, 在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均发现了20余层钾质斑脱岩, 表明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至少在上扬子地台东南缘附近, 曾经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综合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等资料可以进一步确认, 相隔甚远的这些斑脱岩层几乎完全一一对应. 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主要地台区同期地层中确认系列的、具有良好对比潜力的火山活动沉积记录. 这些斑脱岩层可望作为极为难得的时限精确、特征明显的事件标志层, 运用于扬子地台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高精度地层学研究, 最终建立华南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高分辨的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新元古代古地磁研究新成果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华北地台南缘河南鲁山下汤新元古代以及早寒武世地层剖面312个定向岩心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确定了新生代和早中生代的两个重磁化成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新元古代董家组、三教堂组、崔庄组获得了最可能的原生剩磁成分.结合前人发表的成果,挑选和合并出新元古代5个较高质量的视磁极.现有数据的古地理再造结果显示,华北地台在相应时期基本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古纬度和古方位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及Laurentia大陆运动特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冀北滦平侏罗-白垩系界线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据沉积旋回和相序分析, 将冀北滦平张家沟剖面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系统划分为5个层序、13个亚层序和139个副层序. 应用亚层序与副层序的稳定延续时限标定地层单位界线年龄值, 层序I (大北沟组)的底界为142.90 Ma, 层序Ⅱ的底界为141.16 Ma, 层序Ⅲ(大店子组)的底界为140.00 Ma, 层序Ⅳ(张家沟组)的底界为138.24 Ma, 层序Ⅴ(张家沟组)的顶界为135.34 Ma. 在层序界面和标志层追索及化石带等时对比基础上, 建立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张家沟组层序地层格架. 据层序与层序界面成因分析和分布特征, 论述了构造阶段和盆地演化. 5个层序代表盆地发育的5个断陷-上升旋回, 6个层序界面的形成都显示构造活动影响. 盆地演化宏观上分为三大阶段, 每个阶段包括强烈抬升→剧烈断陷(伴随火山喷发)→逐渐抬升的构造旋回, 证明盆地断陷对应于沉积范围窄小、而抬升对应于范围扩展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的Re-Os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并通过其Re-Os和Nd同位素特征探讨了该黑色页岩的物源性质. 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的Re/Os比值为7.18; 187Re/188Os为5.6438; 187Os/188Os为1.9616. 这些特征反映了该黑色页岩具有壳源性质. 其εNdεNd(540 Ma)值为-7.32; Nd模式年龄TDM集中在1.535 Ga. 黑色页岩中Nd同位素的这些特征与盆地基底岩石的Nd同位素参数十分吻合. 综合Re-Os和Nd同位素特征, 说明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的这套黑色页岩的物源中应包括以盆地基底为主要组成的大陆地壳. 同时, 通过与扬子地台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Re-Os同位素的对比,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可能反映了两者在沉积背景上的差异. 这为正确分析塔里木地台与扬子地台的成因关系提供了Re-Os同位素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主要的构造问题之一是与所谓波兰一丹麦凹槽地区,东欧地台的西南边缘有关.通常认为,这个边缘就是T一T构造线(Tornguist一Teisseyre Line),该构造线在欧洲的这部分近于北西一南东走向.确定前寒式纪地台和古生代地台之间接触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是1965一1982年间在波兰进行地震测深(DSS)计划的主要目的. 在T一T构造带,洛九条测线进行了地壳的地震测深,测线总长度约2600 km.地震刚深结果表明,东欧地台边缘带的地壳具有任烈的异常特征.该带的宽度有变化,在波兰西北部为50 km,到它的东南部约为90 km.波兰古生代地台的地壳厚度是30一35 km,前寒式纪地台的地壳厚度是42一47 km,而T一T构造带内的地壳厚度在5似;{55 km之间变化.在T一T带的莫霍界面上方,40一45 km深处,有一地震不连续面,其P波速度从7.5 km八变为7.7 km/5.界面速度、平均速度和地壳的分层,沿T一T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T一T带,还观测到强,狄的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根据这些特征,T一T构造带被确定为一个具有裂谷性质的深部构造凹槽. 匀划出T一T构造带的深部断裂,对确定东欧前寒武纪地台板块边界的位置十分重要.根据DSS的结果,T一T构造带的东北边缘就是东欧地台的一个古板块边界.r.测"1犷 !r' 己东气二,.厂犷扮5乒)爪6哈茗尸犷合呈叼{巴竺多护半:讼扩鹦试滚梦二品!In攀穿缪二(《日f吕之盆目门l辉袋业介,,然2佗口1公0空00认m'钧J..'~山.司汾/'飞落100 vIZ尸图:波兰古生代和前寒武纪地台之间接触带和EUGENO一S计划区、置图.图例:1-已完成的DSS测线;2-计划中的DSS测线;及地震测深(DSS)测线的位3-炮点。  相似文献   

11.
航空重力在我国渤海西、南部海陆结合带进行了首次地质调查试验,并取得了成功.本文以航空重力数据为基础,通过地层密度参数的测定与分析,针对不同的界面,将优化选择法与垂向一导切线法相结合,获得了新生界底面深度,将优化选择法与帕克迭代法相结合,取得了寒武-奥陶系顶面深度,进而计算了新生界、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厚度;其中,垂向一导切线法属国内外首次尝试,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将测区构造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基底、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三大构造层.基于地层密度及其引起的重力异常的构造分层,是对传统地质构造分层方法的补充和扩展,为今后航空重力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OpendTect系统在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等时层序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各体系域内部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叠置样式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而预测各体系域中砂体的分布,是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勘探实践的重要内容.OpendTect系统在三维地震倾角扫描的基础上,①以地震采样点空间信息为导向,实现了层序界面控制下的地震小层自动追踪,可以精细刻画出体系域内部沉积体地震反射结构和空间展布;②通过对各层序单元内部地震小层追踪结果进行层拉平,实现了时间域到Wheeler域的自动变换,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地层沉积演化历史;③通过沿沉积体内部小层面提取地震属性,实现了等时地层切片的提取,减少了地震属性多解性,提高了预测精度.OpendTect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层序地层的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层序地层学服务的生态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地层学的研究能直接服务于层序地层学的目的.生境型曲线不仅有助于层序和副层序分析,而且揭示了区域上的海平面变迁历程;生物面往往与层序或体系域的界面相关或一致;时间框架内包含群落带、群落序列和生态体系域在内的生态地层格架,与沉积盆地内的层序地层格架完全对应.因此,生态地层学从单个剖面的生境型曲线的建立、生物面的识别,区域上的生态地层的对比,构筑盆地范围内的生态地层格架,为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区域乃至全球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测井多尺度分析方法用于准层序自动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尺度分析方法实现了信号分析的时频局部化,是测井数据时频分析与地质解释恰当的数学工具.测井资料作为地层岩性、物性的反映,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与沉积地层旋回变化有关的信息.以胜坨油田某井为例,采用db4最佳小波基分别对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和声波等测井曲线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将一维测井数据拓展为二维深度-尺度空间,提取小波变换系数的时频色谱信息和能量信息,从而确定出测井曲线识别准层序界面的最佳尺度.依据最佳尺度下的小波系数幅度振荡特征和时频色谱信息实现了对准层序界面的自动划分,与传统方法所划分的界面基本一致.这些探索为层序地层的定量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小波变换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测井曲线一维小波变换用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方法效果,从小波系数模极值点、过零点与信号突变点数学模型出发,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对测井曲线分层的要求,探讨测井小波变换最大分级和最佳小波选择,以一取心率高探井为例,用两种小波函数对四种测井曲线进行一维小波变换和高分辨率地层界面解译,进而在某油区用小波分析开展高精度地层对比.研究表明,选择恰当窗宽小波决定测井曲线小波分层精度、测井数据sym6 小波分解的小层界面划分效果要稍好于db4小波、常规测井曲线正则性小波分解可以很好地满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作者在贺兰山中段腰坝配件厂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了震旦系盖帽白云岩,进而研究了其沉积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和时代,并与该区紫花沟兔儿坑组白云岩、华南和华北地台南缘相应地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盖帽白云岩为含陆源细碎屑白云岩,与兔儿坑组白云岩相近;其δ13C值为-4.7‰~0.79‰,且自下而上呈下降趋势;其时代与华南震旦系下、中部相当,与华北地台南缘震旦系罗圈组的沉积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相近;与全球Gaskiers冰期有相关性.这对华北地台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动物演化“源头”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讨论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认为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副层序叠置样式的研究、生物地层研究、不同地区和不同沉积相区的对比研究是正确划分层序的必要基础 ;初始海泛面是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理想的层序界线 ,不仅在野外露头上最容易识别 ,还使层序及层序界面的年代可以用生物地层精确标定 ;把空间分布范围 ,特别是在不同沉积相区的分布 ,作为定义和识别各种级别层序的一个标准 .三级层序至少应可以在同一大陆边缘的不同相区辨认 ,有些甚至可以进行全球对比 ;应用层序地层优化年代地层单元界线 ,在地球演化自然节律基础上建立新一代地质年表 ,应使用初始海泛面作为界线的主要辅助标志 .  相似文献   

18.
从时频分析原理出发,并用小波母函数进行伸缩平移变换确定的小波函数,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实现了小波时频分析并将其引入层序划分领域.以XB地区G油层组为例,重点阐述了基于小波时频变换的不同尺度变换与各级层序的对应关系及其地质意义,详细介绍了定量化尺度因子是层序界面识别的关键因素,较传统层序划分更适用于定量化层序界面的分析,即宏观上地层沉积旋回响应与曲线大尺度周期响应相一致,其层序边界常常表现为一大的不整合界面,微观上每一个时期地层的沉积规律表现为复杂的曲线叠加方式(小尺度),对应多个岩性韵律的叠加,其层序的边界特征相对不明显.并总结了在实际选取小波尺度因子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XB地区长期至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最后着重用地震层序和地震反演验证小波时频变换应用于层序划分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不同伸缩尺度下表现出的周期性震荡特征与岩性关系密切,能更好地揭示了小波时频变换与层序边界的关系,这对为今后小波时频变换指导层序划分进一步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火山地层学及其在我国火山岩盆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山地层,物源来自于地下,搬运和分散方式有岩浆流、碎屑流、空落堆积及它们的再搬运,是不同于所有沉积地层的"异化地层".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地层类似,火山地层学着重研究火山岩系的层序界面和内部充填样式,通过地震层序分析刻画成因地层单元和地层对比关系.应用地震火山地层学在南海北部陆缘带识别出向海倾斜反射(SDR)、向陆流、...  相似文献   

20.
贺兰山寒武系早期苏屿口组为砂、砾混杂和不等粒结构的水下冲积扇沉积;五道塘组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台地沉积,其下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屑和生物碎屑,中、上部为含不同形态的核形石碳酸盐岩组成;陶思沟组为发育水下流动波痕和水上暴露泥裂构造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系的混合沉积;胡鲁斯台组和阿不切亥组为陆表海与“风暴海”沉积.根据该区与华北地台的对比,首次提出贺兰山寒武纪早期的苏屿口组古地理面貌应是西低东高,而非传统认为的西高东低;寒武纪早期的五道塘组、陶思沟组古地理面貌则为西高东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