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热液成矿分带的径向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液成矿分带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在研究银山和铜厂等具体矿床分带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热液成矿分带具有径向对称性,并且用自孤子理论研究了其内在机制,指出热液矿床是活性扩散系统中的自孤子,给出了热液成矿自孤子的定义。用静态径向对称自孤子模型对热液成矿分带的径向对称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得出了一些定性的认识,它们对更深入地研究热液成矿分带的动力学机制和成矿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重水力断裂的分形扩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於崇文 《地学前缘》2004,11(1):11-44
应用复杂性理论对于赣南脉钨矿床的著名“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进行研究 ,获得如下结果。 (1 )赣南脉钨矿床的“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是“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的结果。脉钨矿床的控矿多重断裂是一种以水力断裂为主导的热致与流体驱动断裂构造。脉钨矿床的自组织临界性是多重分形扩张之源 ,而中观破裂尖端周围流体静力学应力场梯度最大区则是分形扩张的驱动力。多重水力断裂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分形扩张过程 ,其演化服从串级“崩塌间断平衡”的时空分形生长动力学 ,与地震的Omori余震律相类似。 (2 )脉钨矿床“三环一帽”式的成矿地球化学分带是一种多组分成矿溶液的渗滤、溶解沉淀波结构 ,是成矿反应扩散系统中化学波的时空同步化传播而形成的目标斑图 ,是近平衡地质介质内 ,通过外界的“短暂局部激发”、继之以构造、岩浆和成矿脉动作用等“局部中断”而形成的径向对称、嵌套球状、远离平衡的局域化耗散结构 ,即脉动型自孤子。 (3)赣南脉钨矿床是近平衡区域地质背景中远离平衡的局域化耗散结构。赣南钨矿集区是复合自孤子的群集体。它们是在构造、岩浆多期次脉动条件下 ,来自①矿源层部分熔融的“区域提纯”、②岩浆期后成矿热液输运反应和③含钨地层、岩石淋滤交代的成矿物质 ,通过岩浆和热液孤  相似文献   

3.
浅成低温热液金银多金属矿床矿化分带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70年代环太平洋地区发现大批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以来,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业已成为贵金属矿床和Cu、Pb、Zn等有色金属矿床的重要工业类型。文章依据主要工业组分对我国浅成低温热液Au、Ag多金属矿床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成矿系列及矿化分带特征,即按成矿深度浅成低温热液Au、Ag多金属矿床自下而上可分为:Au-Cu/Cu-Au矿床;Au/Au(Ag)矿床;Au-Ag矿床;Ag/Ag多金属矿床;Pb-Zn-Ag矿床。同时,根据我国浅成低温热液Au、Ag多金属矿床特征尝试性提出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银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韩雷  陆正  张辉 《安徽地质》2021,31(3):221-224
本文阐述了研究区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对控矿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成矿规律,为下一步找矿方向提出建议.安徽泾县芦椒山铅锌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受控于北东向构造,具有钼—铜—铅锌分带特征、成矿温度自中高温到中低温转变的特点,含矿热液物质来源于燕山期上侵的岩浆,与燕山期茂林岩体及中酸性脉岩相关.  相似文献   

5.
滇西云龙锡矿床为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其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岩浆期后热液和断裂构造控制。在垂直方向上,矿床的地球化学分带极为明显,它是两次成矿热液形成的脉动分带和一次成矿热液形成的分异分带的综合结果。矿床分带与断裂掏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坑金银矿床16线部分钻孔进行较系统的氧同位素分析,发现岩石的δ18O值有自矿体下部(银矿体)向浅部(金矿体)、自矿体中心向围岩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岩δ18O值的这种变化,与围岩蚀变强度减弱的方向一致。据此以及本区成矿元素的分带特征,结合近年提出的花岗岩原地重熔说所阐明的成矿元素分带规律,提出长坑金银矿床应为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热液流体应来自深部隐伏花岗岩的见解,并指出在银矿体的下部有寻找铅锌铜矿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郭百创 《地质与勘探》2013,49(1):185-200
喇嘛朝鲁图铜钼矿床是近几年在蒙古国东部发现的一处中型斑岩型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与华力西晚期、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具有较明显的叠加成矿特征.通过对矿床成因、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带分带特征及矿化特征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将该斑岩型矿床与南部的查布浅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归纳为一个统一的矿床成矿系列,初步建立了斑岩型-浅成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8.
瑶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主成矿因子为中偏高温元素组合,成矿与岩浆热动力活动有关,矿床元素垂直分带显示深部可能有盲矿体存在,水平分带表明成矿元素在热液中的运移方向为由西向东,矿体剥蚀程度为中-下部,其地球化学原生晕剥蚀程度为中-上部。据上述特征建立了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模型 。  相似文献   

9.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和岛弧之后的张裂带,大多数形成于第三纪,少数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和古生代.矿石具脉状、网脉状和角砾状构造,发育有特征的矿物组合、元素分带.围岩具特征的蚀变分带.矿化围岩主要为分异良好的火山岩类.矿床形成于地表以下1000 m深度范围内,成矿温度一般为200~300℃,成矿流体以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结合我国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条件分析,提出该类矿床在中国的有利成矿区.  相似文献   

10.
热液成矿分带的溶解-沉淀波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液成矿分带是一种输运-反应问题。热液成矿分带基本属于渗滤交代分带性质,它是溶解-沉淀波在可渗透介质中形成和传播的结果。本文应用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中的渗滤与溶解-沉淀反应耦合过程理论研究溶解-沉淀波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应用多组分耦合系统动力学中的用于原理揭示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最后提出了一种热流成矿分带理论,对热液成矿分带问题的性质、热液成矿分带的本质和热液成矿分带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