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砂岩侵入体是由处于浅埋藏阶段、尚未固结的砂质沉积物发生液化并侵入到上覆盖层所形成的一类软沉积物变形,在北海盆地维京地堑渐新统地层中非常发育。为探讨砂岩侵入体的形态特征及诱发机制,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及测井资料,利用地震反射结构分析、地震相干切片等手段对砂岩侵入现象进行了识别;并结合多边形断层系统、流体充注与砂岩侵入之间的关联性,对砂岩侵入体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的砂岩侵入体多呈V型或W型强振幅反射特征,其横向展布规模约1~2 km,垂向侵入高度约100~200 m;流体的大规模充注及多边形断层诱发盖层破裂是形成砂体内部超压并诱发其发生液化的关键因素。砂岩侵入体在形成之后可以作为流体运移通道,对强化流体的垂向运移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砂岩侵入体本身即可作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因此识别并分析砂岩侵入体的成因机理,对盖层封闭性评价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在世界众多盆地发现了碟形侵入体,其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地震剖面上的碟形侵入体除传统的岩浆侵入成因外,还有砂岩侵入成因。结合国内外众多研究实例,通过详细比对砂岩岩床与火成岩床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地质构造,发现两者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1砂岩侵入体多见于具多边形断层的泥岩地层中,呈V形或翼状强振幅,翘倾的翼部与平坦岩席交接处为尖棱转折端,面积上限为数十平方千米;火成岩床的产出背景较为广泛,呈碟形强振幅,其交接处为弧形转折端,面积上限达数百平方千米。2同砂岩岩床相比,碟形火成岩床的侵位会降低其周缘早期成岩成因的多边形断层密度。这两点成为区别砂岩岩床和火成岩床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对石油地质的影响。目前碟形侵入体的解释主要集中在火成岩床,以后还应考虑侵入型砂岩岩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南部梅山组具有独特的丘状反射特征,关于其成因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以琼东南盆地大量二维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在深水钻井标定下,从地震相特征、沉积物物源、沉积搬运通道、古地貌特征以及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6个方面,阐明了梅山组丘状体的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中新统梅山组沉积时期,受强制性海退影响,琼东南盆地范围内海平面下降至低水位,南部隆起局部暴露剥蚀,提供了大量沉积物源;上中新统黄流组沉积时期,盆地局部构造活动使得南部隆起物源发生重力失稳,通过深水水道向盆地中央以重力流方式搬运沉积物。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地层的丘状反射特征是黄流组沉积时期以南部隆起沉积物为物源的浊流侵蚀下伏梅山组地层所致。对该丘状体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对丘状地震反射现象的认识,而且揭示了其沉积构成为粗碎屑沉积物而非生物礁滩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储层特征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学前缘》2017,(4):32-40
文章分析了台西南盆地渗漏型和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并通过对比DSDP 84航次570号钻孔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测井资料,结合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条件、水合物饱和度、钻井岩心资料以及地震反射剖面特征,总结出台西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响应规律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含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曲线有高电阻率、高声波速度、高中子孔隙度、低补偿密度和低自然伽马的"三高两低"的异常特征,渗漏型水合物层测井曲线"三高两低"特征较扩散型明显,渗漏型水合物沉积层内水合物碳氢气体浓度高,在断层通道内高度聚集形成块状水合物,水合物的饱和度最高达到100%,水合物分解后形成碳酸盐层,部分碳氢气体沿裂隙向上运移后再次形成的水合物层,扩散型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水合物稳定带的底部,水合物呈分散状存在于沉积物中,水合物分布范围较大,气体容积扩散,碳氢气体浓度下降,水合物的最高饱和度为31%,水合物气源主要为微生物成因气,裂解气可能以生物降解气的形式与微生物气为水合物的形成共同提供气源。研究区断层、断裂和气烟囱等构造发育,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地层斜交、穹状反射(速度振幅异常而形成的眼球状结构)等水合物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向东  魏泽昳  陈洪达 《地质学报》2023,97(4):1278-1294
虽然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和内潮汐沉积研究已有30年的研究历史,但尚未涉及深水环境中内波和内潮汐成因研究,不利于对深水复杂水动力环境下各种流体交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同时由于已发现研究实例中缺乏生物化石和遗迹化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和油气生成及运移之间的关系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桌子山地区上奥陶统拉什仲组深水沉积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采用沉积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组中发育的内波和内潮汐沉积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拉什仲组中的双向交错层理和浪成波纹层理可相互伴生,多发育在完全或近于完全的鲍玛序列Tc段,其寄主岩性主要为灰绿色薄-中层细砂岩、粉砂岩、黏土质粉砂岩和粉砂质黏土岩;沉积时水体介质具有海水性质总体上不明显、氧化-还原分层、盐度倒置、不受热液影响和水动力较强等现象。结合拉什仲组存在的浊流反射现象认为:拉什仲组沉积于局限海深水斜坡至盆地环境,其内波和内潮汐的形成与低密度浊流反射形成的密度跃层密切相关,具有事件性作用特征,并伴生有大量的生物化石(笔石)及遗迹化石。这种新型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对于深水牵引流沉积油气勘探具有...  相似文献   

6.
冯鑫 《物探与化探》2022,(2):433-443+450
针对西非深水碎屑岩储层部分高孔隙度含水砂岩和含油砂岩具有相似振幅亮点和远道振幅增强的三类AVO异常的难题,提出运用平点技术进行储层烃类检测。通过地震反射几何外形、振幅及相位等信息落实研究区发育短轴单平点、短轴双平点、短轴复合单平点和长轴复合单平点4种类型,W目标目的层以短轴双平点为主。在以反射系数和地层倾角为核心参数进行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地震平点反射产生的定量判别模板。运用平点强化技术及共等值线抽道集叠加技术,落实了平点分布。通过烃类平点的判别依据,推测上部平点条带代表气油界面、下部平点条带代表油水界面。结合烃检敏感属性分析,有效预测了含油气面积。平点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储层烃检的多解性,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北康盆地陆坡区地震资料显示,自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沉积,面积约占盆地面积50%以上。为了更加精细地了解该区块体搬运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分布期次、规模及其成因机制,共选取30条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剖面,采用精细解释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识别和刻画;同时结合北康盆地地质背景和地震反射特征,讨论了自第四纪以来块体搬运沉积广泛发育的原因。结果表明,自第四纪以来,北康盆地共发育了6次大规模块体搬运沉积,识别出3种典型外部形态和6种内部结构单元;研究区第四纪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广泛发育主要由陆坡坡度、沉积速率、海平面变化及水合物分解和运移4个因素控制,其中海平面变化与水合物分解和运移起关键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涪陵地区位于川东南探区北部,通过该区石炭系黄龙组地震剖面测线逐条解释,识别出了四种典型异常反射结构:①地震同相轴波峰、波谷均表现为中振幅~弱振幅;②地震同相轴下拉波峰振幅有强有弱,上部波谷反射呈现强振幅~中振幅;③地震反射同相轴明显下拉,同时下拉同相轴上部反射呈现中振幅~弱振幅、下部反射振幅减弱;④地震同相轴反射为弱振幅,近空白反射或弱波谷反射。基于岩溶单元发育理论模型及该区沉积特征,对四种典型地震剖面反射异常地质成因解释进行了地球物理正演模拟,结果显示了与实际典型地震反射结构相吻合的地震剖面特征。其分别代表了岩溶高地峰丛与浅洼发育;被泥质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或孔隙性非常高的储层发育;高泥质含量充填物,或低速度、未被完全充填的缝洞体发育;7 m~9 m及以下的黄龙组地层。同时,基于特殊剖面结构研究成果,对该区可能发育的新型储层类型进行了预测,有效地指导了该区下部油气有利储层的寻找。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中下部和长7油层组中上部大面积发育深水砂岩, 这种砂岩具有厚度大、平行于湖盆长轴方向连续分布的特征。根据沉积结构、构造及接触关系, 将深水砂岩划分为砂质碎屑流成因的砂岩、浊流成因的砂岩、滑塌成因的砂岩及三角洲前缘成因的砂岩等4种沉积类型。在储集层矿物学、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深水砂岩的沉积特征(如粒度细、云母和绿泥石等塑性颗粒含量高、陆源碳酸盐岩岩屑与伊利石杂基发育等)是造成储集层抗压实能力较差、胶结强烈、储集层致密的关键因素;在有利成藏条件分析中提出深水砂岩致密储集层处于油源中心、与烃源岩互层共生是形成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资源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谷-丘互相对称(下伏地层的谷与丘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丘与谷)的地震反射很少引起关注,但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类地震反射发现得越来越多,其成因也各不相同。总结了5类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其成因类型有蛋白石-A转变成蛋白石-CT、泥岩密度反转、底流侵蚀沉积、在深水环境中以砂岩充填为主的水道(富砂水道)的差异压实、侵入岩岩床。南海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应的地震反射与这5类反射的对比表明,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属于这5类中的底流侵蚀沉积成因类型,同时揭示了北礁凹陷中中新统谷-丘为晚中新世早期等深流(底流)剥蚀的结果,之后底流减弱以沉积为主,在中中新统谷-丘的上方形成各自对应的丘-谷,上中新统的谷具有明显的迁移削截现象且伴有浊流沉积,这是与其他4类(无迁移无浊流)谷-丘互相对称地震反射特征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12.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鲁武马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多套超深水、超大型、富含天然气藏的重力流沉积砂体。以始新统砂体为解剖对象,分析区内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砂体以巨厚层状产出于深海泥岩内部,并与周围泥岩截然接触,测井曲线表现出宏观均一性;岩心揭示此类巨厚砂体是由多期单砂体叠置而成,单砂体是由底部高密度颗粒流和顶部低密度浊流两部分组成,且经历过强底流改造。鲁武马河流三角洲强大物源供给决定了区内砂体分布面积和体积规模;深海滑塌、块体搬运等重力流沉积过程控制了沉积体粒序构造和内部结构;海底区域性强底流持续冲刷并携带走单砂体顶部细粒沉积物,残留了底部“干净”的中粗粒砂岩;多期沉积事件和频繁水道迁移决定了砂体纵、横向叠加展布,并最终形成了区内厚度巨大、岩性宏观均一且连通性极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14.
地球深部壳-幔边界的层束精细结构与物理属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球深部壳幔边界的介质结构和属性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别是岩石圈结构与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由于它是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而且它与深部物质的分异、调整及其深、浅物质的运移和耦合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地震宽角反射和近垂直反射波场效应可分辨其精细结构;②壳幔边界具有高低速相间的薄层、层束状多态结构;③来自壳幔边界复杂结构的地震反射波和宽角反射波具有明显的和各异的波场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动力学响应;④壳幔边界是一个主体由榴辉岩组构的化学界面;⑤给出了壳幔边界的广义模式。  相似文献   

15.
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具有高波脊和深刻槽相间的旋回坎地貌。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借助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开展细致描述,分析多期旋回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主要发育三期旋回坎,同一期次旋回坎内部地震反射连续性较差,同相轴以叠瓦状方式向迎流面倾斜。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反射同相轴之间呈角度接触。北部中期旋回坎相对早期向陆迁移,晚期旋回坎沉积于南部,形成南、北迥异的地貌形态。水道—朵体过渡带的北部平均波长低于南部,平均波高北部比南部大得多,反映了多期迁移叠置旋回坎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Conventional wave-equation-based migration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can produce severe artifacts, which appear as broad circular arcs or “smile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pparent truncations of reflections on the stack section arising from poor signal penetration, changes in orientation of the acquisition profile, and the existence of strong overlying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These artifacts limit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ep seismic profiles, because they obscure weak reflections and reflection truncations that may, e.g.,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subsurface faults. Here I present a new migration algorithm, in which each sample of the stack is migrated to a short linear segment whose position and dip are determined by its original position on the stack, an estimate of the local apparent dip at that point, and a user-specified migration velocity. No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reflections on the stack section is required, and the algorithm produces no arc-like migration artifacts. The degree of lateral smearing can be easily controlled, allowing reflection truncations to be revealed. In practice, the algorithm is most effectively applied to data that have been coherency-filtered to remove low amplitude noise, which would otherwise be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 是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中一个重要的盆地.珠江口盆地勘探逐渐由浅水区向深水区推进, 浅水区钻井揭示地层为正常压力, 但对深水区的油气运移指向和地层压力分布认识不清楚.应用钻井测试资料, 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以及流体运移与构造运动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模拟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珠二坳陷经历了3次幕式地层压力的聚集与释放.这3次压力的释放与晚始新世珠琼运动二幕、渐新世中期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末东沙运动有关, 其中东沙运动期间是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 现在浅水区的常压是由于东沙运动时超压释放后的结果. (2) 钻井测试与模拟结果显示, 现今地层压力在浅水区为常压, 在深水区有弱超压存在.引起地层压力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沉积的岩相和岩性的不同. (3) 油气运移有2个指向, 一个运移指向浅水区域, 另一个指向深水区域.由于浅水区砂岩百分比含量高, 砂体连通性好, 油气聚集比较分散, 比较而言深水区油气在扇体里富集程度较高, 更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8.
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潜山是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的主要油气储层类型。塔中地区下奥陶统发育有三套灰岩/白云岩岩溶层,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单层厚几米至几十米。洞穴层的电测曲线特征表现为两高两低:低电阻和低密度,高声波时差和高自然伽玛:地震反射层表现为弱振幅、波数增多、水平反射短轴3项地震反射异常。潜山顶部古风化壳发育程度受构造条件(包括构造裂隙)、岩性、古潜水面、海平面变化以及古气候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9.
赵鹏飞  杨香华  张会来  卜范青  武静 《地球科学》2017,42(11):1972-1983
尼日尔三角洲前缘浊积扇朵叶复合体是西非深水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标,但相关的沉积构成特征与油气水系统研究相对滞后.通过对地震相识别、地震属性刻画、岩心观察及钻井储层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研究区的朵叶复合体的沉积构成及储层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依据MDT(mouldar formation dynamics tester)和DST(drill stem testing)测试资料,对朵叶复合体的油气水系统进行了探讨.K油田深海浊积扇朵叶复合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外形呈丘状,内部为弱反射,与泥岩分界面为强振幅反射面,在空间上具有侧向和沿古水流方向迁移的多期叠置特征,平面上呈扇形或"舌状";测井相以钟形或箱型为主,与周围泥岩呈突变接触;每期朵叶均由朵叶主体和朵叶侧缘构成,重力流水道较为发育.朵叶复合体中的块状砂岩是油田开发的优质储层,该类砂体分布面积相对较大,横向连续性好;目的层段发育多套独立的朵叶复合体油气水系统,每个单一的朵叶复合体油藏上下均受厚度较大的泥岩分隔,具有形成简单完整、统一压力系统、高速渗流能力且水体能量充足的高产油藏的有利条件.K油田朵叶复合体内部结构清晰、砂体侧向连通性好且具有统一油水系统,可作为大陆边缘三角洲前缘深水区富泥背景下深水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