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泌阳断陷湖盆古湖泊演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受权 《矿物岩石》1998,18(1):47-53
泌阳断陷湖盆沉积充填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断陷充填阶段、主断陷充填阶段及坳陷充填阶段,并对应着三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相应的构造层序。其中第二阶段包括强烈断陷充填亚阶段、稳定断陷充填亚阶段及断陷萎缩充填亚阶段,其沉积速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早第三纪泌阳断陷湖盆经历了四个演化历程:山前洪水洼地→硫酸盐型滨浅湖→正常湖泊→碳酸盐型或硫酸盐型滨浅湖;相应地,湖盆南部边缘(陡坡带)和北部边缘(缓坡带)沉积楔状体演变过程分别为:冲积扇→陡坡型扇三角洲→缓坡型扇三角洲→冲积扇和冲积扇→三角洲→冲积扇。随着硫酸盐类矿物沉淀的增多,泌阳断陷湖盆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2.
南襄盆地泌阳断陷下第三系陆相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受权  陈国能 《地球学报》1999,20(2):207-214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3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包含的3个构造层序。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即构造层序Ⅱ)为湖盆沉积充填主体,其可划分为7个层序组,各层序组具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层序。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1.40、1.02Ma的3个陆相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年代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及其陆相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楔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楔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四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陆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模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泌阳断陷陆相层序外部构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受权 《现代地质》1998,12(4):567-575
摘 要  泌阳断陷陆相层序外部构型研究包括层序级别的厘定与划分以及界面的类型及其识 别标志。陆相层序构成单元可分为8个级别‚前4级属低频层序‚后4级为高频层序。泌阳 断陷湖盆的3类盆地原型‚分别形成了3套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对应的3个构造层序 (Ⅰ‚ Ⅱ‚Ⅲ);构造层序Ⅱ为该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层序组‚其中在层 序组Ⅱ D (即核三段上) 中可识别出3个层序。陆相层序的体系域具四分性:低水位体系域、 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及水退体系域;小层序组有4种基本类型:进积小层序组、低位 加积小层序组、退积小层序组和高位加积小层序组。  相似文献   

7.
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内部构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受权 《河南地质》1998,16(1):21-30
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内部构型主要研究各级层序单元内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地质及其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层序可用沉积总体样式来反映其内部构型;地震层序(层序组)及层序可用沉积体系来描述其内部构型;体系域(小层序组),小层序及小层单元可分别用沉积相(亚相),微相及岩性相来刻划其内部构型。泌阳断陷层序组ⅡD(即核三上段)是其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段,其中包含三个陆相层序,在双河一赵凹地区表现为总和  相似文献   

8.
松辽东缘新立城盆地沙河子组(J3sh)的盆地充填特征展示了一个水进-水退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沉积层序,包括湖盆层序和冲积层序(流域盆地层序)。湖盆层序属于新立城断陷盆地的发育早期,冲积层序属于新立城盆地的发育晚期。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层序发育正是松辽盆地断陷阶段盆地动力学机制的沉积、地层响应。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构造特征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入研究泌阳凹陷大量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证实泌阳凹陷具有独特的盆地结构样式和形成机制。南侧及东侧盆地主控断裂发育区为陡坡生长断裂型层序分布区,北侧为典型的缓坡型层序样式,相似于墨西哥湾生长断层层序地层模式。通过对层序体系域构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独特的构造背景条件分析,建立了泌阳凹陷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模式,认为泌阳凹陷断陷湖盆完整的陆相层序体系域具有四分性: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及水退体系域。分析了主要含油层段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地层发育三种类型的三角洲沉积砂体:扇三角洲、近源三角洲和远源三角洲,并对其储集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根据详细的相分析、地震地质解释及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把泌阳凹陷内的下第三系划分为3个层序,依次代表湖盆的3个演化阶段.层序Ⅱ_1和层序Ⅱ_3分别是湖盆初陷阶段和萎缩阶段的产物,均为由冲积平原体系域和硫酸盐湖体系域构成的半旋回式二元结构,体现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湖盆的冲积-充填特征,但湖盆初陷阶段的边界断裂活动强度比湖盆萎缩阶段要大.层序Ⅱ_2为湖盆主陷阶段的产物,由湖进体系域、碳酸盐湖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在湖盆主陷阶段,气候较潮湿,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大,但因物源及边界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湖盆不同部位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及规模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12.
为确定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的油气成藏规律,应用IES petromod成藏模拟软件开展了地层埋藏史、压力演化史、成熟度演化史及油气运聚史"四史"模拟工作。地层埋藏史模拟结果表明:齐家地区经历了"3降2升"的地质埋藏过程,三个沉降期分别是:泉头组沉积末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四方台组-明水组沉积末期及依安组沉积末期-现今,两次构造抬升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依安组沉积末期。地层压力演化具有幕式的变化特征,青山口组二+三段地层随着埋深的增加,地层压力在嫩江组沉积末期达到峰值,后因嫩末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压力开始减小,其后,又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地层压力逐渐增大,开始另一幕的形成,在明水组沉积末期,地层压力达到最大。成熟度演化史表明:嫩三段-嫩四段沉积时期,青一段烃源岩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到明水组沉积末期,齐家-古龙凹陷一带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高达1. 0%~1. 3%,有机质成熟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油气运聚史表明,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主要有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两次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其中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气运聚范围最广,油气由生烃中心齐家-古龙凹陷向其两侧进行大规模的侧向运移聚集,形成了环凹陷周边的一系列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波拿巴盆地侏罗系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波拿巴盆地浅水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在恢复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史和热史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计算了波拿巴盆地下—中侏罗统(Plover组泥岩)和中—上侏罗统(Elang组泥岩和Frigate组页岩)两套烃源岩的成熟史,并分别对比了下—中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  相似文献   

14.
虎林盆地是由北东向分布的三个断隆和三个断陷所组成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空间上 ,该盆地呈断隆与断坳相间的垒堑式构造样式。盖层中的主干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扭性断裂及其组合。虎林盆地的伸展史与沉降史表明 ,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沉降成盆与两次构造反转的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前者是该盆地生储盖组合的形成期 ,后者为盆地盖层主要圈闭构造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15.
The history of the low-elevation forest and forest-steppe ecotone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Andes is revealed in pollen and charcoal records obtained from mid-latitude lakes. Prior to 15,000 cal yr BP, the veget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steppe vegetation with isolated stands of Nothofagus. The climate was generally dry, and the sparse vegetation apparently lacked sufficient fuels to burn extensively. After 15,000 cal yr BP, a mixture of Nothofagus forest and shrubland/steppe developed. Fire activity increased between 13,250 and 11,400 cal yr BP, contemporaneous with a regionally defined cold dry period (Huelmo/Mascardi Cold Reversal). The early-Holocene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open Nothofagus forest/shrubland mosaic, and fire frequency was high in dry sites and low in wet sites; the data suggest a sharp decrease in moisture eastward from the Andes. A shift to a surface-fire regime occurred at 7500 cal yr BP at the wet site and at 4400 cal yr BP at the dry site, preceding the expansion of Austrocedrus by 1000-1500 yr. The spread of Austrocedrus is explained by a shift towards a cooler and wetter climat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The change to a surface-fire regime is consistent with increased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the onset or strengthening of ENSO. The present-day mixed forest dominated by Nothofagus and Austrocedru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last few millennia.  相似文献   

16.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乐东凹陷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选区具有指导意义.在盆地地史和热史恢复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模拟重建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崖城组烃源岩的成熟史.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具有较高的古、今地温梯度,且古地温梯度多高于现今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与天然气的生成.始新世—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7.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是恢复沉积盆地热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楚雄盆地海相地层热历史及地层剥蚀量。本区测试的各个样品的单颗粒年龄分布特征总体上集中程度不太好,分散性较强,反映这些样品可能均未经历125℃以上的完全退火;封闭径迹长度的分布特征反映本区具有较复杂的热史,这可能与楚雄盆地构造变动强烈并伴有多期次火山活动有关。裂变径迹反映本地区3个主要不整合(D1/O2、T3/D2、K2/J2)具不同的剥蚀量,表明楚雄盐地曾有较为复杂的剥蚀史:其中云参1井3个不整合的剥蚀量分别为220m(D1/O2)、180m(T3/D2)和105m(K2/J2);云龙凹陷露头剖面3个不整合的剥蚀量为263m(D1/O2)、149m(T3/D2)和280m(K2/J2)。  相似文献   

18.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生排烃史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的生排烃史的研究是基于地史、热史的模拟基础上进行的,生排烃史的模拟是含油潜力预测的有效手段。从生烃强度来看,本区的生烃强度中心位于牛局-青龙台构造带,说明东部凹陷北段具备生烃洼陷,是形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的基础。本区三套烃源岩为:沙三段下部、沙一段和东营组。各时期的排烃量在东营组沉积末期达到高峰,反映了东营组末期右旋走滑运动对油气运移的巨大影响,是油气幕式运移的有利证据。本区的排烃强度中心位于牛局-青龙台构造带,油气呈发散式向两侧运移,因此,除本区的牛局-青龙台构造带外,茨榆坨高垒带和东部陡坡带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东营组时期是排油及排气量最大时期,占总排油量35.87%,占总排气量90.2%,沙三段沉积末期的排油量仅次于东营组沉积末期,说明本区的含油气系统至少有两个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是佳木斯地块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期板块碰撞闭合事件的影响,对其隆升剥露历史的热年代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东北各地块的碰撞拼贴历史以及古亚洲洋东端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老平岗花岗岩岩体中的锆石LA-ICP-MS、独居石Th-U-Pb化学法(CHIME)以及(钾长石、黑云母)~(40)Ar-~(39)Ar法同位素年龄的测定,恢复了佳木斯隆起多期隆升剥露的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佳木斯隆起晚三叠世之前主要存在三个隆升阶段,分别为早古生代早期(511~494Ma)和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260~240Ma)的快速隆升阶段以及期间的相对慢速隆升阶段。511~494Ma快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为11.76℃/Myr,隆升速率为0.294mm/a,17Myr隆升总幅度达5.00km,代表了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贴事件;494~260Ma相对慢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为1.51℃/Myr,隆升速率为0.038mm/a,234Myr隆升总幅度仅有8.80km;260~240Ma快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平均为8.44℃/Myr,隆升速度平均为0.211mm/a,20Myr隆升幅度平均达4.22km,该事件应与佳木斯地块与华北板块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碰撞拼接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是烃源岩,沉积埋藏史可划分出持续深埋型、平衡埋藏型和短暂浅埋型3种类型。早白垩世晚期,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温又一次达到并超过90℃,开始第二期生烃,油、气并生。这一时期,有效供烃区位于盆地东南部农安地区、西北部黑鱼泡地区,生气强度超过了生油强度。通过对石炭—二叠系沉积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