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自然条件和自然特点决定了中国生态环境有特殊的脆弱性。中国的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荒漠化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7.9%,水土流失面积占37%,55%的面积不适宜人类居住,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据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里,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相似文献   

2.
(1)城市生命线的内涵。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在20世纪,人类谱写了辉煌而又曲折的历史,特别是后半个世纪,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类又经历了来自诸多方面的严重障碍,除战争、动乱和人类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外,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破坏,已成为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市尘土地球化学调查的意义及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与人工生态环境的复合体,由于调查、观测的介质不易确定和采样条件限制,常是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盲点。目前环保部门对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主要是大气和水质,而城市尘土这个与城市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介质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环境生态学及地球化学的角度,简述了城市尘土地球化学调查的意义及构想。  相似文献   

4.
蒋志文 《云南地质》2006,25(2):267-268
二十世纪是人类与自然矛盾不断显现的时代。人类在不断追求自身目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威胁。一方面,人类的知识、技术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全球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要求日益高涨和全球化,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的目标。在地球科学领域的表现,一是研究范围和技术手段不断拓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领域齐头并进,利用地球资源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前所未有;二是治理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发展新型地质产业逐步兴起。地质公园正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  相似文献   

5.
城市作为人类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信息产生、贮存、使用、交换和出售的集中地。数字城市有助于丰富城市政府日常自动化办公的内容和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数字城市的建设已经列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的一项主要工作。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数字测绘提供可靠的城市基础空间信息作保证。本文介绍了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的应用前景、数字测绘与数字城市的关系以及数字测绘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河套地区高氟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内蒙古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结果,结合大量的水质测定资料,编制了河套地区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分级图,分析研究了区内高氟水的形成与富集的原因。包括当地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研究区内岩性、土壤性质、地下水物化条件、湖泊沉积物类型等地质因素和人类活动二个方面。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自然因素、地质因素,而像包头市近郊潜水氟污染是由于包钢的废渣和废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对治理河套地区氟中毒的区域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和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系统的长期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在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格局、过程和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评述了近些年来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学术观点,比较了Phoenix、Baltimore和北京3个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在研究目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并介绍了这3个城市生态站的一些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指出了今后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是从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创新,将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经济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唐咸正 《地质通报》2003,22(11):869-876
1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 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有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直接取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即自然资源(包括自然信息);另一类为经过生产加工的产品(广义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地下水灾害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类在域市的岩土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一系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其中,由人类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水灾害问题日趋显著,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展,地下水永喷逐年下降,是当前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中日益突出的地下水灾害中最广泛、最严重的两大问题。它们已严重威胁着域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居民的正常生活。文章概述了地面沉降及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对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城市建设中可能引起的地下水点污染问题等进行了分析,针对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治理措施,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是离不开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的,而建筑活动作为人类一个车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如何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对建筑师们提出的挑战,也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严峻任务。可以预言,“生态建筑”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建筑活动的主流建筑形式。阐述了如何实施“生态城市”、“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今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越来越大,导致自然气候异常,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已经成为越来越令人关注的问题。今年的地球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主流媒体再度探访了宁乡大成桥天坑以及冷水江锡矿山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探寻人类活动和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近几十年地质灾害的日益加剧,保障人类和城市建筑物的安全问题成为日益尖锐的,而在多数情况下又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要求从整体上解决上述实际问题,很遗憾,通常只是在紧急情况已经发生时才提出。  相似文献   

13.
城市工程地质问题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人类已面临着许多城市工程地质问题, 此类问题一旦形成则造成经济损失, 预防其发生则需要代价。本文从城市工程地质问题的经济分析着手, 对城市建设的成本进行了研究, 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质灾害中的地下水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在于,地质灾害的萌发、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实例的形式,概要总结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塌陷,水环境恶化,滑坡、崩塌、泥石流,流砂、管涌、软土变形等地质灾害问题;根据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作用性质,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详细探讨了城市地质灾害中地下水的环境效应。将地下水的作用形式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环境效应分为、控制效应、辅助效应、次生效应等。提出了城市地质灾害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如地震预测预报、水流方程与沉降方程耦合、多尺度非均质中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等几个关键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地质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本文述及了因自然地质因素引起的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滑坡灾害等,以及因人为地质因素引发的水污染灾害、水库失事灾害、水土流失、沙漠扩大灾害等诸方面内容,指出在今后应重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洪涝、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等灾害事件频频发生。全世界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计,灾害大多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有关。结合灾害事例,特别是地质灾害事例,从生态、气候、城市及地质环境等方面加以论述,阐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快诱发了对环境的危害,希望引起人们,特别是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与地质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增温、臭氧层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污染、植被破坏和生物灭绝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困扰整个人类.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引发的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并危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可居住性.在这种形势下,8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之一:《自然危险(灾害)与社会》 ——ПPИPOДHbIE OПACHOCTИ ИOBЩECTBO 《自然危险与社会》一书是6卷本的第一部。书中研究探讨了作为社会动荡根源的自然灾害出现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研究了人口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俄罗斯境内技术成因(人类经济活动)一自然危险(灾害)发育的影响。揭示了参数化法体系的基本原则,自然危险的一般分类法,自然危险出现后果的研究、预报和评价方法。本书着重论述自然危险的监测问题,除提出监测的要求外,还揭示了监测种类和方法、信息测量工作和信息管理子系统的结构和工艺规程。该书研究了自然风险的一般概念和风险的评价方法,危险自然作用和现象出现条件下居民、用地的管理和保护方法,消除紧急状况的救助和其他紧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手段,以及在实施自然安全领域保障国家政策的基本的,最迫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后记     
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问题是当前地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世界范围内频发的各种大规模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骇人听闻的,1998年发生在我国长江和嫩江流域的大洪水造成惊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自然再一次发出这样的信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后受损害的还是人类自身。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陈 院士的文章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 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有没有可能使开发后的生态环境,朝着更加优…  相似文献   

20.
我国21世纪初海洋科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海洋科学在20世纪后半叶得到迅速发展,海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21世纪初,我国所关注的海洋科学问题中有两方面特别重要,一是海洋在季节、年际、年代尺度的气候变变异中的作用;二是近海系统对自然变异、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的响应。在回顾20世纪对大洋环流和海洋生产力两者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在上述两方面应关注的科学问题作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